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書評大賽 廣西師大出版社 收錄於話題#書評大賽7#廣西師大出版社11
在9月29日的「深閱讀·書寫另一種可能」第二期線上分享中,來自《青島日報》的副刊編輯薛原老師分享了自己的書評「觀」,並回答了讀者們的提問。分享結束後,我們收到了很多讀者的反饋,希望老師能解答更多的問題。有感於讀者們的熱情,薛原老師又挑選了一些讀者提問予以解答。
本期推送,我們將與大家分享這些互動的火花,探討更多閱讀與書寫的可能性,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讀者朋友們一起探討,什麼是好的書評?
讀者提問一:
@來自讀者說4群的讀者 小野
寫書評的意義和價值講究是悅自己還是悅他人?書評講究時效性嗎?對同一本書的不同理解(自己思考的矛盾點)該如何在一篇書評裡體現出來?
@薛原
如果是為了悅己,也就沒有寫書評的必要,對我來說讀書的快樂可以在閱讀筆記裡體驗,但若寫成書評就是為了表達和發表,書評的時效性是相對的,因為讀書版不是文化新聞版,對於經典圖書的閱讀和讀後感是沒有時效性的,但是,對於一些新書,從書評作者自身來說也是沒有時效性的,對於一些讀書版面的編輯或許是強調時效性的,就是希望推介的都是新書。
這個新書其實也是相對的,我自己來說,我把最近兩年來出版的都歸入新書,並非越新越好,又不是搶新聞,讀書版的文章是可以從容一些的。尤其是現在的自媒體和新媒體的寫作,這個時間是可以自己把握的。
至於對同一本書的不同理解,我想這是指不同於其他書評裡的理解吧?自然越是有個性的書評越好啊,如何體現因人而異,但也不是說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而特意獨出己見。自己覺得如何寫的舒服如何能體現自己的想法就是好的吧。
讀者提問二:
@來自讀者說1群的讀者 林亦霖
普通的讀者如何在寫作中不斷提升自我,形成自己獨特的觀念?構建自己的書評觀?普通讀者和書評人之間在看待問題上會有哪些差距?這些觀念如何不斷融合。
@薛原
我自己就是一名普通讀者。從30歲發表第一篇讀書隨筆至今已經寫了20多年,我不知道我是否比原來有所提升,也不知道我是否形成了獨特的觀念,我也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書評觀。但我只知道,這麼多年過來,我沉醉其中樂此不疲的就是書生活,我讀我寫,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在意別人對我的文章的看法。
我讀書不管別人如何,譬如許多人喜歡讀《紅樓夢》,我則更喜歡讀《金瓶梅》。《紅樓夢》我看到最後會看不進去,《金瓶梅》讀得津津有味,而且還對比各種到手的版本,把那些刪節的一一比對恢復。
閱讀在我,我不會去想別人對這些書的態度和看法。越是大多數人都在叫好的,或許我不會再拿起來讀,個人閱讀與大眾和書評人無關。別的書評人的文章對我只是參考意義,不會跟著他的眼光去讀書。
讀者提問三:
@來自讀者說1群的讀者 座頭行者
書評真正成為大眾閱讀的引路明燈,也需要一針見血的批評聲音,理性坦陳圖書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途徑。那麼作為多年的專業讀書編輯,您對於書評帶著批判的角度與深度是如何把握的呢?
@薛原
我不認為書評是大眾閱讀的引路明燈,而且我也不認為讀書版是為了大眾閱讀,拋開義務教育階段必須的讀書,在我看來成年人的閱讀永遠是少數人的享樂。書評也沒有那麼大的作用,只能是對很少讀者的一點參考意義,不管是褒貶,只要自圓其說,一家之言,不存在人身攻擊,又能在版面上刊載,就是一篇值得編輯刊載的書評。
讀者提問四:
@來自讀者說1群的讀者 愛旅遊
作為一名編輯,不可能把所有書都看遍。如果某一篇書評來稿談及的書是薛老師沒有閱讀過的,那麼薛老師如何判斷這篇書評來稿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公允的?還是主觀片面的?
@薛原
在這樣每年巨量新書出版的時代,一個人每年又能讀多少新書呢?一天一本,一年才365本。怎麼可能把書評來稿提到的書都讀過呢?許多書評作者恨不得那邊新書還沒開始上架銷售,這邊書評已經滿天飛了。其實,大量書評推介的書,是作為編輯還沒看到的,但這不影響對書評的判斷:
因為面對一篇書評的把握首先就是閱讀印象,因為對新書的信息,已經不需要在作者的書評中得到,豆瓣讀書等都可以很輕鬆的搜索,所以對書評的取捨主要是看文章本身,或許作者的書評是片面的,但只要自圓其說,而且讀後給我留下印象,甚至吸引我有了讀此書的興趣,這就是可取的,最不歡迎的就是四平八穩的書評。
讀者提問五:
@來自讀者說1群的讀者 雪櫻
很多人寫書評脫離不了三段式,概括、感受、總結,這樣的文章沒有營養。自媒體時代,寫書評如何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內容和標題上如何出新?
@薛原
我做讀書版編輯的20年,看文章不看格式,只看是否讓我眼前一亮。越是三段論式的書評,越不歡迎。我寫了這麼多年的讀書隨筆,我不習慣說書評,是因為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如何寫書評,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和興趣寫,至於什麼是獨特的風格,我不知道,也不感興趣。
在寫的過程中我也不會為了出新而費心思,因為這不是寫小說,就是寫一篇讀後感或讀書札記,我不追求或說我也不知道如何在內容和標題上出新。不管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自媒體時代,我的寫作都是一樣的,載體可能變化了,但我寫作的方式和目標還是不變的。
讀者提問六:
@來自讀者說4群的讀者 丹尼
現代人越來越缺少集中的閱讀時間,更多的是碎片時間用於閱讀,如何平衡內容和閱讀時間的衝突?如何更快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書籍?
@薛原
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您。因為這對我不是一個問題,也沒有這方面的感受。對我來說,我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就是讀書。我最感幸福和幸運的就是我從踏入社會以來,我的生活一直以讀書為主要內容,本職工作像是退到了第二位。我的讀書主要是閒讀書,不是為了考試或論文或職稱等等的目標閱讀,就是我的日常讀書生活,讀書也就是我的人生。
我們不能改變所生活的環境,也不能影響別人的生活,但是,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可以影響我自己的家人。對我來說,家中堆積的圖書就是我生活中的工作和打發時間的內容。在書房裡發呆,是我一直給自己的網絡時代的標籤。
我選擇的圖書都是我喜歡閱讀的,大多是人文、歷史和藝術,我很少或說幾乎不讀學術類的書,因為我讀書是為了快樂和打發時間,每一個漫長的夜晚是需要內容來填充的,夜晚的閱讀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寫作的積累。我閱讀不是為了寫論文和申請課題和評職稱和考核晉升——我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和天賦,但是,打發日子的閒讀書是沒有門檻的,讀書給了我快樂和生活的內容。
讀者提問七:
@讀者 小太陽
書評應該重點在讀書心得還是評價?
@薛原
作為報紙副刊上的文章不是論文,不管是書評還是讀書心得在我的理解都是隨筆,讀書心得也是有感而發,評價也是談自己的閱讀感受,這兩者並不是不相容的。我自己的體會就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沒有一定之規。
讀者提問八:
@讀者 Suzie
我是一位言辭很嚴厲的書評人,請問像我這種直截了當指出書中不足之處的書評是否是當今社會需要的書評?如果書評人本身都認為該書不值得推薦,寫違心的書評來推書是否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薛原
您的問題若去掉問號就已經是答案了,不需要我再重複。
讀者提問九:
@讀者 MISS_W
書評和圖書推介文章的區別是什麼?圖書的序言(他序或者自序)是不是也可以視為一種書評?)
@薛原
我在做讀書編輯時,版面上劃分了若干小欄,例如《序與跋》《新書掃描》《文學批評》《談藝錄》《書坊歸來》《夜讀抄》等等,就是根據來稿內容和體裁的不同冠以不同的專欄裡。當然這些文章也會進行必要的編輯,例如序跋裡的人情致謝之類會刪掉。
讀者提問十:
@讀者 鬍子不瘦
書評和讀後感,已經上次唐山線上老師線上分享,具體分清楚了他們的區別。和讀後感相比較感覺寫書評是一件更高級的事情,薛原老師您好,我想向您請教的是,寫書評是不是有一定的模式,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或者說一篇書評具體需要寫哪些內容?比方說有哪些要素?
讀者筆記 by讀者鬍子不瘦
@薛原
我已經在前邊談了我寫讀書隨筆20多年來,至今也不知道如何寫好一篇書評,也不知道如何才是寫書評,但是,我就是寫讀書的一點心得或札記或片段或我想寫出來關於所讀書的一點收穫,我不知道我寫的好還是不好,我寫的過程中不考慮這些,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也不管別人如何評價。
讀者提問五十一:
@讀者 解銀環
寫了很多年「讀後感」版山寨「書評」。每次都想能出一篇正經書評,每次都一不留神就成了讀後感!很挫敗!想請問薛老師,如何寫出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書評?從哪些點切入為上?
@薛原
我至今仍在寫讀後感和讀書筆記,寫了這麼多年並沒有挫敗感,因為我讀我寫我樂意。
讀者提問十二:
@讀者 小俠
薛老師,您在遇到一些社會輿論性較強的文章時是如何處理的呢?
@薛原
作為一名副刊編輯,我只編輯適合我們版面刊載的文章,不適合的,就刪掉。
讀者提問十三:
@讀者 文慶
如果一本書寫得不好,書評能否以批評為主?
@薛原
只要不是人身攻擊,只要不惹來訴訟官司,怎麼寫是作者的權利,而且自媒體時代,也不需要編輯的認可。
讀者提問十四:
@讀者 肀
從哪些角度去評價一本書呢?還是說隨著感情的自然流露去抒發情感?
@薛原
又不是寫論文,隨便寫就是。有感而發是最好的寫作狀態。
讀者筆記 by SPRACHWISSENSCHAFT
讀者筆記 by 且聽風吟
相關閱讀
原標題:《有感而發是最好的寫作狀態 | 薛原答讀者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