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一中校史溯源

2021-01-09 武義新聞網
   章國好

  2018年,武義一中將舉行80周年校慶。這不僅是武義一中的大事,也是武義教育界的盛事,更是武義人民的喜事。

  校志編纂是80周年校慶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非常重視校志編纂工作,不僅召集商討相關事宜,還派員尋訪見證人、專訪老校友,專程到紹興市稽山中學收集資料。現已走訪廖堂翠(95歲)、何友法(93歲)、吳寶南(92歲)、周唐華(91歲)、徐鬥齋(91歲)、徐華曜(91歲)、俞松發(90歲)、朱龍生(86歲)、陳南山(86歲)等耄耋老人,通過錄音、錄像、攝影、筆錄、約寫回憶錄等多種途徑收集口述材料和文字材料,同時參照《武義縣誌》、《武義縣教育志》、《永康縣誌》、《紹興市稽山中學校志》、《武義文史資料》、《武義通史》、《武義一中校志》(第一部)、《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校志》(第二部)、《寶泉禪寺復修補記》、《雙泉何氏宗譜》等文獻資料,廓清了武義一中80年辦學歷史。

  武義一中80年辦學進程脈絡分明,分為「四個20年」:①創辦與轉型(1938—1958);②調整與初興(1958—1978); ③改革與發展(1978—1998);④創新與精進(1998—2018)。

  武義一中辦學初期歷盡曲折,創辦與轉型的二十年(1938—1958),可概述為「兩源一流」:源頭之一是1938年創辦的「武義縣縣立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下稱「戰時補習學校」);另一源頭是1946年創辦的「武義縣私立明招初級中學」 (下稱「明招中學」);兩校各自發展,似兩股清流滋潤著武川大地,1958年兩校合併為「浙江省武義中學」。

  校出兩源,各表一端。先說創辦於1938年的「戰時補習學校」;再談1946年創辦的「明招中學」。

  一、1938年創辦「戰時補習學校」,旨在教育救國。

  全面抗戰初期,隨著日軍侵華加劇,外地學校或停辦或內遷。在外求學的武義學生先後回到家鄉,戰區民眾不斷逃難而來,輟學的中小學生日增,要求政府開辦戰時補習教育學校的呼聲十分強烈。武義縣長金平歐有意於興學,協同縣府第三科科長王之覺和督學孫祖城等人,於1938年8月先後聯名向浙江省國民政府教育廳申呈了《武義縣籌設戰時青年補習教育班計劃》和《武義縣創辦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計劃》,定校名為「武義縣縣立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學制為三年,校址設於孔廟(位於今武義縣城上街)的明倫堂、大成殿、博文齋和約禮齋。第一次招收了「初中一年級程度甲乙兩班,每班學生五十名,共計一百人」,於9月19日正式開學。開學一星期後,新任縣長兼校長葉文重整校務,校址擴大到尊經閣及兩廡,續招新生50名。到10月,全校共有三個班,在校學生155人,成立學生自治會。

  1939年1月,省教育廳指定武義學生104人參加永康縣縣立初級中學學期考試。6月,省教育廳指令金華中學派員到校為學期考試主試。 7月,王朝陛任校長,學校開始把訓育與教務分開,設校醫室。

  1941年1月,改校名為武義縣立簡易師範學校(下稱「簡師」),王朝陛連任校長。附設原有初中補校五個班,共有學生150人,學制四年。春節後招收第一屆簡師班新生50人。3月,日軍飛機侵擾武義縣城,遷校於宣平縣少妃下宅村(今屬武義縣)的陳氏宗祠和文昌閣上課。7月,遷回縣城原址孔廟。同月,簡師第一屆初中學生11人畢業。

  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同月23日,武義縣城首次淪陷。學校再次遷往少妃下宅村。7月中旬,學校因時局混亂而一度停辦。1943年8月,簡師復校,以嶺上鄉(今新宅鄉)李村李氏宗祠為校址。1944年7月,第一屆簡師科學生44人畢業。8月,因日寇流竄而停課,10月複課。

  1945年5月,武義光復。學校建立中國國民黨武義縣黨部直屬區分部和三民主義青年團武義縣分團部直屬區隊。9月,學校遷至城郊塘裡礦山。

  1946年5月,學生以學生自治會主席改名為總統和校舍不安全為理由,掀起學潮。1947年春,學校開辦兩個識字教育班。7月,開辦附屬小學於東嶽宮。9月,學校設中學部,招初中生,從此不招簡師生。1947年9月,第一屆簡師生,四年制33人、三年制44人畢業。

  1948年5月,學生上街反內戰遊行示威。7月,學校與縣民眾教育館合辦中學暑期補習班。

  1948年7月,遷校於縣城來遠門(大南門)外新址(今濱江廣場一帶)。

  1949年8月,改校名為武義縣縣立中學。10月,師生開始在東門外溪灘(兩百頭潭溪灘)墾荒種菜、種玉米。學校於12月成立學生會。12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武義縣縣立中學支部。

  1950年4月,教職員工人員整編結束,自報公議評定教職員工工資等級。5月中旬,師生共同開墾東門外溪灘40餘畝。6月,開始進行兒童團的組建工作。

  7月,最後一屆簡師生17人畢業。暑假,教職工到杭州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浙江分校參加土改學習。

  1950年9月,改校名為武義縣立初級中學。

  1951年上半年,建立教育工會小組。暑假,教職員工到杭州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浙江分校參加鎮壓反革命形勢學習。1952年7月,教職員工到杭州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浙江分校參加思想改造學習。

  1953年9月,開始實行「勞衛制」預備級。學校於同年9月在溪南湯的湯氏宗祠開辦分部。

  1954年2月,學校制訂《學生守則》。9月,建立團總支部。1955年4月,推行五級制評分法和「勞衛制」體育鍛鍊。

  1955年4月,改校名為浙江省武義初級中學。

  1956年6月,改校名為浙江省武義第一初級中學。7月,學校向縣人民委員會呈請新建校園計劃,省教育廳同意本校新建校園。8月,教職工參加「肅反」運動學習。

  1957年1月,學校實行校長制。6月,動工興建5個教室平屋,並於9月竣工。8月,開展反右派鬥爭。

  1958年4月,學校與明招中學發展而來的浙江省武義第二初級中學合併,改校名為浙江省武義中學。開辦高中班,成為完全中學,校址設在孔廟和城隍廟。

  二、1946年創辦「明招中學」,旨在教育強國。

  明招中學是武義一中的前身之一。值得關注的是,明招中學的創辦還有個前身——「紹興私立稽山中學武義分部」(下稱「稽中武義分部」)。

  1941年4月,日軍包圍紹興城,紹興私立稽山中學(下稱「稽山中學」)師生冒死突圍,在校長邵鴻書帶領下開始抗日流亡辦學之路。7、8月,稽山中學遷至武義。校部、商科兩個班、高中部兩個班和初中一個班設在明王寺,由黃祥楙主持;初中部兩個班,上課在橫塘太祖廟,住宿在草馬湖林氏祠堂後廳,由俞沛庭主持。開學典禮時,校長邵鴻書重申「臥薪嘗膽」校訓,在場師生深受感染。為防日軍飛機偵察轟炸,明王寺牆體均塗成黑色。情勢日急,教學僅維持一個學期。

  1942年春,稽山中學初中部遷往壺山寺,新招兩個班,共四個班;「又定寶泉巖(今郭洞寶泉禪寺)為高中部新址」。此間,稽山中學校長邵鴻書決定再遷校去景寧,同時與武義籍教員鄭文林等人籌劃開辦「稽中武義分部」。 5月,武義淪陷。高中部退入郭洞山中的寶泉巖,仍堅持上課,如期考試。同年7、8月,稽山中學本部遷往景寧。

  1942年10月,武義縣教育會召開了有地方士紳參加的籌備會,會議通過了邵鴻書起草的《紹興稽山中學武義分部籌委會簡章》,其中第二條規定:「本會以提高武義文化水準,充實地方教育,在縣境內設立一所永久性的完全初級中學為宗旨。」鄭文林任稽中武義分部主任。

  1942年秋,稽中武義分部遷往古義鄉塘裡村。9月,受省會計處委託開設會計人員培訓班。校舍設於林氏宗祠,內設商科一個班(金尊三、徐能孝老師等人畢業於商科);高中一個班;初中一、二年級各一個班。上課只到春節,僅有半年時間。1943年春,遷校於俞源。

  稽中武義分部設在俞源有三個學期,上課在俞氏宗祠,住宿於洞主廟。學生在課餘時間常高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一人唱,眾人和,充滿愛國激情!

  1944年7月,稽山中學第一批武義籍學生在俞源畢業。尚健在的首批畢業生周唐華、徐鬥齋、徐華曜為同班同學(均為91歲),教書育人一輩子,都為武義教育事業做過貢獻。其中,徐鬥齋老師近日撰寫回憶錄《烽火中的弦歌——記紹興私立稽山中學武義分部》,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1945年4月,抗戰即將勝利,稽山中學回遷紹興指日可待,稽中武義分部結束的日子也為期不遠。邵鴻書和鄭文林即著手籌辦武義私立中學事宜。關於校名問題,地方士紳和安徽旅武同人再三斟酌,大家認為宋朝名儒呂祖謙和朱熹常講學於武義明招寺,而呂祖謙家族墓葬也都在明招山,為紀念、傳承先哲的治學精神,特定校名為「武義縣私立明招初級中學」(上報時曾將「招」字誤寫為「昭」,1946年7月呈請省教育廳更正)。

  1945年5月,邵鴻書和鄭文林為籌辦明招中學分發《敬告父老書》。同年8月,函聘校董,在新安公所(徽州會館)大廳,召開了明招中學首次校董會。會議通過《武義縣私立明招初級中學校董會章程》,公推邵鴻書為董事長,鄭文林為校長。1946年7月,校董會進行改選,湯恩伯為董事長,邵鴻書為常務董事。

  1946年7月,明招中學正式招生,招收新生98名,插班生10名。同年9月,第二次招考錄取新生55名,學生報到註冊。9月9日,學校正式上課。學生除本縣之外,還有來自金華、永康、蘭溪、東陽、義烏、麗水、紹興、杭縣、福建蒲田等地。10月24日,學校正式啟用「武義縣私立明招初級中學」鈐記。1947年8月,校董會決定以10月24日為校慶日。

  1945年5月武義光復。9月,抗戰勝利。1946年7月,稽中武義分部從俞源遷到武義縣城新安公所(徽州會館)。明招中學創辦之初,教務與稽中武義分部統一安排,一所學校掛兩塊牌子。經費單獨核算,學生也分得很清:初一新生屬明招中學;初二初三老生屬稽中武義分部。1949年春,稽中武義分部最後一批學生畢業。明招中學從此成為一所完全獨立的學校,校址也由新安公所遷往孔廟。

  明招中學以「禮義廉恥」為校訓,「以培養健全國民並施以研究高深學術及從事職業之預備教育為宗旨」。1947年2月制訂校歌,由丁紹桓擬稿,經劉湘女選定的校歌歌詞為:「東南理學推儒宗,寄跡明招朱呂同。明禮義,知廉恥,前賢昭示振頹風。正心誠意,謹始慎終;浩然以養氣,勇毅竟全功。恪守斯訓,貫徹初衷,發揚我國五千年歷史上之光榮。」學校十分重視學生應尊敬國旗的教育,每天早晚,學生都要集體參加嚴肅認真的國旗升降儀式。新生開學後還要到明招寺拜謁呂祖謙墓。

  1956年6月,武義縣人民委員會接收明招中學,並改校名為「浙江省武義第二初級中學」。

  1958年4月,浙江省武義第一初級中學(源於「戰時補習學校」)與浙江省武義第二初級中學(源自「明招中學」)兩校合併為浙江省武義中學。正可謂:救國強國一脈永,教育興邑建奇功!

  上文僅述及武義一中最初20年校史;現用校名「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為1958年才首次出現,此為後話。

  (作者系武義一中教師)

相關焦點

  • 武義一中美術痕跡
    校史上鍾愷之先生是這個時期美術教師,鍾桂芳(1911--1981),字愷之,武義宏閣村人。從小喜愛美術,畢業於杭州國立藝專(現中國美院前身),師承國畫大家李苦禪教授。主要創作的題材有山水、花鳥。尤以牡丹、松竹、小雞、魚蝦等反映田園風情作品見長。畢業後曾任教於江西省玉山中學、浙公鐵路中學。
  • 武義一中遷建工程校園規劃項目
    因此,設計團隊在武義一中遷建工程的設計中,本著師古復禮、傳承創新的信念,以對歷史與文化的全新探索和對傳統建築語彙及空間形式的重新解讀,為這片崇武尚義的土地打造了一座全新的「山水書院」。設計概況項目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 夜讀黨史212丨走進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校史沿革
    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簡稱「武義一中」)創辦於1919年(武義縣立師範講習所),迄今100周年。九遷校址,十三易名,歷經滄桑。她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誕生,在新中國的建設中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發展,在新世紀的徵程中騰飛,是武義優秀學子築夢的搖籃。
  • 留住校景,留住校情——武義一中的航拍秀
    4月20日下午,一架航拍機在武義一中校園上空不斷盤旋,許多學生、教師、家長駐足觀看,非常驚訝,非常好奇。只見航拍機從武義一中校門口熟溪河上空一直飛到校園內上空,從南面教學樓上空飛到北麵食堂樓上空,從東面大操場上空飛到西面圖書樓、泮橋、半月池上空,一幅幅美景,一個個畫面,一樹一草,一樓一池,校園春景全都拍攝下來,畫面鬱鬱蔥蔥,鱗次櫛比,賞心悅目,漂亮美觀,眾人頻頻點讚。
  • 武義一中舉辦首屆班主任節
    通訊員 吳鄒臻  武義新聞網訊 近日,武義一中舉辦「首屆班主任節」,開展了一系列充滿愛和情感的教育活動。  「『播雨耕雲,三尺講臺奠基陽光偉業;嘔心瀝血,一腔愛意傾注華夏未來。』這是對班主任職業的最好寫照,更是對班主任奉獻精神的高度頌揚。
  • 連接·傳承 武義一中北京校友會成立大會在京圓滿召開
    一位是武義一中老校長葉春興老師,另一位是武義一中校友、北京大學王蘭仙教授,兩位老人見證了武義一中數十年的變遷與發展,也與上百名北京校友一同見證了武義一中北京校友會成立的激動人心的時刻。與此同時,武義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童詠雷到會祝賀,武義一中校長王海斌出席會議,武義一中校友會特邀顧問陳洪波蒞臨此次成立大會的現場。
  • 西北工業大學參加「浙江省武義一中建校80周年慶典活動」
    西工大新聞網1月7日電(陳文會)2018年12月31日上午,浙江省武義一中在北嶺新區現代化的「何巧女體育館」,隆重舉行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上千名武義一中的校友回校參加此次慶典活動。80年前,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時,武義有識之士奔走勸募、求強思變,在孔廟明倫堂、博文齋和約禮齋舊址上,創辦了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成為武義一中的前身,也是武義歷史上第一所普通中學。八十年薪火相傳,八十年書聲琅琅,武義一中九遷校址,歷經滄桑,見證著武義莘莘學子的求學歲月和青春年華,一代代「一中學子」秉持著「愛、勤、嚴、實」的校訓,在這裡歷煉成才,出息遠舉,雲路高飛。
  • 永春一中上榜福建一級達標高中校史排行榜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看看福建省97所一級達標高中哪所校史最悠久?是名副其實的百名名校呢?因為是人工統計,數據不全之處可在下方寫留言告知小編,下次補齊具有百年校史的省一級達標高中校*據學校官網公布信息統計整理,若有錯漏,歡迎指正原來永春一中竟然已經有113年的歷史了永春一中「五朵梅峰秀,彤雲一院深。書聲圖畫裡,千載仰儒林」。書聲圖畫裡,千載仰儒林。
  • 武義一中獲省教科研究成果一等獎
    日前,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獲獎名單公示,武義一中通過十二年積累、三年提升完成的課題《全學科推進生涯規劃教育的行動研究》榮獲一等獎。此次獲獎,是武義一中做強辦學特色,推進生涯規劃教育的一大成果體現。
  • 武義:暑期公益助學 最美身影 「有伴」假期
    50餘名鄭村小朋友在武義一中黨團員志願者的陪伴下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暑假時光。  此次活動報名參加助學班的均為履坦鎮鄭村各個自然村的小朋友,涵蓋小學三年級到初中。為便於管理和輔導,第一階段的書法、作業、閱讀等課程按初中組和小學組分班進行,志願者分班管理和輔導。第二階段的知識拓展環節所有小朋友合併開展,志願者組織授課或開展遊戲。
  • 【校史檔案】之《吉祥如意圖》
    【校史檔案】之八《吉祥如意圖》    2017年5月8日下午,細雨霏霏,在菏澤一中南京路校區會議室裡傳來陣陣掌聲。
  • 煙臺一中開展教師節主題活動
    我國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在學校黨委的統一安排下,煙臺一中領導班子成員對學校離休老幹部進行走訪慰問,組織新入職教師參觀校史展館,向教師們送上節日的問候和誠摯的祝福。組織新教師參觀校史展館9月10日上午,為了讓2020年新入職的教師更好地了解學校文化、傳承師魂精神,煙臺一中辦公室和青年教師聯合會組織新教師參觀校史展館。馬述濤副校長全程講解校史並代表學校黨委向新入職青年教師提出希望並給予美好祝願。
  • 開展「追憶黨史團史校史·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團日活動 在革命先輩...
    臺山一中的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20世紀初該校學生在民族存亡之際參與革命的事跡。連日來,團臺山市委組織開展「追憶黨史團史校史·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團日活動。臺山一中、華僑中學、臺師高級中學結合本校實際,或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展覽,或組織學生學習革命歷史故事,了解身邊的紅色名人和本校的紅色革命史。在臺山一中校史館博物館內,學生們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20世紀初該校學生在民族存亡之際積極參與革命的事跡,學習前輩們不怕犧牲、努力奮鬥的革命精神。
  • 臺山一中校友,歡迎「回家」!
    110年來,臺山一中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歇。在黨和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在海內外鄉親、校友們的支持下,臺山一中從開辦之初的只有幾十名在校生,發展到今天在校生已超過3200人,教職工250多人。近年來,臺山一中遵循「弘揚『勤、愛』精神,踐行人本教育,培養卓越新人」的辦學理念,上下同心謀發展,潛心鑽研求進步。如今,臺山一中師資力量雄厚,名師輩出。有廣東省學科帶頭人、江門市學科帶頭人,有特級教師、高級教師67人,研究生學歷教師35人,在讀研究生5人,研究生課程結業40人,曾赴澳大利亞講學的教師13人。
  • 舌尖上的武義
    歷史上,武義縣境:春秋屬越,戰國後期屬楚,秦至東漢屬烏傷縣,三國至隋為永康縣地。唐天授二年(691),始建武義縣.歷史幾經交替,但武義縣延續至今。悠久的歷史,給武義這個小城也沉澱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武義寫下: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餘。所以,武義民間傳承至今的美味飲食便是最秦餘的風物,帶著食物本身最淳樸的氣息。
  • 武義:武義溫泉療休養產業發展大會召開
    浙江在線-武義新聞網訊(浙江在線記者 黃盛) 昨天,由金華市總工會和武義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金華市職工療休養推介暨武義溫泉療休養產業發展大會」在我縣唐風溫泉療養院召開,眾多溫泉康養領域權威專家和各地總工會負責人、療休養組織者雲集,共同開展職工溫泉療養專題研討,並面向外界推介職工療休養線路。
  • 看武義武義房價走勢
    其中武義武義7月二手房參考均價14369元/平,環比6月下降0.67%,同比去年同期上漲8.54%。一、武義二手房房價走勢武義武義7月二手房參考均價14369元/平,環比6月下降0.67%,同比去年同期上漲8.54%。最近一年中,8個月房價上漲,4個月房價下跌。
  • 江西九江最好的4所高中,九江一中排第一,堪稱狀元的「搖籃」
    九江一中在1902年的時候是叫新濂溪書院,這就是最早的前身,經過了發展,1980年時正式使用九江一中這個校名,一直到了今日。九江一中的強悍就刻在百年來的校史上,那是幾代人奮鬥出來的成果和榮耀。 九江一中說是狀元的搖籃,那可不是誇張。從多年高考成績來看,九江一中走出了五個省狀元以及不計其數的市狀元。最近一次,就是2018年,就奪得了省狀元。
  • 胡蘭成的朋友宮田武義
    後來外務省的朋友清水董三帶胡蘭成至山水樓,見了同文書院的學長宮田武義,請他為胡蘭成滯留日本做擔保。胡蘭成的健談及各方面才華,皆令宮田武義心生欽敬,兩人一見如故,竟結為兄弟。 宮田武義於明治24年12月14日(1891年)生於日本廣島縣比婆郡(今西城町),比胡蘭成大整整十四歲,原姓松尾,十三歲時被宮田仙太郎收為養子,遂改姓宮田。
  • 〖邢臺一中微校史〗歲月不老,一中你好!
    1943年春天,邢臺一中的前身晉冀抗日中學在贊皇縣野湖泉畔誕生。一批又一批愛國青年聽從黨的號召,從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四面八方匯集到這裡,如饑似渴學習抗日救亡的真理,浴血奮戰,英勇殺敵。1944年,太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轉入攻勢作戰。晉冀抗日中學的學員們配合八路軍大部隊行動,先後參加了解放贊皇、高邑、臨城、內丘(當時地圖寫作「內邱」)、邢臺等地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