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的健康食品新機會,萬字長文解讀功能性食品業

2020-12-22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精練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Gavin,36氪經授權發布。

什麼是功能性食品

功能性食品內涵泛化,「面子」與「裡子」雙重創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與「日常餐飲」概念相對。

傳統意義上的功能性食品,其實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保健品食品」——具有特定營養保健功能,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肌體功能,且不以治療為目的。從法律法規上說,其必須符合四點要求:

功能性食品可為健康人群預防性地補充營養素,也可為生理功能異常人群促進康復進程。其與藥品的主要區別在於:安全要求更高;無需處方,可自由攝取;無法替代藥品的治療作用。依據法規,功能性食品必須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認證,並標註醒目的「保健食品」字樣。

時至今日,無論是品牌方的宣傳口徑還是消費者的品類認知,「功能性食品」的內涵已豐富了不少,主要體現在:

// 產品層面差異化

在過去,保健食品的功效及有效成分配方都較透明,部分核心品類在供應鏈端的同質化程度極高,以緩解疲勞、提升睡眠質量的口服液這一產品形態為例,各家幾乎都是將糖漿與高度趨同的有效成分進行灌裝,除了口味上的微調外,差異微乎其微,渠道能力和營銷物料往往成為了決定市場佔有率的核心要素。

但如今,產品形態增添了許多新的變化,從口服液、膠囊、泡騰片、咀嚼片等,開始增加了軟糖、乳制飲品、冰淇淋等「不那麼像保健品的保健品」,這些差異化在消費者端的感知極為強烈,甚至一個在社交媒體上「易成圖」的精心包裝,都能快速打響知名度,抵上許多宣發資源。

另一方面,「面子」之下,「裡子」也出現了大量技術驅動的創新:用甜味劑減少糖分,人造肉替代紅肉,生物活肽得到廣泛應用,人參、紅棗、薏米等傳統保健食材的新吃法也層出不窮。這些創新,或在口味上投其所好,或在功效上提升明顯,或在品牌調性上引人共鳴,市場化能力快速得到了初步驗證。

產品形態和有效成分的雙重創新,使得產品層面出現了大量的差異化,有力推動著市場的發展。

// 受眾需求多樣化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2016年曾更新了保健品的功能範圍,涵蓋以下27項:

增強免疫力;輔助降血脂;輔助降血糖;抗氧化;輔助改善記憶;緩解視疲勞;促進排鉛;清咽;輔助降血壓;改善睡眠;促進泌乳;緩解體力疲勞;提高缺氧耐受力;對輻射危害有輔助保護功能;減肥;改善生長發育;增加骨密度;改善營養性貧血;對化學性肝損傷的輔助保護作用;祛痤瘡;祛黃褐斑;改善皮膚水份;改善皮膚油份;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消化;通便;對胃黏膜損傷有輔助保護功能。

即使是在4年後的現在看來,這27項功能也顯得非常齊全,涵蓋了幾乎所有熱門功效。

然而用戶的需求並不止於功能性。在真實世界中,用戶需求是一個複雜的命題,品牌對這一命題的交付便是用戶體驗。

品類的發展,其實是用戶體驗的進化過程。若將用戶體驗拆解開來,並為每一項賦予不同權重,可大致可以表述為:用戶體驗 = A×產品 + B×營銷 + C×渠道 + D×服務 + E×場景 + F×社群 + G×價格。

這其中,產品的因素非常重要,也往往在整個用戶體驗中佔有較高的權重。但是品類發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產品力創新時常階段性地遇到瓶頸,而且用戶體驗也並不總處於產品力權重至上的時期。

以本文探討的功能性食品為例,我們在進行行業研究與用戶調研時發現,用戶的需求非常多元:有時在於價格「接地氣」、「長期復購不心疼」;有時在於「購買方便」、「激發衝動消費」;有時在於「攜帶方便」、「可與親友分享」;也有的時候,在於「自我實現」、「品牌理念的認同」。

這些需求與產品的關聯度較低,而與價格、渠道、服務等其他要素更為緊密,對這些需求的響應能夠很好地提升用戶綜合體驗,進而體現在知名度與銷售狀況上。

前述產品層面的差異化,其實便是受眾需求多樣化激勵品牌方創新的結果;用戶需求多樣化的另一個必然結果便是,營銷、場景、社群等因子的創新,有時能比產品的創新撬動更高的增長槓桿。

隨著產品層面差異化、受眾需求多樣化、營銷渠道立體化(限於篇幅與水平暫不展開),可以說,廣義上的「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其實是與「基礎性食品」(fundamental food)相對應的,即對日常中式餐飲的補充/優化/替代。

中式餐飲有其優點,如快糖攝入相對較低、飽和脂肪酸攝入不足以及大部分菜系的蔬菜攝入量(膳食纖維)較為理想。但其也存在許多問題,較為核心的幾點如下:

  • 鹽分和部分微量元素的攝入顯著偏高;

  • 蛋白質(尤其是優秀蛋白質)攝入偏低;

  • 碳水化合物比例偏高(幾乎全菜系都是如此)。

飲食習慣的改變非常困難,因此中式餐飲的這些問題在過去、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都將存在,為功能性食品留下了較大的創新空間:鹽分偏高——減少調味品使用;蛋白質偏低——增加優質蛋白質(如魚類)供給;碳水化合物偏高——減少糖分/精細碳水等。

時至今日,當我們談論「功能性食品」時,範疇往往已擴大至輕食、代餐、補劑、健康零食、新型飲品等各個品類。這些品類都能在一點或某幾點上,為彌補中式餐飲不足提供相應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用戶群體年輕化,品類偏好西方化,消費能力和意願均已獲驗證,增長空間可期。

■ 2018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及構成

■ 2014~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情況

隨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長,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食品菸酒作為核心消費品類佔比穩定(5631元,28.4%)。

與此同時,人均醫療保健支出金額和佔比也在逐年穩步上漲,且隨著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社會老齡化、醫保改革等因素,有望進一步提升。

功能性食品既處於食品菸酒的範疇,也有一定醫療的保健屬性,有著非常廣泛的市場基礎。

但受限於品類發展、消費者認知、渠道迭代、營銷創新等要素的滯後,我國人均功能性食品年消費金額僅有29美元,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準(網絡上查找的2019年數據:韓國122美元;日本168美元;美國236美元)。

隨著保健意識正在發生從「治療」向「預防」的重點轉移,具有極強消費能力和意願的25~45歲人群對自身健康程度的關注日益走高,驅動整個功能性食品市場快速增長。

同時,考慮到這一年齡段的人群出生於1975~1995年段,其成長曆程與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快速增長階段完全重合,接觸了大量西方文化知識和科學養生觀念,其對品類的選擇往往也會比更早代際的群體更為西方化。

假設在未來10年內,我國人均功能性食品年消費金額能達到與我國國情最為接近的鄰國日本在2019年時的一半(84美元),也將釋放約5000億元的市場規模,CAGR約為11.22%,增長空間較為可觀。

延續前述中式餐飲的補充/優化/替代」的分類,按照具體功效與品類,列舉部分代表公司,繪製如下。

■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植物奶、人造肉,功能性食品熱門領域

// 植物基

「植物基」一般與「動物製品」相對,指的是用植物蛋白(目前飲品、粉末、調味劑中常用巴旦木蛋白或椰肉蛋白,食品中常用大豆蛋白)替代動物蛋白,進而主打「美味、健康、環保」概念。

雖然學術界對植物基產品存在較大爭議(集中在動物蛋白的營養配比更合理、成分更一致、人體吸收效率更高、生產標準化程度更高、添加劑更少等方面),但目前植物基產品已取得了巨大的市場影響力,甚至成為了一種前衛生活方式的象徵。

發展之初,植物基是為了服務於乳糖不耐受人群而產生的。乳糖不耐受是一種由乳糖酶分泌不足導致的生理現象,乳糖不耐受人群在攝入含有乳糖的動物乳製品後容易出現腹瀉、脹氣、腸道不適甚至嘔吐。為解決乳糖不耐受人群對蛋白質的需求,植物基產品應運而生,大豆蛋白成為了最先被廣泛採用的品類。

接著,宗教信仰群體和素食社群成為了植物基消費的主力人群。時至今日,植物基的角色從單純的「牛奶替代品」變成了橫跨多個乳製品品類的重要角色,且原料也從單一的大豆增加了椰子、扁桃、堅果、燕麥、糙米、巴旦木等多個不同風味的食材。

相比於動物蛋白,植物基生產過程更為環保,從原料獲取至終端產品的全鏈條用時更短,單位資金的利用效率更高,物流配送要求更低,在調味等再加工過程中性狀更為穩定,且因其原料的易得性、生產設備的簡易性天然就更為適宜供應鏈的跨地域擴張。

多方因素綜合之下,全球植物蛋白乳製品的銷售額增長率已達10%左右,而傳統動物蛋白乳製品的增長率據稱已達-6%至-8%。

植物基飲料的市場空間極大。僅以植物飲料一項為例,綜合多方數據,2020年國內飲料市場總規模約為1635.28億元,其中植物飲料比例約10%,其市場總量接近200億元,且年複合增速有望超過15%,已有六個核桃、承德露露、海南椰樹等全國知名品牌。植物基在其他產品形態裡的應用也得到了市場驗證,如奶酪、奶油、甜品、咖啡伴侶、人造肉,甚至調味品,都已有了成熟的頭部品牌。

綜合尼爾森、EuroMonitor、Business Wire、Zion Market Research等多方數據模型,以中性偏樂觀假設,在未來5年內,全球植物蛋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核心增長來自於對動物乳製品的替代;若放在更長的時間框架下,植物蛋白更大的增長點將在於對動物肉類市場的搶佔,相比目前Beyond Meat等公司的銷售額有數十倍乃至數百倍的增長空間。

在植物基原料和口味的選擇上,歐美和中東地區(尤其是地中海飲食地域)以巴旦木最受歡迎,而亞洲(尤其是日本)以大豆和椰子最受歡迎;在具體應用品類上,全球都是乳製品最受歡迎,其中歐美的酸奶等發酵品(年增速超過60%)和甜點(年增速約在30%~40%)也增速驚人,而亞洲暫時以調味乳製品為核心,其餘品類延展還在進行之中。

基於訪談和研究,對國內植物基市場的初步觀點如下:

1.植物蛋白飲料:有出現依託於社群的新品牌的機會。

這一產品形態的市場教育時間較長,用戶認知較為成熟,渠道建設也較為完善,國內已有傳統巨頭佔據較高市場份額,而且消費者畫像遍布全年齡段和各個地域。

新的機會可能出現在與年輕消費者共建的新品牌,利用傳統巨頭「船大難掉頭」、品牌形象保守、分銷渠道繁雜、供應鏈難以快速反應的不足,以邀請用戶參與產品定義、線上線下社群共建等方式,在調味、外觀設計、營銷方式等方面尋求一定差異化(而且植物蛋白飲料賽道本身的毛利率相對較高且穩定,有容納這些創新試錯的空間),在年輕群體中快速建立品牌心智。

2.人造肉:國內市場成熟還有待時日。

即使是在美國,2019年的人造肉市場銷量也僅只有約9.39億美元。歐美等國對人造肉的追捧和認同,很大程度上源於全球最高的素食者比例、植根於宗教的人文關懷、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然而國內的大眾消費者群體對這些因素的感知並不深切。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點在於,歐美等國的飲食結構與我國相比存在巨大差異,前者肉類的攝入早已過了世衛組織的推薦水準,脂肪、嘌呤、膽固醇的攝入均已超標,所以對歐美消費者來說,用人造肉在日常飲食中替代紅肉是一件有益健康的事情,他們也願意為此付出更高的價格(目前人造肉尚未產生規模化經濟效益,Beyond Meat等頭部公司的人造肉單價大都略高於其對標的動物肉,我國歷史較久的「素肉」倒是單價較低,可口味和動物肉相比差距巨大)。

而我國目前的人均肉類消耗量距世衛組織的推薦水準仍有一定差距(部分菜系更是低至僅有推薦水準的30%左右),我國消費者現階段的關注重點多是吃上更多的肉(「雪中送炭」),而不是用溢價去吃更健康的肉(「錦上添花」),因此對人造肉的消費大概率會停留在嘗鮮上,僅小部分一線的高知、高收入、時尚潮流群體可能願意長期復購。

3.植物蛋白乳製品:有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據消費者畫像研究,奶酪、甜品、咖啡伴侶等乳製品的消費者群體中,25~45歲女性佔比超過60%甚至70%,而這部分群體的健康意識和相應付費能力均較強,「不胖」對其購買乳製品的決策過程有著巨大的影響。國外基於植物蛋白乳製品的vegan desert(植物甜點)已跑出了一批估值數億美金的頭部品牌(Kite Hill、Dream Pops),而國內鍾薛高、中街1946等品牌在這方面的試水也非常成功。

但目前看來,國內很多消費者群體都是先覺得某個品牌味道不錯、成為其忠實消費者之後,再願意嘗試該品牌下主打健康的植物蛋白乳製品。換言之,「好吃」的優先級高於「不胖」,有多少消費者會單獨衝著健康而非口味去購買陌生品牌可能還是一個需要驗證的事。

// 益生菌製品

益生菌是一類活性微生物的統稱,其能在人體內定殖,改變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組成。

不同的益生菌種通過不同的機理,起到改善腸道環境、促進營養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力等積極作用,提升人的身體機能狀態。

最常見的益生菌種是乳酸菌(其實是涵蓋了200餘種菌種的統稱),因能發酵讓乳製品產生酸甜口感而得名,也常以「酵素」等作營銷名。

乳酸菌也是大眾認知最廣、接受度最深的益生菌種,口味出眾,受眾廣泛。據統計,國內乳酸菌產品的年銷售額約為1700億元(其中酸奶及飲料1400億元,CAGR約14.7%;補充劑300億元,CAGR約16.1%),佔了整個益生菌產品市場的約95%。

縱觀全球益生菌製品市場,各大品牌的毛利率都相當可觀,在資本市場得到的估值水平也較為理想,新玩家也大量湧現,為市場帶來層出不窮的新鮮創意與口感迭新。

這其中,酸奶、飲料、調味品對供應鏈的要求更高,因為:

  • 多種原料的再加工、調味、造型過程比單獨培育菌種複雜;

  • 乳酸菌對產品整體口味的影響與時間密切相關,需要嚴格控制好庫存流轉周期;

  • 為保持菌落活性產品在大部分時間內都需冷鏈運輸,擴張零售渠道或是鋪貨到小微終端店面需要極強的成本管理能力。

相比之下,補充劑的供應鏈要求略低一些。一方面是因為產品成分單一且穩定,製造流程可控性高;另一方面則在於市場競爭格局也較為固化(雖然整個市場增速較快,但各品牌的增長態勢均較為接近),產品形態非常成熟(粉劑、膠囊、咀嚼片等),無較大創新需求。

基於訪談和研究,對國內益生菌飲料市場的初步觀點如下:

1.新渠道和新場景開拓難度有所鬆動。

在中國市場,益生菌飲料的銷售強烈倚賴於便利店、餐飲店和百貨商超等線下渠道,長時間缺乏變化。

但在近幾年,隨著健康管理觀念的深入人心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愈發成熟,益生菌飲料除作為休閒場景的零食飲料外,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正餐和運動場景中,在商場、超市、便利店、小賣部之外,通過健身場館、代餐搭配等進行售賣,在時下最火的直播帶貨中也有著非常不錯的表現,益生菌飲料的銷售渠道多樣化有了明顯改觀,有了更快速觸達更廣消費者的途徑(在各大電商渠道的高銷售增速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為新品牌的崛起留下了充足空間。

2.包裝設計和口味差異有一定創新空間,現制飲品將嘗到第一批紅利。

為了保持益生菌的活性,包裝設計上需做一定的遮光處理,所以市面上大量益生菌飲料的包裝都是半透明的塑料瓶加上印刷塑封,整體觀感較為雷同,審美取向也較平庸,相對較為成功的創新多集中在塑封配色、瓶身大小、握持線條上。口味方面,受制於益生菌菌種配比的相近,差異化集中在額外添加的調味成分上(目前較為成功的是蘆薈、香蕉、芒果、草莓、白桃等)。

參考國外益生菌產品零售市場的發展歷程可知,將現制飲品與益生菌飲料的結合即可很好地突破包裝設計和口味差異的雙重創新困境——一方面,現制飲品直接交付飲用,在包裝設計上可更為大膽,無需考慮運輸要求;另一方面,現制飲品的成分更為多元,食材也更為新鮮,可供調味的發揮餘地更大。

國內一點點、喜茶、奈雪的茶、Coco、蜜雪冰城等頭部品牌均有相關嘗試(部分系列甚至沒採用益生菌粉劑或濃縮液,直接以市售的養樂多為原料進行添加),並取得了較為不錯的市場反響,有望在更大範圍內推廣並被借鑑,甚至有傳言稱某些品牌正在考慮將益生菌飲品獨立成為新的產品線甚至獨立門店。

3.新菌種的開發將開闢新的功能性市場。

雖然增速尤較可觀(2018年的CAGR約14.7%),乳酸菌酸奶及飲料的實際增速也已創下了近5年新低,比2014年的25.4%整整低了10.7個百分點,且這一數字可能會面臨進一步下滑。

這一挑戰在早幾年前也同樣出現在了日韓和歐美的消費市場中,而國外品牌的應對策略之一便是開闢新的功能性菌種,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明治作為此種策略的代表廠商,於傳統乳酸菌產品外,先後推出了Probio LG21(可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清新口氣,降低患癌機率)、R-1(可預防病毒性流感)、ProbioPA-3(可抑制嘌呤吸收,降低尿酸值,減緩痛風)、保加利亞LB81(可改善皮膚機能)等產品,收穫了大量細分忠實用戶,即便在出現了一系列嚴重質量問題(含有放射性物質、碘含量過低、生物素含量不達標、混入膠質碎片等)後,仍然能夠快速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新菌種與成分上的創新對團隊的研發能力是較大挑戰,但如果能取得階段性突破,便能通過品類詞與品牌詞的高度綁定迅速佔領用戶心智,獲取極其顯著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 控糖控脂

控糖控脂、甚至0糖0脂風靡的背後,源於年輕消費者群體「對體型管理的認知優先級上升」和「缺乏營養知識、動手能力和運動時間」之間的難以調和,於是他們尋求從飲食端進行改造。

這種飲食方式是有科學依據的(正如健身圈裡膾炙人口的「七分吃三分練」),而且部分食材在控糖控脂處理後的風味、品相反而更好,控糖控脂已從體重管理人群的小眾核心需求逐漸轉變為大眾廣泛需求。

控脂的主要路徑有2種:

主打「提供優質脂肪」的品類普遍價格較高,主打「不額外添加脂肪」的品類溢價相對較少,這是由其原料種類和供應鏈複雜度決定的。但若從底層細究,後者的控脂進度更透明、正反饋更即時、用戶門檻更低、堅持3個月及以上的長期效果更為顯著,因此後者可能更有機會做成大眾品類,而前者可能更有機會通過溢價權打造品牌、鋪設渠道。

控糖的主要路徑也有2種:

  • 使用甜味劑替代糖的調味作用,常用甜味劑可分為非糖類甜味劑(大眾最了解的可能是木糖醇)和功能性甜味劑(低聚糖為主,同等甜度下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少,且很難吸收,幾乎不參與供能)。由於我國監管政策規定不準使用鄰苯甲醯磺亞胺鈉鹽(俗稱「糖精」)外的人工合成甜味劑,低聚糖因其原料低廉、加工方便、性狀穩定,日益成為最流行的甜味劑選擇。

  • 選用高飽腹感食材替代糖的主食作用,常見低糖高飽腹感食材可分為高水分含量(豆腐、麥片、芝麻糊、魔芋粉等,原理可粗略理解為「讓肚子感覺滿了」)和高蛋白含量(肉類,原理是蛋白質單位重量的供能與碳水化合物相近,但蛋白質消化更慢,在消化系統裡停留時間更長)兩種,近年來許多品牌正在嘗試擴展這兩種食材的主食作用,也取得了階段性的市場驗證。

使用甜味劑控糖的供應鏈改造難度較低(從添加糖類改為添加甜味劑幾乎不涉及額外工序或是設備),而選用高飽腹感食材的品類(除麥片、芝麻糊等傳統品類外),其供應鏈改造難度較高(無論是高水分含量的食材還是高蛋白含量的食材,均需對原料配比、烹飪方式、口味調製等進行大幅創新,不然難以勝任主食角色),因此前者更適宜於在零食飲料等大品類中做微創新,後者更適合作為全新品類獨立發展。

基於訪談和研究,對國內控糖控脂市場的初步觀點如下:

1.短期內靠營銷驅動可實現快速增長,長期機會在於口感味道、用戶教育和期望管理。

凡是涉及到個人形象的品類,都非常容易發生衝動消費,控糖控脂尤其如此。許多消費者在第一次購買控糖控脂產品時的出發點都是想減重的焦慮,但他們缺乏足夠的營養學、人體生理學知識,對於減重速度也沒有科學合理的預期,便尋求體系化、產品化、懶人式、一站式的解決方案。許多品牌就瞅準了這點,毫無顧忌地進行「焦慮營銷」,尤其是在微商等缺乏適用法律、監管難度較高的渠道中,「言過其實」已成為普遍狀況。

這種由誇大營銷驅動的快速增長其實是存在一定泡沫的,可能因為監管趨嚴、消費者投訴等產生反噬,甚至產生總體性的風險,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增長。我們認為,長期健康可持續的營銷驅動方式有且只有一種,即用產品力說話,同時做好用戶教育、期望管理,進而打造忠實社群,建立品牌認知。

2.初期品類紅利的可持續性和市場空間均有待觀察,更大的機會在於與中餐標準化的結合。

國內大量控糖控脂品牌在產品定義時都沒有想清楚一件事情,即「怎樣的產品形態是最適宜於中國消費者的」。於是許多品類都是從專業健美運動員的飲食作減法而來,而且是基於西式尤其是歐美飲食風格——健美運動員吃水煮雞胸肉,那我們就做即食雞胸肉,多弄幾個口味就好;歐美人喜歡吃沙拉,那我們也做沙拉,多拌些調味醬就行。

這樣做在初期與供應鏈溝通時非常方便,也能藉助大眾消費者「專業運動員吃的肯定是健康的、產品形態看上去就很有意思」的觀念進行快速起量,但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可能會因為品類的口味不適宜於大眾消費者而遇到增長瓶頸,成為一個活得還算滋潤的品牌,但卻很難再上一個臺階。

目前即食雞胸肉、輕食沙拉等品類的發展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態勢。若從長期想像空間來看,更適合中國廣大消費者的一定是由普通人的飲食作輕量化改造而來、而且是基於中式餐飲風格的產品形態。

這一類創新——無論是甜味劑等新型調味品、菜米飯魚肉麵等新型主食,還是空氣炸鍋等新型烹飪方式,甚至是雙皮奶、白斬雞等早已存在且健康性卻被顯著低估的餐品——會有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的潛力,甚至還可以與中餐標準化進行有機結合(如標準化半成品食材配送等),做到簡單、美味、易堅持,進而解鎖更大的市場空間。

國內已有一些品牌在此方向上進行了一定探索,並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

比如以艾蘭得威為代表的全品類運動營養和健康零食品牌,從零食棒類產品,到運動營養粉劑和低脂雞胸肉類產品,滿足健身-健康-大眾不同人群的食品營養需求。

從健身垂直人群,做到大眾人群,也體現了中西方對類似功能性食品的不同訴求,中國健身人群更願意嘗試規格更輕便、蛋白質含量適中、實用方便、低熱量低糖低脂肪。艾蘭得威的品類延展歷程,也反映了這一邏輯。

當然,近年來大火的超級零,從產品定義之初就堅持低門檻、跨場景、食材日常化、品類豐富化,打造了全網爆火單品「小粉盒」,讓消費者在儘可能以零食級的體驗,就能順帶把身材管理這個難題給搞定。

功能性食品的機會

1. 零食化——依據CBNData、EuroMonitor、生意參謀等多方數據,小包裝功能性食品因其更適合在碎片化場景中單人食用、在社交化場景中與人分享、在跨場景時更易攜帶的特點,銷售金額環比增速增速遠超零食行業平均水準。

2. 即食化——無論是對中式餐飲的補充、優化、還是替代,消費者群體總體上都較「懶」,不願進行除簡單蒸煮、微波爐加熱外的食材加工過程,偏好即食化產品。

從品牌自身而言,即食化有更高的溢價空間和更直觀的交付觸達,且能與RTD茶飲等其他即食類目進行結合/捆綁。雙向促進之下,即食化成為了整個行業的新趨勢。

3. 功能化——整個功能性食品市場正在逐步脫離「新型保健品」等固有印象,總體處於較為初期的發展階段,消費者的需求也偏向於單一,多集中在體重管理、免疫調節、緩解疲勞、改善睡眠等方面。

隨著市場發展,消費者需求必然變得更為多元,參照前述益生菌製品部分,一定會有像明治這樣的品牌,依靠功能性的創新獲取精準、細分、忠實的消費者群體,進而實現快速增長。

4. 跨界化——「所有的品類都值得被重做一遍」,功能性食品與基礎性食品間的品類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徹底消失不見。

這種品類融合的過程會倒逼供應鏈端加速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品類選擇,進而讓現有功能性食品品牌能觸達的整個市場空間大幅擴張。

5. 爆品化——以圖譜中列舉的各個分支來看,幾乎所有頭部品牌都是依靠爆品戰略建立的名氣。

部分品牌在數年乃至數十年間都沒能實現從爆品向其他單品的導流,但單純依靠爆品就已足夠取得強有力的增長態勢,消費者一想到這個品類,就想到這款爆品。

可以推測,在可預見的未來,爆品化將一直是所有功能性食品品牌追求的發展方向。

甚至可能某一天,「一個品牌對應一個產品矩陣」的打法可能會被產品矩陣中「各個產品都有獨立品牌」給取代,因為獨立品牌的專注使其更易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品牌與品類的強關聯。■ GYMSQUARE

*文章參考了大量第三方信源,僅代表個人觀點。作者Gavin Li,長期關注運動健身與消費市場,微信號CapedWonder。

相關焦點

  • 疫情之後:誰是天然/功能性食品的新消費者
    這是《腸道產業》第 494 篇文章 編者按: 疫情的大爆發讓消費者日益重視健康在經濟成本和健康免疫之間,消費者會如何平衡?誰會成為天然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新買家? 今天,我們共同關注天然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消費趨勢變化。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
  • 市國資委召開糧食集團與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 功能性食品項目...
    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後疫情時代,人們對大健康產業和增強免疫力的認識不斷深化、需求不斷擴大,國家對消費拉動增長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推動力也不斷增強,由此催生的「免疫力經濟」必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巨大的經濟增長點。聚焦到糧食產業,隨著健康飲食知識的普及,粗糧、全麥、功能性已經成為產業鏈頭部的發展方向。
  • 分化的市場、火熱的蛋白、銀髮經濟…CEO們如何解讀中國食品業未來...
    疫情教會了年輕一代擁有現金流的重要性,比起商家們都期待到來的報復性消費,現在更多人想的是報復性存錢,非剛需的消費品類如旅遊、服裝等都在疫情的衝擊下受到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從央行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居民存款餘額都有雙位數的增長。另一方面,疫情也讓人們更加珍惜生命,重視健康的投資,提升免疫力的食品飲料和防護類的產品逆市獲得了銷量的大幅增長。
  • 《2020年中國功能性食品行業研究報告》發布
    食品夥伴網訊 在「2030健康中國」系列國家戰略推動下,健康產業正在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長極,產業蓄勢待發,為更深入的了解大健康行業發展趨勢以及新產品應用,食品夥伴網行業研究中心為大家帶來《2020年中國功能性食品行業研究報告》。
  • 邵薇:後疫情時代 全球食品業挑戰與機遇並存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後疫情時代,全球食品業挑戰與機遇並存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疫情的傳播和防控涉及各行各業和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食品行業更是在保障民生和社會穩定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 萬字長文致敬中國匠人 全能藝人肖央呼之欲出
    內容一經發出,#肖央發萬字長文#話題便登上微博熱搜上升榜,累計在榜超過24小時,截止筆者行文時話題閱讀量高達6023萬。很多網友感嘆肖央用心的同時,其行文流暢、邏輯清晰的文筆也引發熱議。能寫會畫唱跳俱佳多才多藝贏得口碑有網友看完肖央的萬字長文後求肖央幫忙寫小論文,網友佩服的是肖央作為藝人,在如今娛樂化快節奏的生活中,還有心寫下萬字長文的用心,以及他過人的文筆,行文邏輯流暢且字字真心。值得一提的還有博文封面是肖央親筆所寫的字,字體剛勁有力,乾淨工整,文筆和寫字都好到讓人驚嘆。
  • 植物基食品的下一個增長勢能:功能性革新
    「功能性食品的一大重要新興品類——植物基產品,因其「來源於植物」的特性,天然給消費者以健康的第一印象,成為了功能食品的最大潛力股。」文:Clara Zhu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2020年4月20日,肯德基中國宣布,將在國內部分門店以1.99元/5塊的價格試點開賣植物肉產品「植培黃金雞塊」。
  • 加速布局功能性食品產業!城陽區科研聯手企業讓食品有功能、更健康
    7月30日,在位於城陽區未來科技產業園的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青島至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李朋談起公司主打產品「寒天晶球」,躊躇滿志:「公司雖然今年4月剛成立,但得到了中國海洋大學專業技術支持,產品升級和再開發都沒有問題。」這是城陽區加快布局功能健康食品行業的一個縮影。
  • 青島城陽加速布局功能性食品行業 發展大健康產業
    這是青島市城陽區加快布局功能健康食品行業的一個縮影。城陽區充分發揮駐區高校院所、行業企業作用,加大力度引進功能性健康食品行業領域科研平臺和社會力量,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力爭在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方面走在前列,為加快建設青島內聯外通的中央活力區增效賦能。
  • 雙塔食品:助推招遠打造大健康產業
    中國經濟導報訊  寧衛曉  周洪林  記者殷曉旭報導  雙塔高品質功能性蛋白項目,作為山東省重大項目和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是今年招遠市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戰贏」的典範之作。高品質功能性蛋白因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疫情暴發後,銷量井噴,拉動豌豆蛋白出口逆勢增長60%以上。
  • 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都有哪些新動態和新展望?
    然而,受疫情衝擊,食品工業也顯露出食品原輔料供應鏈不健全、冷鏈物流疫情防控能力亟待強化、多元化健康食品供應跟不上快速放大的市場需求等新的矛盾和問題,亟待通過各方協同,並通過科技的力量予以逐一破解。後疫情時代 功能性食品、植物基食品、老年食品再遇良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也以疫情期間在武漢一線流調數據為基礎,針對老年人群的營養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總結未來食品產業在滿足這類人群營養健康需要上應該努力的方向。
  • 運鴻集團著重加強科技創新能力 高質量推動功能性食品產業發展
    運鴻集團著重加強科技創新能力 高質量推動功能性食品產業發展隨著大健康產業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強有力支撐,快速縱觀世界各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路徑,領略習得他國先進之理念、技術、產品,將有助於我們在發展大健康事業上的品質與效率
  • 疫情催生飲料消費升級 健康與低糖成主流
    新年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本應早早打響的春季市場開門紅、新品營銷戰稍稍延後。但這場疫情給中國飲料市場帶來的變化卻不可小覷——健康,將成為各路飲料消費,甚至是食品消費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流趨勢。疫情催生大升級,健康與低糖成主流在當今的中國飲料市場,競爭維度已趨向全方位,創新已成為一眾飲料企業需牢牢掌控的關鍵詞。很顯然,各品牌需從產業端和消費端出發,研究消費飲料的多維場景、飲用時的情感因素,以及尚未被滿足的核心需求。
  • 日本森永益生菌受追捧,功能性食品迎新增長周期
    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高速發展,國民消費水平及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愈來愈注意到膳食攝入對於健康的影響,消費者對於食品的要求不單單是提供機體生長及生存能量的必需品,同時也會關注食品在調節自身身體機能、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促進身體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消費趨勢從色、香、味、形的普通食品轉向具有合理營養和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食品。
  • 萬字長文怎麼寫?
    有時候很難想像,萬字長文怎麼才能寫出來,尤其是報章上的文章,寫這麼長,有人看嗎?同樣的一個話題,明明可以1000字說明白。同樣的話題,已經翻來覆去說過好多遍了,還能怎麼寫出新意?帶著這樣的好奇,我把最近的一篇萬字文章學習了一遍。學完之後發現,要寫出這樣的文章,關鍵還在於言之有物。要做到言之有物,就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
  •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
    由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任發政等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國內專家團隊,與來自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80餘位國際權威專家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的系列活動並進行報告,共議食品安全與健康未來航向。與會專家表示,通過回顧與總結一年來疫情對我國食品安全與食品工業的諸多影響,從國際與國內雙重維度出發,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夯實後疫情時代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科學基礎。
  • 第十三屆營養食品與功能性飲料技術峰會報名進行中
    健康零食、功能性食品飲料、植物蛋白、低糖低鹽、個性化食品以及針對特定人群開發產品等趨勢在市場快速蔓延。   清潔標籤、環保可持續、可追溯、3D列印等加工及包裝趨勢則推動著食品飲料行業走向更注重營養和健康的未來。
  • 黑天鵝催生企業新機會,太庫科技CEO談疫情危機下的線上轉型
    疫情之下,中小企業要如何活下去?吳闊表示,在疫情危機下,創業公司控制現金流很重要,現金流的管理是保證企業能夠活下去的重中之重。公司需要根據疫情的情況調整公司經營目標,儘量做到收入最大化,費用最小化。如果現有的現金活不過半年的話,建議大家都可以開啟緊急的節流自救措施。
  • 來了,2021食品飲料年度商業熱點 | 告別魔幻2020,這裡有一份2021...
    而在食品方面,他們表現出對年輕態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喜歡便攜、高顏值但又具有一定健康功能性的食品,並且樂於探索年輕人喜愛的事物,願意嘗試他們追捧的「網紅食品」。如果說前幾年的健康老齡化1.0食品,是以各類功能實現為主要訴求,那麼老齡化2.0階段,則更需要注重體驗、情緒與心理層面上的溝通與突破創新。
  • 中國火鍋餐調產業鏈-農業大健康·萬祥軍:倡導功能性農業
    中國火鍋餐調產業鏈-農業大健康·萬祥軍:倡導功能性農業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贏信採編: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對餐飲行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進入後疫情時代,無論是消費者消費習慣還是行業發展趨勢都出現了一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