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智者樂,仁者壽」。公孫景茂算得上最優秀的封疆大吏了,從南北朝到隋朝,他經歷四朝、14帝,僅在隋朝就三任刺史,實為古今罕見!公孫景茂經歷了這麼多次改朝換代,一直受到重用,直到87歲高壽而終。
公孫景茂自幼好學,熟讀經典,廣涉經史。他曾在北魏、北齊、北周三朝任職。北魏時舉孝廉,考中進士,升任太常博士,被時人稱為「書庫」,歷任高唐令、大理正、濟北太守,都有能名。北周滅齊時,周武帝聽說了他的大名,召見並與他對話,很器重他,授予濟北太守。
隋文帝開皇初年,歷經三朝的公孫景茂再度被徵召。楊堅詔公孫景茂入朝,詢問為政之道,公孫景茂對答如流,楊堅非常賞識,任命為息州刺史。
公孫景茂任內法令清靜、大行德化。當時正值平定陳朝的統一戰役,很多出徵的人在路上生病,公孫景茂拿出自己的俸祿,或煮粥或熬藥救濟軍民,僅此一項就存活好幾千人。
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隋文帝到洛陽,公孫景茂已是77歲高齡,隋文帝憐惜他的年齡感嘆了許久。公孫景茂說:「姜子牙80歲遇見周文王,我70多歲遇見了陛下。」隋文帝很高興,下詔表彰他說:「公孫景茂修身潔己,年邁卻德行不減,擔任一州之長,以仁德教化百姓,政績卓越,德高望重……」
第二年,公孫景茂因病被召回朝廷,送行的官員百姓在路上嚎啕大哭。病癒之後,公孫景茂請求告老還鄉,但朝廷不許,於是又改任道州刺史。任上,公孫景茂又把自己的全部俸祿拿出來,買來雞、豬、牛犢等牲畜分給孤兒、病弱,以及無法生活的人們。他喜歡一個人騎著馬巡查,到了百姓門口有時候就進去看看。會持家的就公開表揚他們,有過錯的就私下當即教誨,從不宣揚。因此人人謙和禮讓、互通友好、男耕女織互相扶助,百姓安居樂業,其樂融融。 公孫景茂前後數次任職,都政績斐然,被百姓稱為「良牧」。
再後來,80多歲的公孫景茂再度出任淄州刺史。他所有任職的地方都有德政,百姓愛戴。隋煬帝大業初年,公孫景茂在官任上去世,高壽87歲。當時從各州趕來為他奔喪的人達到數千人,有的沒有趕上殯葬,就望著他墳墓的方向痛哭,在野外祭奠後才遲遲離去。
《中庸》裡也記載:「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公孫景茂能經歷這麼多的朝代更替,經歷這麼多的帝王輪換,還一直屹立不倒,受到重用。這背後正是他一生踐行的仁心德政,無私布施,慈悲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