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數據顯示,由民生加銀基金投資部總監柳世慶管理的民生加銀內需增長混合,在2016年11月至今的四年多時間中,為投資者賺取超過166.58%的回報,在同類產品中名列前茅,中長期業績可謂不俗。
擁有接近10年研究員經驗、4年多公募投資經驗的柳世慶,從宏觀研究出發,覆蓋過多個行業,不斷積累形成自身兼具價值與成長的均衡投資理念,更打磨出從中觀行業景氣度出發,把握挖掘優質企業的投資方法。在投資中,柳世慶更聚焦於企業長期發展的基本面,追求確定性與合理的估值水平。
展望2021年,柳世慶保持謹慎樂觀,認為市場結構性機會仍存,將會繼續深入挖掘「高端製造」和「消費升級」兩個方向的優質個股。值得一提的是,由柳世慶擬任基金經理的新基金——民生加銀質量領先混合基金將於12月15日起正式發行。
柳世慶簡介
柳世慶,北京大學金融學碩士,13年證券從業經歷。2013年加入民生加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擔任投資部總監、公司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基金經理。自2016年8月至今,擔任民生加銀新戰略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自2016年11月至今擔任民生加銀內需增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自2017年3月至今擔任民生加銀城鎮化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自2019年9月至今擔任民生加銀持續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自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擔任民生加銀鑫瑞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
上下相結合 把握行業景氣
2007年,柳世慶在北京大學金融學專業畢業以後,投身二級資本市場。歷經券商、私募的歷練,在正式管理公募基金之前,從事近10年的研究員工作。
在10年的研究員生涯中,柳世慶從宏觀研究出發不斷拓展,覆蓋過很多行業,包括銀行地產等周期性行業。柳世慶坦言,擔任賣方分析師時,研究內容往往涉及行業之間的比較,對於各個行業的廣度上的認知也自此開始積累。
隨著時間推進,2016年柳世慶開始管理公募產品,在多年研究基礎之上疊加投資洗禮,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投資框架,不斷在價值和成長當中尋求均衡,既注重企業的成長性,同時也注重企業的穩定和可持續性。
從投資策略而言,柳世慶坦言自己是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投資者。基於未來一年或更長的時間維度,去尋找行業景氣度向上,或者持續維持高位的行業,同時努力尋找最符合這一輪行業景氣度的企業,通過上下結合的方式構建組合。
而從選股邏輯來看,柳世慶的方法論首先是深入研究景氣行業中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同時在研究公司基本面的基礎之上,研判估值因素,考量性價比。
「我更希望把握住企業長周期層面的因素。」在選股層面,柳世慶更加注重企業長期基本面的變化,對於短期市場變化,例如資金偏好的變動極少關注。
在柳世慶看來,把握住行業與企業長期基本面「真實的變化」尤為關鍵,這就需要從長期的時間維度,或者行業與企業自身的周期跨度上,來把握基本面上行的基礎,同時觀察這種上行的力度如何。
「對我而言,每時每刻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斷衡量自己持倉的性價比。」柳世慶同時指出,「自身的投資策略,也是天然會選擇相對便宜的優質標的。」
對於估值的把握,是柳世慶投資的關鍵要素之一。他更傾向於找到估值與基本面相匹配的個股,並在相對較低的時候買入。一旦企業基本面發生中長期拐點式的改變,或者估值上漲超出合理範圍上限,則會選擇果斷賣出。
談到對於回撤的控制,柳世慶謙遜地表示,自身還在學習積累的階段,初步而言有兩個方法值得參考:
第一種方法,遵守嚴格的交易紀律,當發現單只個股或者組合淨值下跌到一定比例時,果斷降倉止損。這是較為常見的控制回撤的手段。
第二種方法,通過宏觀策略去做止損。從A股層面而言,發生劇烈調整往往是市場對於宏觀變量影響的反應,例如外部貿易擾動,或者流動性轉向等因素。如果引入宏觀因素的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地指導相應止損操作,應對潛在系統性風險。
追求確定性 優選質量領先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由柳世慶擬任基金經理的新基金——民生加銀質量領先混合基金將於12月15日起正式發行。
對於新產品,柳世慶介紹,所謂「質量領先」,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從質量好的企業中去甄選標的」。
結合自身個人風格,柳世慶始終希望尋找到那些業績能夠長期增長的公司。而在他看來,對於把握企業的成長,無非是做價值投資還是做基本面研究,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看企業的質量。
如何衡量企業「質量」?如何定義一個「質量領先」的企業?對此,柳世慶從定量與定性角度闡釋。
柳世慶指出,首先從定量角度來看,量化指標層面包括ROE、盈利增長、收入增長、利潤率等。從橫向來看,要在行業內與競爭對手比較,找出盈利能力更強、費用更低的公司。從縱向來看,要觀察比照在同一時間段內,企業的ROE或盈利能否持續向上。縱橫角度兩者結合,都是可以反映企業質量的定量指標。
對於定性層面,柳世慶闡釋,這需要考量更多的綜合因素,包括企業家本身的能力與願景、管理理念與經營理念、公司管理層的敬業程度與專業程度。這其中包含大量的細緻分析工作,例如從內部來看,公司整體管理架構是否能夠適配發展戰略,戰略是否能夠落實到一線,一線對於公司戰略的變化又有怎樣的反饋等。而從外部來看,公司的產品質量,性價比相較競爭對手又有哪些優勢,是否會有更好的售後服務等。
透過這樣的投研方式,「質量領先」的企業是否會聚焦於白馬股?
對此,柳世慶認為,白馬股確實經歷了歷史的驗證,就好像去認定一個人很靠譜,一定是長時間經歷多次考驗得出的結論。判斷上市公司也是一樣,公司歷史沿革、背景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白馬股可能確實天然具有這樣的屬性,讓人相對比較清晰去判斷它的管理質量。
反之,所謂黑馬公司,很多時候或許只是因為上市時間較短,或者公司體量較小,市場關注度並不是很強,但可能它在細分領域中非常優秀。柳世慶認為,這時也需要去觀察分析公司的經營質量究竟如何。但因為沒有太長的歷史,市場挖掘也不一定充分,投資難度也相應加大,這就需要豐富的經驗與厚實的研究深度。
「可能因為我的風險偏好相對較低,所以更希望做確定性相對強一些的行業。」對於確定性的把握,一直是柳世慶追求的目標。
他闡釋,例如面對一個新技術帶來的增長點,確定性強就體現在對新技術的應用有很深入的理解以及很強的信心,可以預見在新技術投入使用後對於企業的盈利能力有較大的改善。這類未來的能見度較高,市場競爭格局清晰的領域,柳世慶可能就會下手投資。而對於還沒有找到清晰的商業模式,競爭格局仍然不明朗的行業,柳世慶則會選擇規避。
在柳世慶看來,價值投資與成長投資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確定性的差異。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研究方法,這需要投資者不斷通過對於企業基本面的研究分析來驗證權衡,最終爭取找到最優解。
聚焦「高端製造」和「消費升級」
「我覺得對2021年市場,期待值肯定不能太高。」談到對於明年的市場觀點,柳世慶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原因在於,回顧近幾年A股市場,從柳世慶自身投資框架出發,2018年底一定是機會最好的時刻,因為市場中很多優質公司被低估。而站在當前時點,經歷了2019年以來接近兩年的指數上漲,與之前相比較,優質公司的估值確實昂貴不少。
以今年為例,柳世慶分析,疫情讓全球的貨幣政策都出現很強的放鬆,但疫情對於國內外經濟的影響是完全分化的:國內在4月份之後基本就開始復甦,海外到現在局勢仍然不明朗。由此,國內的製造業復甦強勁,今年整個全球的供應鏈都在往國內移動,近期中國強勁的出口數據就驗證了這一點,實際上這使得A股的基本面在其中受益。「流動性也受益,基本面也受益,最後的結果就是股票市場上漲,帶來了指數型機會。」
「因此,如果嘗試去預測明年後疫情時代的機會,我覺得一切都是往正常化的角度慢慢去推,收益率或許會向中值回歸。」柳世慶表示。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指數上漲迅猛,但上市公司內在分化已經非常明顯。很多行業基本面都還不錯,但是公司估值較貴,站在這個角度上,基金管理人一定要權衡其中的價值。
「站在當下去看2021年,我認為結構性機會一定更加關鍵。」柳世慶強調,例如市場從7月經歷一段時間調整之後,也不乏優質企業在下調之後,出現性價比,這部分結構性的機會值得把握。
談到後疫情時代的投資,柳世慶認為,或許很值得反思的一點是疫情對很多行業是否存在加速出清的現象。例如家居行業,在疫情之前,行業競爭格局基本慢慢浮現,強者與弱者的差距逐漸拉大。今年的疫情使得行業整體受到影響,部分公司關店節奏加快,這實際上是行業的競爭格局在加速改善,其中頭部企業的領先優勢也在不斷加大,或許就孕育著進一步的投資機會。
對於後市關注的方向,以及新產品民生加銀質量領先混合基金的投資,柳世慶表示,將聚焦「高端製造」和「消費升級」。關注高端裝備領域、新能源領域、電子通信領域等中國製造帶來的投資機會。與此同時,積極關注例如產品結構升級、渠道管理變化等消費結構變化帶來的投資機會。未來將堅持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精選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且估值具有吸引力的企業,把脈市場長期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