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很多剛剛接觸學習的孩子而言,語文絕對是讓他們頭疼的事情,尤其是填空造句或者作文,這些主觀題雖然給了孩子很大的想像空間,但是由於孩子總是腦洞大開,所以只能看到老師大大的叉,不過有時也有例外。
很多孩子在寫字的時候都喜歡偷懶,能少寫一個是一個,這樣的學習態度老師當然不滿意,可是有的時候卻又實在找不出他們的毛病,批改時真的是左右為難。
這是試卷上的一道造句題,題目是:你是能幹的小朋友嗎?下面分了幾段內容讓孩子寫,分別是我替爸爸幹什麼,我給媽媽幹什麼,我幫老師幹什麼等等,一位小學生在所有的橫線上都寫了掃地兩個字。
這樣的小學生絕對稱得上是最懶小學生,但是我替爸爸掃地,我給媽媽掃地,我幫老師掃地,這聽上去並沒有錯。但是孩子確實太懶了,老師真的想找出一點問題扣分以示警戒,然而想找打叉也找不出錯,真的是糾結。
類似這樣的學生並不少,老師讓孩子用殊死搏鬥、馬失前蹄等詞造句,孩子在它們前加了一個字,我。我殊死搏鬥,我馬失前蹄,你能說它們有錯嗎?但是這樣的回答不打叉,真的讓老師有些難以過自己這一關。
孩子學習偷懶顯然已經不是個例,很多孩子其實都是懶孩子,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惰性,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惰性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我們願意去努力。
孩子為什麼在學習上會有惰性?
對學習不感興趣在孩子的學習上,我們經常強調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習本身是枯燥的,尤其是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而言更是很難產生興趣。當孩子在做一件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時,必然會有牴觸情緒,偷懶也就在所難免。
覺得學習太難現在孩子學習的內容越來越多,知識難度也越來越大,這確實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當孩子經常在學習上受挫的時候,便會產生畏懼心理,因為覺得學習太難,他們自然就不想學習。所以即便被迫學習也會選擇偷懶,能省一點事就省一點事。
認知能力不足年幼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學習,只是知道不學習家長會打會罵,所以自己不得不學習。很顯然這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態度,當孩子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時,自然不會真正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只會產生各種投機取巧的行為。
如何才能克服孩子的懶惰心理?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總是否定他們打擊他們,這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多給孩子一些鼓勵,都看到孩子身上的潛力,即便孩子做的還不夠好,父母也不要忙於指責孩子,而是選擇相信孩子。這樣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和期待時,一定會更努力的去學習,從而克服懶惰心理。
教會孩子合理的規劃學習確實枯燥,這一點我們都承認,所以孩子應該學會勞逸結合,在學習放鬆之餘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之中。當然對孩子而言還是要以學習為主,所以合理的規劃自己的事情,有計劃的安排自己每一步要做的事情,這樣才能讓孩子既能玩又能學習,自然也就不會偷懶。
父母的榜樣作用想讓孩子在學習上拒絕懶惰,父母當然要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如果父母平時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對學習無比抗拒,寧願抱著一整天,也不願意看書一分,那麼孩子自然很難愛上學習,只有父母樹立好的榜樣,孩子才會漸漸去除身上的惰性,在父母的引導下成為一個真正愛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