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行業聚力數位化發展 成立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文化和旅遊部產業司司長高政致辭。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供圖

中新網重慶12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新冠疫情對演出行業帶來的衝擊,其影響之大、範圍之廣以及產生的連帶效應前所未有。與此同時,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演出從業者對生存方式與經營方式關係的思考,對後疫情時代交流與合作的渴望,思考之深入、感悟之深切、渴望之深摯同樣前所未有。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七屆五次理事會17日在重慶召開。會長朱克寧在工作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工作不僅要立足於應對疫情,也要為後疫情時代預謀思路,先期布局。

著名製作人李東發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供圖

行業破局育新機:聚力演出數位化發展

朱克寧說,鑑於新冠疫情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即便沒有疫情,以人群聚集為基本特徵之一的演出行業必須找到應對此類突發性事件的解決方案。同時,網際網路時代,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將植於網絡。網際網路不僅是工具,也已成為時代特徵。起源於農耕時代,在工業化時代和城市化進程中獲得蓬勃發展的劇場式演出,必須在網際網路時代找到新的支撐點,否則,即便不會被淘汰,也會面臨市場萎縮的窘境。

演出市場資源少、格局小、產業鏈不完整是不爭的事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受限於分布式的以劇場演出為主的市場模型,它既有獨具的現場魅力,也是制約行業做大的成因。而網際網路則提供了拓展產業鏈、開闢新營收渠道的契機,並最終將引領演出行業從小眾走向大眾。

他指出,未來,線下線上演出都是整體演出市場的一部分,是尚未進行整合又必須要融合的大市場。創作適合線上線下需求的演出項目,對應線上線下不同的觀演習慣,互補線上線下各自的盈利模式。演出行業的整體轉型升級已經到了最為合適的時機,剛剛結束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升全民族文明程度、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三大文化發展戰略。

演出行業從業者應當敏銳地認識到:無論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戰略目標,還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或是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格局,都是國家大環境給演出行業帶來的一次歷史性機遇。把牢這一窗口期,疫情過後的中國演出行業必將浴火重生,進入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作2020年度工作報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供圖

兩大專業委員會成立:聚勢後疫情創新

本屆理事會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宣告成立,將為國內演出行業發展開闢一片新天地。

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成立後,將通過舉辦論壇、培訓活動,邀請網際網路、高新科技企業、院校研究機構專家為演出機構講解演藝新業態相關新科技應用場景,推動演出行業積極探索雲演藝、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發展。將在委員會成員範圍內,促成成員間跨領域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示範意義的新形態演藝項目和演出場所,拓展演藝產業鏈,引領行業新業態發展。通過跟蹤調研和行業動態觀察,了解行業雲演藝、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發展動向,編寫發布監測報告;開展消費端需求調研和研究,從業機構拓展新業態發展提供相關消費指數參考。同時,依託高校科研優勢,為促進新業態發展搭建學術研究平臺,開展基於新技術背景的文化產業前瞻性研究,為新業態發展提供指導。

演藝新業態,尤其是以雲演藝為代表的演出產品數位化趨勢直接引發行業對原創作品版權保護的更深層關注。線上版權範圍、以及線上版權的使用直接關係到雲演藝的發展。因此,演藝新業態委員會還與版權研究機構、高校合作,研究制定演藝版權在新業態中的使用和授權的合約範本,提升行業版權開發和保護的能力;申請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立項,編制《劇場數位化建設規範和技術標準》,引導演藝行業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

除演藝新業態委員會外,製作人專業委員會的成立也將對國內演出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製作人制是演出尤其是商業演出取得成功的有效保證,這一點已經被許多演出實踐所證實並成為國際通行的演出管理體制。在我國,雖然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演出製作人制尚處於起步階段,卻已證明其對演出管理及流程管控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順應中國社會經濟大發展與演出行業大發展的總體趨勢,推進「以演出為中心環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成立製作人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製作人機制,發揮製作人的專業能力及其在劇目生產運營中的關鍵作用,整合資源為出品機構和製作人搭建有效服務平臺,加快製作人人才隊伍的培養,使之能夠創製更多兼具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的精品力作,推動中國演藝事業的繁榮發展。

中國演出行業會長朱克寧認為,可以預見,未來一兩年乃至兩三年的演出市場會呈現好節目疊出的狀況。「疫情衝擊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演出行業的短時積聚能量承壓之後勢必有壓力的釋放,而釋放的出口正在於線上的探索和線下的推進,雙維度必將推動中國演出行業的整體提升。」(完)

相關焦點

  • 新局已開,演藝新業態啟程
    資源少、格局小、產業鏈不完整的傳統演出行業將迎來全新開局。昨日,在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指導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的成立,預示著中國演出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更高層面的升級版發展機遇。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介紹,新成立的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並非著眼於某一個垂直領域的發展,而是著力於將演出全領域納入新的生態圈,開發數位化演藝產品和將演藝資源數位化,在被放大的市場,形成多領域的經營模式。
  • 成都演藝新業態:線上線下 雙向發力
    成都演出商敏銳抓住市場熱點,迅速推出豐富大眾文化生活的演出內容,為成都演藝業形成新增長點、增長極。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表示,線上線下雙軌運行的新業態,必將推動中國演出行業的整體提升,並讓演出行業具備更高的抗風險能力。
  • 成都演藝新業態:線上線下雙向發力
    成都演出商敏銳抓住市場熱點,迅速推出豐富大眾文化生活的演出內容,為成都演藝業形成新增長點、增長極。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表示,線上線下雙軌運行的新業態,必將推動中國演出行業的整體提升,並讓演出行業具備更高的抗風險能力。
  • 新動向|雲演藝業態、沉浸式業態將成數字文化產業建設重點
    如何將優秀文化資源數位化,《意見》中也有了明確的指向,將對文化資源進行數位化轉化和開發,讓優秀文化資源藉助數位技術「活起來」,將所蘊含的價值內容與數位技術的新形式新要素結合好,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支持文化場館、文娛場所、景區景點、街區園區開發數位化產品和服務,將創作、生產和傳播等向雲上拓展。
  • 「上雲」之後:演出行業要變」線上運營」為「線上經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演出行業帶來的衝擊,影響之大、範圍之廣以及產生的連帶效應前所未有。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演藝從業者對生存方式與經營方式的思考之深入,對後疫情時代合作發展的渴望之深切,同樣前所未有。隨著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行業更加聚焦於演出的數位化發展,強調行業布局不僅要立足於應對疫情,也要為後疫情時代預謀前路。
  • 市演藝婚慶行業協會成立 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22日下午,市演藝婚慶行業協會成立會議召開,選舉產生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審議通過《揭陽市演藝婚慶行業協會章程(草案)》《會費繳納及管理辦法》,選舉產生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及班子成員;隨後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協會會長、副會長、監事長、副監事長、秘書長、執行副秘書長、副秘書長;審議通過聘任協會法律顧問、藝術顧問名單。王華忠當選為協會首任會長。
  • 發展旅遊演藝業關鍵是創新
    原標題:發展旅遊演藝業關鍵是創新文化和旅遊部於近日發布了《關於促進旅遊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文化和旅遊部首個促進旅遊演藝發展的文件,著眼於推進旅遊演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立足於旅遊演藝作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對旅遊演藝這一業態的科學發展做出了全面系統的引導和規劃
  • 成都演藝業探出新市場 線上雲演藝進入爆發期
    這一年,城市音樂廳為觀眾奉獻了252場線上線下演出,場場人氣爆棚12月17日,在重慶召開的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七屆五次理事會上,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宣告成立,將為國內演出行業發展開闢一片新天地成都壹現場負責人曾呂出席了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成立大會後剛剛回到成都,冷靜地回答記者。壹現場參與主辦的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四川大劇院兩場演出秒罄的情況下,18日又爭取到了24日晚臨時加場。曾呂認為,無論探索創新題材、原創內容,用更精緻的舞臺呈現來表達,還是探索線上發展、開發新商業結合點、轉變單一盈利模式,都會對演出行業的未來帶來正向積極的推動和影響。
  • 2020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舉行
    原標題:「2020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舉行,業界人士共同展望——「超級現場」融合線上線下,演藝產業未來已來  日前舉行的「2020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匯集了全國乃至海外多個著名演藝品牌、劇院、平臺方以及國際前沿技術裝備供應商。業內人士認為,面對網際網路帶來的新經濟浪潮,線上與線下演藝正互相穿透傳統界限,不斷創造出全新的產品和業態。正如愛奇藝星塵工作室總經理潘亞洲所說,「在這場事關演藝未來的賽道布局中,內容賦能、科技創新和模式變革,缺一不可。」
  • 「文旅朋友圈」不斷擴大 三湘印象聚力多元文旅業態創新 布局文旅...
    據悉,與天津文投、昂利天津合作打造的中意創意合作平臺將以世界設計之都——天津為原點,根植於文化藝術IP,深耕天津、北京、江浙等核心城市,在全國布局創意產業中心,圍繞國內外藝術家和博物館IP,進行數位化再創造;同時,該平臺還將打造沉浸式體驗技術應用系統平臺與產品。
  • 2020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探路「在線演藝」
    2020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峰會,國內外20餘家演藝行業的領軍機構和知名演藝公司同聚一堂。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邱愛荃上海報導如何對線上演藝內容進行創新,如何與網際網路平臺進行更好融合,如何把最新技術運用到演出產品中?11月16日,在2020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上,來自國內外20餘家演藝行業的領軍機構和知名演藝公司同聚一堂,共話在線演藝的發展之道。
  • 「新空間演出」崛起 演藝大世界再添產業生力軍
    在這裡,多樣的生態鏈激活了產業發展的創新力,吸引和孵化了一大批兼具市場與藝術水準、上海文化品牌標識度明晰的演藝產品,誕生了一系列演藝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供給升級釋放消費新需求的有力探索「新空間」體量雖小,但更具市場靈活性,可以容納更多新形態的藝術形式,其創新業態和文旅商融合的消費動能,讓市場看到了更多未來發展的前景。
  • 以數位化思維來推動演藝產業發展,帶動流量經濟增長
    這對於當下要打造世界頂級演藝集聚區的演藝大世界來說,尤為適用。也是「大世界演藝資源交易平臺」誕生的初衷。   該平臺由「大世界展演空間」「智能交易大廳」「中央管理平臺」三者結合。然後通過知識圖譜技術建立資源間關聯,將紛繁複雜的數據以立體直觀方式呈現,演藝資源由此加載了無數標籤,實現可視化,更能精準匹配用戶需求。   目前,平臺已包括了千餘家專業演出團體和近萬個演藝節目,也累積起3100多名專業用戶和專業買手。與上海30多家劇院實現大數據共享。
  • 娛眼看2020|線上演出元年VS 無法取代的現場滿足感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演出行業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和影響,也給行業帶來了新的轉型契機:「雲演出」在技術、平臺、政策等方面都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2020年可謂「線上演出元年」。
  • 廣州市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網絡小視頻展播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的部署和《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位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營造網絡生態環境,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廣州市於2021年1月至8月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首屆優秀網絡小視頻展演活動。
  • 引領文化科技創新發展 ——文化部重點實驗室簡介
    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進行中,各種新技術正廣泛滲透到文化領域,重塑我們的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引領、支撐文化的建設發展。開展重點實驗室建設,旨在及早在文化科技前沿進行布局,主動把握文化科技的發展方向,為文化科技領域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孵化和信息交流的平臺。
  • 數位化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歷史上,印刷技術帶來圖書出版、報刊、廣告、新聞等行業勃興,電信技術則帶動電影、電視、廣播、唱片等業態崛起;如今,信息技術進步正給文化生產帶來又一次重大變革,這就是方興未艾的文化產業數位化。  目前,文化產業數位化在兩條道路上齊頭並進:一是新產業的興起,二是傳統產業的數位化轉型。
  • 華清宮種下「市長特別獎」貢獻樹,聚力推進西安市文旅融合發展
    「市長特別獎」是新時代奮鬥的西安向奮鬥的企業家致敬的最高獎項,為進一步激勵企業家和團隊聚力西安市發展,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貢獻林」。城牆記錄著西安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和文化傳承。石榴花是西安的市花,寓意繁榮美好。「市長特別獎」貢獻林的設立,就是要用最高的禮遇和最深的情意,銘記榮獲西安「市長特別獎」的優秀企業家,銘記大家為西安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
  • 我國推動數位化倉庫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福華介紹,2020年,中央網信辦出臺文件,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深入推進企業數位化轉型,打造數據供應鏈,以數據流引領物資流、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形成產業鏈上下遊和跨行業融合的數位化生態體系。一是打造數位化企業,在企業「上雲」等工作基礎上,促進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數位化轉型。
  • 驅動產業數位化 培育發展新動能
    平臺賦能、協同行動、精準對接——驅動產業數位化 培育發展新動能(政策解讀)  雲端互動、數據拼單、工業網際網路轉產……今年以來,線下經濟遭遇挑戰,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為支撐的新業態新模式迅速「補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