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漢族,字雨亭,小名張老疙瘩,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奉天省海城縣小窪村(現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逝世於1928年6月4日。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徵剿,就將其招安;早年做過土匪,後來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也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喜歡別人以「張大帥」稱呼,號稱「東北王」。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坐的火車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史稱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身受重傷,回到奉天后身亡,子張學良接掌東北軍政。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籤訂賣國條約
影視劇《少帥》中,李雪健老師將張作霖的亦正亦邪、亦憨亦滑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作為從影幾十年的老演員,孫淳版的袁世凱是最有味道的。
畢竟在宦海浮沉了數十載,袁世凱的手腕遠非半路出家的張作霖可比。前者的鋒芒隱於內,比動輒「媽了個巴子」的後者更有內勁。在屏幕上,兩者的差別一目了然。
然而就是看似老大粗的張作霖其實也是精明似猴子,狠狠地將老道的袁世凱耍了幾次。很多人都喜歡說張作霖是草莽出身,動輒便扣綠林好漢的帽子,其實這並不全面。張作霖最早在宋慶部的毅軍當過差,還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後來回到老家,經人介紹當上了鬍子(東北話土匪的意思)。
但在其他馬匪只圖自己痛快的時候,張作霖已經注意到籠絡百姓,他管轄的隊伍開始有脫離土匪習氣的傾向了。總之,正是他的經歷軌跡讓其有了亦正亦痞的作風。包括1902年,已經成為正規軍營長的張作霖,扔下1500兩銀子連殺3個日本兵的事情,絕不是哪個營長亦或者哪個土匪有膽量幹出來的。
「二次革命」時期,為了集中力量對付革命黨,袁世凱急需安撫北方實力派,以防後院起火。1913年3月31日,袁世凱以發展邊疆商業的名義第一次召見了張作霖。見到袁世凱之後,張作霖竟以過去面見皇帝的三跪九叩的方式給袁世凱行大禮。時值民國,早已不實行這種禮節。但是張作霖說,過去有皇帝我需要叩拜,現在有大總統,我應該還是這樣,大總統就是我的皇上。如此戲就演過了,袁世凱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面對張作霖的表現,雖然加以籠絡,但並不信任。
時間到了1916年,袁世凱稱帝企圖曝光引發全國不滿,南方又蠢蠢欲動,北京電令張作霖連夜進京。風風火火趕到北京的東北王敏銳地發現,袁世凱對局勢的應對已經頗為吃力了。
原來,袁希望張指揮部隊揮師入關,到湖南對戰革命黨,並許以封王侯的承諾。問題是當時早已民國,皇帝那套行不通了。
精明的張作霖當場沒有表態,只是說自己部隊裝備太差,好多士兵還用的是「單打一」的土槍。那種破槍沒法自動退彈殼,打完一槍還得自己用手把子彈殼摳出來。臨時抱佛腳的袁世凱也是傻,根本分不清張作霖是哭窮還是要挾,馬上批了一個師的裝備送到了東北。而且速度快到幾乎和張作霖同時到達奉天。果然,軍餉槍械一到,張作霖馬上給北京拍電報,說奉天局勢不穩,隊伍要彈壓地方不能開拔,結結實實涮了袁世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