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劉昭妃,不爭不搶福慧雙修,最終當上名譽太后,高壽而終

2020-12-26 蔚鸞的小宇宙

萬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鈞,在他的19位主要后妃中有一位劉昭妃,她無子無寵,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在鄭貴妃的高壓下淡然度日,在萬曆朝紛繁複雜、驚奇多變的局勢中泰然處之,度過了數十年的宮廷歲月。

本來她可能也只會像明朝大多數嬪妃那樣留下一個「昭妃劉氏」的名稱而已,萬沒想到,到了老年的劉昭妃突然時來運轉,在天啟朝成為了「名譽太后」,居位期間指定了周氏為信王妃,也就是後來的周皇后。最終在崇禎朝享盡天倫之樂,高壽而終,受到了天啟、崇禎兩代帝後的尊敬,書寫了一番別樣的宮廷傳奇。

萬曆朝,坐看爭鬥的平和自處

萬曆五年,15歲的皇帝朱翊鈞在兩宮皇太后的安排下開始了選秀活動,最終選定了王氏為皇后,劉氏和楊氏為妃,其中劉氏冊封為昭妃,便是本文的女主角了,這一年她21歲。楊氏冊封為宜妃,但不過兩年就病逝了。落選的秀女中一部分按例遣回故裡,一部分又充入宮廷中為宮女,其中一個姓王的宮女被安排在了慈聖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

王皇后鳳冠

萬曆皇帝對這兩位母親為自己選的一後二妃並不十分寵愛,王皇后雖然是正宮,但是僅在萬曆九年十二月誕育了一位公主,自此再無生育。

轉過年來,萬曆帝新選的九嬪入宮,其中排行第二的是淑嬪鄭氏,在年中的農曆八月十一,宮人王氏誕育皇長子朱常洛,受封恭妃,這位恭妃就是那位慈寧宮的王氏宮女。隨著淑嬪進宮、王氏封妃,一場持續長達38年的宮廷鬥爭開始了。

《明宮謎案》中的萬曆帝和鄭貴妃

很多文友對這段歷史多少有所耳聞,國本之爭、妖書案、梃擊案接連而來,圍繞著儲君人選,前朝後宮都被波及。王皇后賢德謙恭,鄭貴妃橫行霸道,而劉昭妃作為一個無子無寵的妃嬪只能選擇避讓。明清兩代的史書對昭妃在萬曆朝的生活經歷記載極少,但是多少可以從她的家庭情況品一品昭妃其人。

明朝選擇后妃,容貌尚在其次,首當其衝的就是德行,這個德行並不單單只考察女子本人,她的家庭成員皆在考察之列。昭妃是陝縣上村人(屬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她的祖父劉鈿,萬曆年間在村裡開旅店,為人忠厚善良,不貪無義之財,頗為受人尊敬,他的兒孫皆聽其教誨,品德端正。

命兵部以昭妃父劉應節、宜妃父楊臣俱錦衣衛正千戶帶俸。升昭妃父劉應節為指揮僉事。—《明神宗實錄》

昭妃入選冊封之後,其父劉應節被封為錦衣衛僉士,祖父賜太公稱號,祖母高氏和母親馬氏皆賜為恭人,叔叔們也做了官。昭妃的弟弟劉岱成人後承襲父親爵位。另一個弟弟劉化為左都督。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劉岱率全家百餘口舉火自焚,舉家殉國,可謂英勇壯烈,內閣首輔魏藻德等國之重臣尚不敢為之,而劉岱竟然有此義舉,足見劉家的家教對忠貞的重視。

性謹厚。—《明史后妃傳》

有這樣的家人,昭妃自然是不必說,作為一個妃嬪,她謹慎敦厚,小心侍奉著兩宮太后和帝後二人。劉昭妃一生無子,也並不得皇帝寵愛,不僅比不過盛寵的鄭貴妃和僅次於鄭貴妃的李敬妃,連資歷不如她的李順妃和李德嬪都比不過,雖然上天沒有給昭妃當母親的機會,但在萬曆皇帝的後宮中,生兒育女對后妃並不一定是好事。

在萬曆皇帝的八子十女中,有三子八女全都早夭,上文提到的李順妃和李德嬪,她們所生的孩子無一例外全都夭折了,在萬曆帝成年的五個兒子裡,朱常洛就不必說了,一生坎坷、戰戰兢兢,一月天子,何其悲也,他的母親也是悽慘而終,讀之讓人感慨萬千。

生瑞王之端妃周娘娘不甚有寵,瑞王二十五歲始完婚。—《酌中志》

皇五子朱常浩雖然太太平平活到了成年,可是常年得不到萬曆帝的重視,直到25歲才成婚,母子兩個都飽受冷落。皇六子朱常潤和皇七子朱常瀛雖然因為母親李敬妃的得寵和被王皇后撫養受到了父親的關注,但是李敬妃也因為誕育朱常瀛,產後生病,不過數日就去世了(亦有言是鄭貴妃謀害)。

《明宮謎案》中朱常洵母子

若說萬曆帝的這些兒子裡,幸福度最高的當然就是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了,也正因為這個兒子,萬曆帝和鄭貴妃卯足了勁兒為他爭取儲位,弄得朝廷烏煙瘴氣、大案頻發,最後鄭貴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費盡了大半生的心血,結果竟然給十六歲的朱由校做了嫁衣。

由此可見,萬曆皇帝的后妃們有子有寵的放不掉權勢,那些有孩子的嬪妃,要麼是孩子去得早母親悲痛,要麼是母親去的早孩子可憐,王恭妃和周端妃飽受冷落之苦,而最可憐的還是王恭妃,明明是太子生母,有那麼尊貴的身份,卻落得個那樣的下場。

或許正是因為看透了這些,昭妃看開了,她雖然無寵,但不爭不搶,雖然無子,但身體健康,或許良好的心態和身體就是她後來長壽的秘訣吧。

天啟朝,時來運轉的尊封

神宗崩,遺命封妃(鄭貴妃)皇后。禮部侍郎孫如遊爭之,乃止。—《明史后妃傳》

萬曆皇帝崩逝前遺命鄭貴妃為皇后,謀劃了大半生的鄭貴妃眼看著就要登上夢寐以求的皇后寶座了,可是多年依靠皇帝擾亂朝政的她早就為朝臣所不容,朱常洛更是對她迫害自己的母親王恭妃的行為頗為怨恨,最終,君臣「演了一場戲」,讓鄭貴妃的皇后夢破滅了。

演員蕭薔飾演的鄭貴妃

昭妃劉氏夙稱賢德,皇上預以冠婚大禮差官啟知,外廷聞之群心大愜,倘以後宮闈幾務一一就正、一一稟成則正人見信,群嬖自消矣。—《明熹宗實錄》

不到一個月,朱常洛駕崩,朱由檢即位,改元天啟,雖然一年之內國家連經三次國喪(四月王皇后、七月萬曆帝、九月泰昌帝),但對16歲的皇帝朱由校來說,舉行大婚已經是刻不容緩,於是在群臣的建議下,朱由檢決定遴選后妃,而在冊封后妃的過程中,要呈報太后或者太皇太后知曉,可是此時天啟皇帝的嫡、生二祖母,嫡、生二母皆已經去世,而養母李選侍又是謀害自己親生母親的罪魁禍首,神宗妃嬪中地位最高的皇貴妃鄭氏又為朝臣厭憎,排除了這二人,素來賢德溫厚且資歷深厚的劉昭妃自然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於是64歲的昭妃從此時來運轉,不僅在在帝後大婚時成為了「代太后」,天啟皇帝更是在詔書中直稱昭妃為「皇祖母」,雖然昭妃的確是天啟皇帝的庶祖母,但按照明朝慣例,皇帝稱呼前代嬪妃一般都是以廟號加封號稱呼,比如景泰帝生母吳氏稱為「宣廟賢妃」,鄭貴妃稱為「神廟皇貴妃」,直接在詔諭中稱庶祖母為「皇祖母」,昭妃是獨一份。不僅如此,天啟皇帝有意拔高昭妃的地位,不僅給昭妃加上了只有皇太后才能享有的徽號,還以極為隆重的典禮宣告冊封。

天啟、崇禎時,(宣懿太妃)嘗居慈寧宮,掌太后璽。性謹厚,撫愛諸王。—《明史后妃傳》

天啟帝對昭妃的尊崇還不僅於此,後來,天啟皇帝命鄭貴妃從慈寧宮移去仁壽宮,昭妃以宣懿太妃的身份住進了慈寧宮,掌皇太后璽,宣懿太妃雖然無太后之名,卻有太后之實,是故稱之為「名譽太后」之因也。此時的宣懿太妃可謂風光一時,但她看慣了宮廷變遷,反而愈加謹慎,尤其是對橫行一時的魏忠賢和客氏,她不籠絡、不巴結,也不與之為敵,而泰昌皇帝的李莊妃、趙選侍和天啟皇帝的範慧妃、李成妃等皆被客、魏詬陷,李、趙二妃還被客、魏迫害逼殺,何其慘也。

既然當了這名譽太后,自然也要行使皇太后的職權,在為信王朱由檢遴選王妃時,宣懿太妃和張皇后意見不一致,張皇后對外表柔弱的周氏並不看好,太妃便說:「今雖弱,後必長大」,於是,在她的一錘定音下,周氏便成為了信王妃,後來的事實證明,昭妃沒有看錯周氏。由此,也為後來崇禎帝後與昭妃的親密關係埋下了伏筆。

崇禎朝,來之不易的天倫之樂

天啟七年,皇帝朱由校崩逝,因為其子嗣皆早夭,而兄弟中,獨以信王朱由檢齒序最近,故而傳位之,是為崇禎皇帝。

莊烈帝禮事之如大母。—《明史后妃傳》

演員李建群飾演的周皇后

崇禎皇帝即位後,尊皇嫂張皇后為懿安皇后,封信王妃周氏為皇后,繼續奉養宣懿太妃,史書記載,崇禎帝對待宣懿太妃就像對待「大母」一樣,這個「大母」是什麼意思呢?在現有解釋中,「大母」在母系社會指的是母親的母親,在父系社會指的是父親的母親,而在部分私家筆記中,也有以「大母」稱呼太后的,聯繫當時的實際情況,這個「大母」理解為「祖母」或者「太后」都是可以的。周皇后自是不必說,她就是因為宣懿太妃才得以成為朱由檢的正妻的,自然是禮敬有加、孝順非常。

嘗以歲朝朝見,帝就便坐,俄假寐。太后戒勿驚,命尚衣謹護之。頃之,帝覺,攝衣冠起謝曰:「神祖時海內少事;今苦多難,兩夜省文書,未嘗交睫,在太妃前,困不自持如此。」太妃為之泣下。—《明史后妃傳》

電影《繡春刀2》中的朱由檢

崇禎時天下多事,朱由檢又向來勤謹,有一次去拜見宣懿太妃,沒想到因為太累了直接打起了瞌睡,太妃也十分驚訝,趕緊讓尚衣謹慎看護,過了會兒,朱由檢醒來,向太妃陳述了自己這些日子批閱文書,太累了,到了太妃這裡實在是太困了才會睡著。宣懿太妃聽了十分難過,哭了出來。

這個事情也從側面說明,崇禎皇帝在宣懿太妃這裡是很放鬆的,他是真的把太妃當做祖母,二人關係自不必說。也因此,宣懿太妃在崇禎朝不僅繼續享受「名譽太后」的榮耀和待遇,比起天啟時客魏當道,過得還要舒心一些。

景山遠望

宣懿太妃86歲去世,她去世僅僅兩年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宮之人死得死逃的逃,受辱的受辱。說句不中聽但很實在的話,宣懿太妃不僅活得通透,也死得其時。她去世後,崇禎帝追諡為「宣懿康昭太妃」,厚葬於銀泉山。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昭妃的一生雖然大多數都是在平淡中度過,無子無寵寂寥半生,但她看透了榮寵和君心,不會也不想爭寵,一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她雖然不像王皇后那樣母儀天下,也不像鄭貴妃那樣在受盡寵愛,但她卻也因此得到了平靜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比起其他嬪妃,她沒有經歷生兒育女的困苦,也沒有經歷母子天人永隔的悲痛。在晚年突然得到了相當於太后的權利和待遇時,她沒有得意忘形,宮廷的生活早就讓她學會了寵辱不驚,她善待諸王、愛護諸王,得到了皇宮內外的一致尊敬。

她在人生的最後十五年受到了沒有血緣關係的孫兒和孫媳婦更加誠摯地孝敬,她雖然沒有生育過孩子,但到了晚年,依舊體會到了天倫之樂,而且還是太后級別的,這對42年身居普通妃嬪地位的她可能是想到不敢想的,別說是明朝,就是放眼整個歷史,像昭妃這樣的案例也是少之又少。

宣懿太妃或許不算是人生贏家,畢竟她最後的二十餘年的尊榮是用42年的被冷落和寂寞換來的,她的人生或許只是悲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但也正是因為她看透了這些,幾十年歲月福慧雙修,終於在苦澀後嘗到了些許甘甜,這對大多數後宮的女子們也是很難做到的,這或許應證了宋代俞成《螢雪叢說》中說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蔚鸞文章溯源說:筆者在撰《小小選侍妄圖當皇后,實力撐不起野心的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文時,偶然看到昭妃的史料記載,感覺昭妃的人生經歷很是奇特,便詳細查看史料,感覺昭妃一定是一位把榮辱看得很透的人,這和她的家教想來也是離不開的,遂作此文,願與文友共磋之。

註:因為昭妃沒有畫像傳世且沒有影視作品呈現,故而以電視劇《後宮》中的以邵妃代之,邵妃的歷史原型是成化皇帝的孝惠皇后,成化帝逝世後留居宮中,但到了晚年,孫兒朱厚熜竟然以外藩即位,尊她皇太后,也應了「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之言,故而用之。

《帝王背後的女人》系列:

小小選侍妄圖當皇后,實力撐不起野心的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乾隆帝婉嬪,無子無寵常年被扣工資,卻活得通透,高壽而終

道光朝的延禧攻略,沒有令妃轟轟烈烈,卻成就了平凡的榮耀

相關焦點

  • 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為什麼萬曆皇帝就是做不成呢?
    可是在歷史上還是有不少廢長立幼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中的君主雖然廢長立幼,但是國家都平穩過度,也沒有引發大的動亂,有些主動讓賢的長子還被傳為美談,可為什麼落到明朝萬曆皇帝的身上,廢長立幼就是不成呢?漢朝的兩次廢長立幼對萬曆帝的參考萬曆朝的國本之爭是由三個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
  • 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后害死麗妃?其實她待遇很好,僅次於兩宮太后
    在許多野史、小說和影視劇中,鹹豐帝最寵愛的就是麗妃他他拉氏,而麗妃也倚仗生育大公主和鹹豐帝的寵愛,對懿貴妃多有不敬,二人在爭奪鹹豐帝的寵愛和後宮的權勢鬥爭中打得不可開交,但是鹹豐帝死後,懿貴妃母以子貴成為了聖母皇太后,麗妃失去了鹹豐帝的庇護,自然要遭受到慈禧太后的反撲和報復。可是歷史上的麗妃真的如此悲慘嗎?
  • 萬曆一朝,她最不得寵,只因一計,得享86歲高壽,終成無冕太后
    與這些歷史上被大書特書的著名后妃相反,萬曆皇帝的另一位后妃則十分低調,她憑藉著她的低調躲過了明末一次又一次的變亂,最終憑藉著德高望重的輩分成為了皇太后印璽的掌管者,並在晚輩皇帝的孝順下安然度過晚年,最終得以高齡辭世。死在了自己最幸福的時刻,她就是萬曆皇帝的劉昭妃,歷史上被稱為宣懿太妃。
  • 萬曆皇帝二十餘年不上朝,為什麼沒有被架空?從國本之爭拆解端倪
    那麼,這個李太后是怎麼想的?一個宮女怎麼可能在大明後宮逆襲上位呢?沒別的的原因,就是惺惺相惜。因為李太后也是宮女出身,從都人到側妃再到貴妃,最後母以子貴成了太后。1582年,萬曆皇帝可謂三喜臨門:7月,張居正病逝;隨即,弱冠親政;8月,誕下龍子。所以,從張居正輔政到萬曆親政,非常順暢。
  • 福慧雙修,是修行的核心要素!
    中國的禪宗文化,祖師大德告訴人們,一切法不離自性,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自性都是從心升起,一念一清淨,一念一淨土,人的念頭包含了清淨與染塵,關鍵在於如何讓自心不要沿著染汙的方向奔跑,而是自然地往清淨的方向,不生煩惱,讓自己菩提智慧現前。
  • 淨空法師:【福慧雙修,主修功德,助修福德】
    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福德果報在三善道
  •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中歷史|為何說萬曆朝是明朝唯一的兩宮並尊
    很多人會說,明朝景泰朝、成化朝、嘉靖朝和萬曆朝都出現了兩位太后,為什麼單單說只有萬曆朝是兩位太后屬於並尊呢?其實這和明朝中前一些特殊的歷史背景或「等號不等威」有關。《女醫明妃傳》:孫太后和吳太后我朝列帝非後出者,比臨御時,多不並尊。惟景帝初登極,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太后,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后。
  • 《維摩經》與福慧雙修
    凡是種種的方便法門,無數無量的法門,都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涵蓋統攝,也可以說,用六度做基礎綱領可以開展出菩薩道的種種修行法門來。    歸納的結果,布施、持戒、忍辱是福行,禪定與智慧是慧行,精進則兼助福慧兩門。
  • 萬曆和內閣長達15年的「國本之爭」,儼然是一場貓和老鼠的博弈
    萬曆1581年冬天的某個清晨,萬曆按照慣例去慈寧宮向太后請安,誰曾想恰逢那會兒太后有事不在,於是萬曆索性就待在慈寧宮等太后回來。這時,一個姓王的宮女端上一盆水來讓萬曆洗手,18歲的萬曆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一下沒控制住,就寵幸了王氏。本來按照宮裡的規矩,萬曆私幸宮女之後應該賜一件信物給對方,以做憑證,可萬曆冷靜下來後對剛才自己的所作所為頗為後悔,所以他並未有任何表示,沒等太后回來就匆匆離去。
  • 萬曆朝國本之爭,表面看是朝臣維護綱常,其實背後藏有齷齪之舉
    明萬曆九年(1581)的某一天,十九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往常一樣到太后宮中請安,不巧的是太后不在,端茶的宮女王氏因年輕貌美,被這位少年皇帝給寵幸了。在道德至上的封建時代,這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但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如此,萬曆皇帝的第一位皇子就此降生,並因此引發了一場政治大地震。
  • 昭襄王即位:朝中有人是關鍵
    從表面上看,三個人都擁有一定的決定權,這叫三票制。  秦惠文王的王后、秦武王的王后,從來沒有幹預過政事,力量不足,因此,這兩票只是個樣子。魏冉則不同,他是秦惠文王、秦武王兩朝元老,在朝中非常有勢力。他這一票是三票中最為關鍵的一票。
  • 什麼叫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意思為同時修持「福德」與「智慧」二種莊嚴法門。所謂「福德門」有那些呢?如六波羅蜜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利益他人的善業都為福德。「智慧門」指入般若智慧之門戶,為自我利益的真理、觀念。
  •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權臣架空?多虧這三人
    身體的虛弱帶來的疲憊感,萬曆皇帝很少再上朝召見大臣,直到萬曆43年(公元1615年),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梃擊案爆發。 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一位叫張差的薊州男子帶著一根梃棍衝進太子府中,見人就往死裡打,最後被太子府丁制服。朝中大臣包括太子在內,都認為此事蹊蹺,極有可能與鄭貴妃有關,所以展開調查。
  • 鄭貴妃死後,為何未按遺旨與萬曆皇帝葬在一起?
    鄭貴妃死後,為何未按遺旨與萬曆皇帝葬在一起?慈聖皇太后告別她為之費盡心血,但仍牽腸掛肚的朱家江山和不爭氣的兒子,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就在臨死前,她又辦了一件足以令群臣熱血沸騰、讓萬曆皇帝十分尷尬、讓鄭貴妃恨之入骨的大事。按照明朝祖制,所封藩王必須住在自己的封國裡,非奉旨不得入京。但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卻恃父母之寵,竟在皇宮中十多年不赴封國洛陽。正當皇帝和群臣為常洵就藩一事爭得難解難分之際,行將就木的「幽靈」出現了,她先是召問鄭貴妃:「福王何未赴封國?」
  • 為什麼說「福慧雙修」是改變命運的殊勝法門?
    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大家也常聽法師與師兄們說修行學佛之人要福慧雙修我們為什麼要福慧雙修?福慧雙修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這就是說一個有福氣的人,除了擁有無量的財富,加以地位高貴,受人尊重之外,還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仁慈愛物,子孫滿堂,最後能夠壽終正寢,無疾而終。當然,以上是中國傳統社會及儒學,所要向世人傳達的關於「福」的定義。而在佛家來說,如果想追求更高層次的福報,則有別於普通人所說的福氣。能好好修行,能有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能有一位有德行的善知識指引你,這些都是有福報的表現。
  • 「福慧雙修」的啟示
    「福慧雙修」之「權法」,指的是佛教對於世間的財富與智慧亦持有一種肯定態度,因為這是屬於「世間」善法之一。但其「實法」,是在出世之「福慧」,以及其實踐「六度萬行」上。對於世間「福慧」之肯定,如《善生經》中佛陀對善生之教誡云:  「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一食知知足,二修業匆怠,三當先儲積,以擬於空乏,四耕田商賈,澤地而置牧,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
  • 女中堯舜,人間作精,後宮小透明:大明三位太皇太后不一樣的人生
    這場皇室和文臣之間的較量,最終還是以皇室妥協而告終。天順八年三月,錢皇后上尊號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則稱皇太后。不過周貴妃雖然在此輸了一局,但卻靠著在八月支持皇帝廢掉錢太后所中意的皇后吳氏,算是扳回一局。
  • 她在選秀中脫穎而出,一生沒得到皇上寵愛,卻手握太后印璽42年
    選秀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這件事,對於每個朝代的皇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選秀不僅僅是為了皇上自己,而且是為了一個國家的後代。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女子,她參加選秀入宮後卻從來沒有受過皇上的寵愛,但是卻當了42年的太后。
  • 作為明神宗萬曆皇帝之子,瑞王朱常浩的最終下場怎麼樣?
    王氏原本是李太后宮中的一個侍女,萬曆皇帝一次在太后寢宮臨幸了她,王氏便懷了龍種,誕下了萬曆皇帝的第一個皇子朱常洛。自古以來,廢長立幼都是敏感之舉,更何況皇長子朱常洛素無過,萬曆皇帝卻舍皇長子欲立皇三子,朝臣們自然紛紛反對,圍繞著「國本之爭」,朝堂之上產生了激烈的爭辯。朝中文臣們支持禮法居長的朱常洛,神宗則屬意鍾愛的朱常洵,雙方各不相讓,並引發了激烈的政治鳳波。
  • 智者樂,仁者壽:歷經4朝14位皇帝87歲高壽而終的封疆大吏公孫景茂
    公孫景茂算得上最優秀的封疆大吏了,從南北朝到隋朝,他經歷四朝、14帝,僅在隋朝就三任刺史,實為古今罕見!公孫景茂經歷了這麼多次改朝換代,一直受到重用,直到87歲高壽而終。公孫景茂自幼好學,熟讀經典,廣涉經史。他曾在北魏、北齊、北周三朝任職。北魏時舉孝廉,考中進士,升任太常博士,被時人稱為「書庫」,歷任高唐令、大理正、濟北太守,都有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