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被傾聽和理解,而不僅僅是鍛鍊。
每當孩子來尋求幫忙的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自己想辦法搞定,自己的事自己做。」
直到上次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說話是不是太狠了。
上周他們參加自理能力比賽,另外一個小朋友,當他拉不上拉鏈的時候,立馬就起身找人幫忙去了。
而我孩子的拉鏈拉不上去時,在原地說了兩次「我不會」,沒人理他,接著又低頭繼續弄,當然,比賽的時候是沒人來幫助你的。
事後,我想了很久。
1、為什麼我們總想著鍛鍊孩子?
我平時那樣子說,不過是想鍛鍊他,希望他更獨立,遇上事情了能自己主動想辦法應付,而不是依賴於他人。
可是,當他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又給他推回去了,不知不覺中,孩子的安全感就這樣被我們一點點破壞了。
回想一下,孩子走路要人教了嗎?學站立的時候,我怕他摔倒了,他分明是鼓足了勁兒把我推開了呀,我至今還記得他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後那種喜悅的表情。
我想說什麼呢?孩子會本能的做成一些事兒,當他開口求助的時候,他必定是需要幫助的,這種幫助是行動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而我們還打著鍛鍊孩子的幌子,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需要孩子爸爸幫忙的時候,孩子爸爸甩給我們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結果會怎樣?我想,我心裡肯定很不爽,並且開始學著自己搞定一些事。
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心裡會想:「我需要幫助,可是爸爸媽媽不幫助我。」慢慢的,他會開始藏事兒,因為他知道,他的父母會怎樣回應他。說真的,這一點在我孩子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2、如何重建安全感?
造成安全感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覺得得不到足夠的幫助,而安全感的建立就體現在每一次和孩子的互動之中。
01、辨識孩子的需求
我們家孩子周日晚上總是不睡覺,如果我們就著他不願意睡覺的事情來討論,也許越說越沒趣,甚至最後還會發脾氣。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因為周一不想上學,所以才不願意睡覺的話,也許心裡就不會覺得孩子那麼煩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明明會做的事情也說不會,這個時候我們就不用再鍛鍊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尋求心理安慰罷了。
就像孩子小的時候,你給他放在床上,他睡不著,要是給他抱起來了,他就很會睡,因為孩子在確認他自己是安全的。
02、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尋求幫忙的時候,我們要積極回應,並不是說立馬就動手去幫他完成,而是回應他的話,讓他覺得我們已經知曉他碰到的難題,我們也很重視他的感受。
把「自己的事自己做」換成「好的,我們可以一起試一下」,或者用遊戲的語言說「開動你智慧的小腦筋,再想一想」,然後陪著他一起完成。
《遊戲力》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的專注能力、合作能力、友誼滿足、學業成功、工作成功等各方面,都與安全依戀關係息息相關。
如上圖所示,當我們回應了孩子的需求的時候,他內心得到了滿足,持續回應-持續滿足,安全感就是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如果我們忽略了或者攻擊了孩子的需求,持續的忽略會讓孩子變得焦慮,久而久之,安全感就會被我們破壞掉。
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的辨識孩子的需求,在TA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心理上或者行動上的幫助,讓他感知到他是安全的,這樣,孩子才會放心大膽地朝前走。
一個孩子的生存競爭力,不取決於他自己能夠獨自做多少事,而取決於他能夠獲得多少他人的幫助。(這裡所謂的他人,主要就是指父母等成人養育者。)
—路易斯·科佐利諾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