9月20日,在「健康中國說——2020防骨折大會」上,著名中央電視臺評論員白巖松表示,「我強烈倡議中國人開始練力量,進行肌肉力量鍛鍊,這對我們骨骼具有非常有效的保護。」
白巖松在自己的書籍《白說》中也曾介紹自己通過運動使血壓降低的經歷:
三年前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血壓有點兒高,不斷頭暈,去醫院檢查,果真血壓到了一個臨界點。
醫生說你得吃藥了,我問是不是一開始吃藥以後就要一直吃下去了,回答是的。
我說這樣,先給我兩個月時間,讓我自己做一些調整,兩個月以後如果不行,我再吃藥。
我首先去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晚上快走一個小時,後來逐漸發展成跑步。
結果是:血壓很快控制住了,降回正常區間內。其他指標也在向好的方向轉變。血脂從臨界高點向中點回落,脂肪肝由中度轉為輕度,最近一次體檢甚至沒查出來。
網絡上曾有一個問題:堅持運動後,你的生活有哪些變化?
有一條回答深得人心:運動,給了我重生的機會。
運動和不運動,差距究竟有多大
鍾南山:八十多歲還可以承擔所有工作
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大家都被84歲鍾南山院士上臺領獎時堅定有力的步伐刷屏。
在微博上,@骨科康復師呂錚 發文稱:「鍾老的步態可謂是無懈可擊,患者朋友們,要是能夠活得像鍾老這樣,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很多傷病是很難上身的,大家共勉吧!」
鍾老曾說過,鍛鍊和吃飯同樣重要。如今,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鍾院士每周都會抽出3-4天下班後的時間,進行40-50分鐘運動。
幾十年如一日的鍛鍊,使鍾南山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很多,他說:
除了不能再參加大運動量的比賽,感覺年齡對我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我現在還可以承擔日常的所有工作,這跟堅持身體鍛鍊有很大關係。
黃克智:3根心血管堵塞沒動手術,鍛鍊後好轉
2017年12月10日,9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克智教授,在清華大學大禮堂做了一場主題為「健康是成功之本」的主題報告。他說自己的心態還不老,身體健康也還可以。
他說,「目前還可以上班,帶研究生,參加創新的科研項目,我還堅持每天早晨打一場網球,還能騎著電動車,在清華園裡到處活動,這一切都源於有一個比較健康的身體!」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黃克智院士曾3根心血管堵塞,他分享了自己通過運動改善健康的經歷:
2005年,我被查出三根心血管堵塞,堵塞最嚴重的一根已經達到75%,這是要放支架或不放支架的分界線。
許多朋友勸我停止打球,幾位大夫也勸我裝支架。可是我的自我感覺良好,不甘心就這樣變成一個病人。
經人介紹我去看了醫生,他幫我做了系列檢測後說:「如果你打完球感到心理和生理上都很舒服,你就繼續打球。」這個結論讓我非常振奮。
六年後我去醫院複查,掛了300元的特需醫生,見面不到5分鐘,就告訴我:「你的情況很好,以後不必再來了。」當時我就想:這300元真值,頓時覺得一身輕鬆。
自那以後,我每半年檢查一次,一切生活照常。至今13年過去了,我仍每天清早堅持和85歲老伴一起打球40分鐘,出一身大汗,感覺特別舒服。
胡大一:運動逆轉脂肪肝、血脂降低
2019年元旦,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講述了自己堅持走路18年的故事:
原因是做體檢時,發現自己並非「健康人」。身高1.78米,體重93公斤——肥胖,糖耐量試驗異常,甘油三酯高,好膽固醇低,脂肪肝。
父親有糖尿病,父母有高血壓。我清醒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每天走1萬步。
這一走就是18年,體重下降了20~21公斤,並且這些年都保持得很好,脂肪肝走沒了,升高的甘油三酯下降了,至今血壓正常。
李若彤:54歲的年齡,30歲的容顏
8月16日是李若彤的54歲生日。她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境,並配上了自己的照片。
網友們紛紛感嘆:「走在大街上說她30歲都覺得把人給說老了。」
其實,她的「凍齡秘籍」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就是運動。她在微博中曾寫道:
對我而言,身上必須有肉,但只能是肌肉。堅持健身二十年,運動已成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她已經把運動,當做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運動,是最好的良藥
①運動,能降低癌症發生率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與運動最少的一成人相比,運動最多的一成人平均患癌機率降低7%。運動最多的人平均每天快走超過1小時,他們患食道癌的機率少42%,肝癌機率少27%,腎癌機率少23%。患病機率降低超兩成的還有胃癌、子宮內膜癌及骨髓性白血病。
常運動還能將患骨髓瘤、結腸癌、頭頸癌、直腸癌、膽囊癌和乳腺癌的機率減少一到兩成,將菸民患肺癌的機率減少26%。
②運動,能遠離心血管病
運動可以讓你遠離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血管疾病」。
《英國體育醫學雜誌》刊登的一項國際研究顯示,在保護心血管方面,桌球、網球、羽毛球等揮拍類運動名列第一,其次是遊泳,第三為有氧運動。
研究發現,揮拍類運動、遊泳和有氧運動可以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別降低56%、41%和36%。
③運動,能減肥、改善「三高」
運動能減肥也是明確的,而且運動時推薦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相結合。
有氧運動有益於減肥,當體重得到控制,就可以促進對於血壓的控制,以及調節血脂和控制糖尿病,改善身體狀況。
④運動,能改善睡眠
睡眠質量差是目前困擾大多數人的一個問題,而運動剛好可以幫你改善睡眠。
對於常常失眠的人來說,運動是調理睡眠有效的方式之一。失眠患者若能堅持跑跑步、做做操、練練太極拳等,經過一頓時間的體育運動,會對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為恢復正常的睡眠建立良好循環,從而可以從根本上消除失眠。
⑤運動,能改善心肺功能
運動還能改善你的心肺功能,尤其是有氧運動。
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朱瑜琪曾發文稱,有氧運動是提高心肺功能的首選,常見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騎自行車、登山、遊泳等,建議至少每周3次,每次15~20分鐘。
⑥運動,能延緩衰老
《Aging Cell》雜誌的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是對抗衰老最好的選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評估了84名男性和41名女性騎行人士(男性在6.5小時內可以騎行100公裡,女性在5.5小時內可以騎行60公裡),他們的年齡在55~79歲。
結果發現,比起那些不經常運動的人群,這些騎行人士肌肉含量和力量沒有隨衰老而丟失,身體脂肪和膽固醇水平沒有增加,而且免疫系統和年輕人一樣強健。
⑦運動,能讓你更聰明
運動可以改變運動皮層,增強神經活動,改善學習記憶能力,持續鍛鍊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暨南大學張力副教授、蘇國輝院士課題組聯手發文指出,運動會改善學習記憶能力。換句話說,運動可能讓你更聰明,記憶力更好。
⑧運動,能改善抑鬱情緒
經常運動的人應該不難發現,每次運動完都會感覺神清氣爽,心情很好。
運動能夠使有抑鬱情緒的人感覺變好是因為,運動後不再專注於自身的不良感覺,能夠適當減弱抑鬱的感覺;能使血流暢通,疲乏的感覺會隨之減輕;有助於找回自信,發現自己的能力沒有喪失,甚至發現自己其他的潛力;可改善思考能力,恢復對生活的控制能力。
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和能力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更是孩子奮鬥一生的前提。健康,才是孩子一輩子最大的資產。
增強孩子體質,除了要關注健康飲食、科學作息、避免網絡成癮等生活習慣細節,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運動起來,「野蠻」孩子的體魄!
下面是孩子各個階段的運動方案,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哦!
3-5歲:此期間的孩子更適宜進行室外活動,如跑步等,也可多選擇以彈跳為主的運動,如跳繩運動。
但要注意的是少兒期的兒童心肺功能並不完整,孩子們做這些運動,不論男女,均不能承受經常性的大強度、長時間的運動。
6-7歲:此時孩子正處在人體第一個生長發育高峰之後的階段,各種形態的生長和機能的發育都相對緩慢,尤其是心血管系統機能的發育比運動系統的發育還要遲緩。
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多做一些全身運動來鍛鍊身體的綜合素質,推薦的運動項目包括各種球類、跳躍等,遊泳、滑冰也是不錯的選擇。
7-12歲:應注重運動多樣性和豐富性,培養運動興趣。
這一時期,孩子更加愛動,跳躍、球類運動技能變得更精細,表現出靈活性、平衡性、敏捷性和力量感等特點,簡單運動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運動可以跑步、遊泳等有氧運動為主,外加一些簡單的對抗項目,比如跆拳道、擊劍練習等,還可以做一些小的負重力量訓練,如仰臥起坐、啞鈴操等。有條件的話,可以嘗試一些器械練習如輪滑。或參與集體運動,如打桌球、籃球、羽毛球等。
13-17歲:此期間可以選擇一兩項運動進行專項練習。進入青春期,孩子的骨骼質量和肌肉含量激增,17 歲時已經接近成年人水平,其爆發力、速度、耐力快速增長。
男孩可以做一些力量、速度、對抗性、爆發性的運動項目,比如跆拳道、擊劍、短跑;另外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類表現型運動也可以。女孩推薦瑜伽、長跑、騎自行車、滑雪等有氧運動。
另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這個階段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力量訓練,以促進肌肉體積與力量增長。
其實不管什麼運動項目,只要我們能夠從這個過程幫助孩子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可以收穫更好的人生!
保持自律,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說簡單也不簡單,那說難也不難,讓我們一起來守護孩子的健康,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