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那場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一直都是國人心中的一個痛,數萬同胞因為這場地震喪生汶川,無數家庭在災難中家破人亡。
而除了在地震中受害的普通民眾,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畏地震威脅,義無反顧地第一時間前往災區救援,中國軍隊馳援災區的行動甚至被人們稱為「第二次長徵」。這些軍人用自己的英勇無畏,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積極正能量的事跡,今天要說到的就是汶川地震後馳援災區的十五名軍人的故事。
冒著生命危險跳傘,數日無休勘查災區情況
5月14日,這架載著15名軍人的飛機從成都一軍用機場起飛,目的地為地震的重災區茂縣,因為茂縣由於信號受損,外界難以得知其受災狀況,不得已之下只能出此下策。
由於條件有限,這15名軍人在跳傘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裡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標誌,無指揮引導,而且他們還要從將近五千米的高空跳下。縱觀世界航空史,這樣的行動也是前所未有的。
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這十五名勇士沒有害怕和猶豫,毅然決定實行這次「自殺式跳傘」。在這十五人中間,還有人的家人就在災區受難,在這種狀況下他還毫不猶豫地從飛機跳下,其心性可敬。
幸運的是,這批勇士他們成功了,他們成功完成了這個看似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創下了新的高空跳傘世界紀錄。實際上,在他們之前,國外也有嘗試過讓空軍從相近高空跳傘,但結果傷亡慘重。或許是他們對救援的渴望,或許是上天也被他們的無畏感動了,這十五個人全數生還。
在成功從高空降落之後,迅速集合分配任務,每個人背著設備奔走在田野村莊,因為這裡已經因為災情信號中斷、道路阻絕,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傳出過信息了,幾乎是「震中孤島」的存在。
據悉,他們這次行動一共歷經七日,期間徒步兩百多公裡,相繼勘查數十個村莊,只為將信息及時上報,將這座「孤島」的災情第一次傳出。給後面的救災大部隊提供了確切有效的數據,為抗震救災行動立下了汗馬功勞。
英雄不朽,永遠值得尊敬
十五名勇士為災情奮不顧身得地自殺式」跳傘的光榮事跡成為一段佳話,雖然大多數人只知道有這十五個人,卻不知道他們的具體名字,但是人民會永遠記得中國軍人的英勇。他們只是救災軍人中的一小部分,還有許許多多的勇士亦是不畏生死走在抗災前線,甚至為抗災犧牲生命。
這十五位軍人只是所有軍人的代表,實際上,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軍人永遠都會第一時間接到任務並趕赴前線,換句話來說,軍人就是我們的守護神。
數百乃至數千年前,是軍人徵戰沙場,守衛萬裡山河;數十年前,是軍人用自己的血汗為我們奪回滿目瘡痍的國家;如今,又是軍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守護著我們的太平盛世。他們永遠站在一線,戰場上是他們的雄姿英發,救災現場是他們的義無反顧。有的英雄或許已經永垂,但他們的靈魂永遠不朽,他們的信仰和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寫下遺書,勇往直前
其實這十五位英雄年紀都不大,大多家中也還有家人在,但是為了國家、為了信仰,他們捨棄了小愛選擇了大愛。據說,他們在決定跳傘前,已經寫好了遺書,他們自己也明白,此去兇多吉少,但是他們不能退。即使是在後來完成任務以後,這些軍人也沒有放鬆絲毫,而是繼續投身於救災事業中,他們的名字也值得被歷史銘記:李振波、王軍偉、李志寶、殷遠、郭龍帥、李亞軍、趙海東、趙四方、雷志勝、劉文輝、王磊、餘亞賓、任濤、李玉山、向海波。就是這些人,躍下高空,在高山和深淵間輾轉,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切。
大家或許很難將這一大串人名記下,這也沒有關係,我們只需要記得,他們是軍人,是英勇無畏的中國軍人。我們只要永遠記得軍人是我們的守護者,值得我們尊敬就好。
自古以來,軍人都是歌頌對象
其實從古至今,軍人總是會頻繁地出現在各種詩歌作品中,其社會地位可見一斑。即使是在古代,從軍也是一件光榮的事,比如楊炯的《從軍行》中就有這樣一句: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軍人在大眾眼中總是會帶著一種別樣的光環,他們日常總是在進行艱苦的演練和鍛鍊,只為保家衛國、安定社會。
他們總是被歌頌,他們也值得被歌頌。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撐起一片天;是他們,用自己的用自己的血和汗給我們築起一座座堅固的城牆;是他們,用堅毅的信念帶給我們極致的安全感。這樣的軍人理應得到人們的尊重和愛戴。
當然,不僅是我國的軍人,世界各國的軍人都很受人們的尊敬,他們雖然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他們會像地震中那十五名勇士一樣,如同從天而降的「天神」。所以在平時遇到軍人的時候,請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和尊重,這樣至少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天神」守護著我們,我們也可以適當回饋「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