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多年前,也就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謝安、謝萬、孫綽等名士及親友41人,到會稽(今紹興)之蘭亭踏青。
就在蘭溪岸邊,盡情地享受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自然風光,大家放眼遠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大自然是何等樣的圓滿美麗,活潑自在,生生不息。名士們雅集在此,目睹秀水青山,耳聞微瀾輕風,心情莫不怡然快適。
他們圍坐在曲水之畔,將盛有酒的觴(酒杯)置於水中,任其順水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便要飲酒賦詩。做不出者罰酒三杯。
正是這樣的一次雅集,造就了一幅絕佳的圖景:一群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蘭溪之側,流觴飲酒,好不快哉!
因為這樣特別的形式而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曲水流觴。
黃昏時分,聚會還在繼續,但是大家雅興不減,沉浸在詩酒的浪漫回味中,不忍歸去。也不知是誰提議,把當日所作的37首詩歌,彙編成集,詩集名曰《蘭亭集》。
這樣一部佳好詩集,又怎能不寫一篇序文呢?眾人共推王羲之撰序並書,羲之微醉乘興,即席揮毫,,一氣呵成,寫下了名噪天下的《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王羲之觸景生情,聯想起人生短暫,不禁感慨萬千,故而此序不獨文筆優美委婉感人,而且書法超逸絕麈,兩者可謂珠聯壁合,相交輝映,成為千古絕唱。
唐太宗是否偽造?
王羲之是否為原作者?
大唐宗室為何力推此作?
《蘭亭序》背後藏了什麼?
《蘭亭序》原名《臨河序》,在東晉時期史無記載。直到南朝劉孝標所注的《世說新語》中才提到此文,全文共153字。到了唐代,《臨河序》改稱《蘭亭序》,在序文中增加了167字,全文共324字,此版本最終流傳後世。
1965年,郭沫若曾發文指出《蘭亭序》並非王羲之所作,引發了一場轟動全國的學術大辯論。而在唐代,拉開懸案大幕的卻是一樁自古未有的刺殺案。
【點播聽故事】-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長安街頭,天光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正走在上朝路上,隨身衛隊的燈籠突然被箭射滅,數十名殺手從黑暗中湧出,帶頭者手起刀落,砍斷武元衡脖子,拎走頭顱。
次日,女神探裴玄靜收到了武元衡死前一晚臨摹的半部《蘭亭序》,和一首神秘的五言詩。原來,武元衡對自己的死早有預感,留下一道連環謎題,解謎者必須步步踏對,倘若棋錯一著,真相就將永遠湮滅。
裴玄靜接受使命,開始了機關密布、阻力深重的解密之旅。此後,名動天下的女刺客聶隱娘、被後世尊為「八仙」之一的韓愈之侄韓湘子、「鬼才詩人」李賀等紛紛牽扯入局;藩鎮勢力奇計連連;朝廷權臣各懷心機;甚至皇室深宮中也是人影閃動,鬼胎暗結,試圖遙控局勢。
但真相終于越來越近,終極答案指向的竟是一個最不可能而且至高無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