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春天,邢臺一中的前身晉冀抗日中學在贊皇縣野湖泉畔誕生。一批又一批愛國青年聽從黨的號召,從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四面八方匯集到這裡,如饑似渴學習抗日救亡的真理,浴血奮戰,英勇殺敵。
1944年,太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轉入攻勢作戰。晉冀抗日中學的學員們配合八路軍大部隊行動,先後參加了解放贊皇、高邑、臨城、內丘(當時地圖寫作「內邱」)、邢臺等地的戰鬥。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25日,贊皇城解放,學校隨太行一專署遷入該城。每解放一座城市,學員們就參與到地方政權的籌建中,清匪除霸,分田分糧,捍衛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
1945年9月,邢臺解放。10月,晉冀抗日中學隨太行一專署遷入邢臺師範學校舊址,即邢臺市文廟所在地(文廟現已搬遷至達活泉公園內,原址在順德北路西側的市政府院內)。隨後,與從涉縣武安遷來的太行中學六分校合併,更名為「太行聯中幹部學校」,擴為四個班,學員200多人。
1946年6月,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悍然挑起全面內戰。從備戰的角度出發,太行聯中幹部學校隨太行一專署撤回太行山區,先遷入臨城縣城,年底又遷回贊皇,先後在贊皇南趙峪、北溝等地短暫辦學。
1947年,學校遷入臨城縣澄底村,取消了師範班,增招了兩個幹部班。7月,開始招收初中生,首次招收兩個班約100人。
1947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幹部班學員全部投身到轟轟烈烈的解放區土改運動。
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太行革命根據地和冀南革命根據地均取得了鞏固性勝利。8月,太行聯中幹部學校走出大山,「二進邢臺」,遷入現址(信都區中華大街校址),改名為「太行第一中學」。原先在此辦學的北方大學遷往正定,與晉察冀華北聯合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即後來的中國人民大學。
太行第一中學新招兩個幹部班約100人,又接收邢臺師範學校一個初中班50人,在校生達到400多人,分為8個班,又稱8個大隊。
學校現址是原侵華日軍「新兵營」所在地。在學校的西北角現還保留有一座日軍地堡,該地堡是邢臺市唯一一處保存完整的侵華日軍軍事設施。2008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既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鐵證,也是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時刻警醒著我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1948年8月8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撤銷,太行行署區、冀南行署區劃歸華北人民政府領導,太行第一中學成為華北人民政府直屬學校。
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三大戰役後,長江以北地區基本得到解放。1949年,中國共產黨發出號召:「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我校師生踴躍參軍,有數十人參加了南下幹部隊伍,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1949年1月,根據邢臺地委和行署的命令,幹部班從學校分離,另立為邢臺地區幹部學校。舊校址分為東西兩院:幹部學校居東院,即蠶種場原址;普通中學居西院,定名為「太行一中」,崔子儀同志擔任校長、書記。1949年8月,太行一中劃歸河北省教育廳直接領導。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激勵著學校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教育的曙光。1950年學校更名為「河北省邢臺中學」,完成了從戰時向和平時期的過渡,完成了由幹部學校向普通中學的轉型,完善了規範的四軌制普通中學建制,具備了較完善的辦學條件,師生發奮學習,求知報國,描繪著新中國教育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