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武松思鄉心切,要回清河縣看望大哥,路過了陽穀縣,看見一酒家門前招旗上書五個大字「三碗不過岡」,武松不信,硬生生喝了十八碗,提著哨棒上了景陽岡,還赤手空拳把為禍山間的老虎給打死了。這個傳奇的故事婦孺皆知,但是現代大多人不能理解,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能還能過岡,他酒量是何等恐怖?
要說酒量,首先就要從酒杯容量談起,拿著兩錢的龍眼杯喝酒和端起400毫升的扎杯喝酒肯定是兩碼事,一方面是身體的適應力,二方面則是心理承受力,即便是酒的總量相同。大家都知道,《水滸傳》的故事是在北宋年間,以北宋越窯的酒碗為例,一般酒碗直徑不足9釐米高也不足3釐米,深度偏淺,換算下來最多不過能裝150毫升酒,而且古代人吃飯,一手動筷一手端酒,而因為酒碗形狀扁平,不便從底部託舉或者抓握,所以江湖豪傑端酒的姿勢大多是將食指插入碗中,再用拇指和中指發力,將酒碗提拉起來,斟酒時肯定會給手指留一個抓握的高度,所以一碗酒實際只能裝100毫升。
100毫升就是一兩,計算一下拋灑滴落損耗後的十八碗酒,也是一斤八兩,放在現在來說這種酒量簡直是酒中霸王,但是當時是北宋時期,酒也和我們現在的50度左右的白酒相去甚遠。北宋時期沒有蒸餾酒,都是用米釀造出來的酒,度數最低3-4度,最高也不過是15度,主要也是作為有甘冽口味的解渴飲料,和我們現代的醪糟相似,所以才能喝比較多。
我們回到書中來看,當時店家告訴武松,他家的酒和別人外面的酒不一樣,大部分客人吃了三碗就感覺醉了。由此可以推斷,這家店的酒不是尋常店裡3-4度的酒,可能是10度以上濃度偏高的酒。可即便是現在的白酒,再不濟也不至於三兩15度酒便醉了,其實分析下來不難理解,當時的人喝慣了3-4度的酒,一碗一口乾,突然之間換成了10度以上的酒,還是一口乾,身體的耐受力尚未適應,人自然就會很快有醉意。
武松從「晌午時分」喝到出店門走上景陽岡看到猛虎警示時,正值「申牌時分」,晌午是指中午十二點或者一點,申牌就是指下午三點到五點,所以武松這一斤八兩也就只喝了一兩個小時,在容器大小、飲酒總量、飲酒度數和飲酒時間,四個方面綜合估算,他這一斤八兩的15度米酒究竟相當於多少白酒和啤酒呢?結論不難得出。
武松在一兩個小時以內,先後吃了四斤熟牛肉,猛灌一斤八兩酒,可以算是大胃王了。上文提到這種酒度數最多15度,而現在的白酒大約50度,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大口喝完一斤八兩米酒,幾乎等於現在快速地猛幹半斤以上50度的白酒,尋常人可能就直接醉倒了。現在的啤酒一般是3-4度,和北宋時期的普通米酒度數相當,所以換算下來武松應該是喝了至少十五瓶現代啤酒。
武松在吃了4斤牛肉的同時,還能快速喝完半斤以上的白酒,或者說十五瓶啤酒,其酒量按現代算應該是酒場豪傑級別的了,況且武松當時正值壯年,常年習武,身體強壯而且代謝能力強,在後來「醉打蔣門神」前還連喝了三十碗酒,可謂酒量在梁山好漢中也是數一數二,相當厲害!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