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部產業司司長高政致辭。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供圖
中新網重慶12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新冠疫情對演出行業帶來的衝擊,其影響之大、範圍之廣以及產生的連帶效應前所未有。與此同時,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演出從業者對生存方式與經營方式關係的思考,對後疫情時代交流與合作的渴望,思考之深入、感悟之深切、渴望之深摯同樣前所未有。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七屆五次理事會17日在重慶召開。會長朱克寧在工作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工作不僅要立足於應對疫情,也要為後疫情時代預謀思路,先期布局。
著名製作人李東發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供圖
行業破局育新機:聚力演出數位化發展
朱克寧說,鑑於新冠疫情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即便沒有疫情,以人群聚集為基本特徵之一的演出行業必須找到應對此類突發性事件的解決方案。同時,網際網路時代,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將植於網絡。網際網路不僅是工具,也已成為時代特徵。起源於農耕時代,在工業化時代和城市化進程中獲得蓬勃發展的劇場式演出,必須在網際網路時代找到新的支撐點,否則,即便不會被淘汰,也會面臨市場萎縮的窘境。
演出市場資源少、格局小、產業鏈不完整是不爭的事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受限於分布式的以劇場演出為主的市場模型,它既有獨具的現場魅力,也是制約行業做大的成因。而網際網路則提供了拓展產業鏈、開闢新營收渠道的契機,並最終將引領演出行業從小眾走向大眾。
他指出,未來,線下線上演出都是整體演出市場的一部分,是尚未進行整合又必須要融合的大市場。創作適合線上線下需求的演出項目,對應線上線下不同的觀演習慣,互補線上線下各自的盈利模式。演出行業的整體轉型升級已經到了最為合適的時機,剛剛結束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升全民族文明程度、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三大文化發展戰略。
演出行業從業者應當敏銳地認識到:無論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戰略目標,還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或是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格局,都是國家大環境給演出行業帶來的一次歷史性機遇。把牢這一窗口期,疫情過後的中國演出行業必將浴火重生,進入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作2020年度工作報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供圖
兩大專業委員會成立:聚勢後疫情創新
本屆理事會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宣告成立,將為國內演出行業發展開闢一片新天地。
演藝新業態發展委員會成立後,將通過舉辦論壇、培訓活動,邀請網際網路、高新科技企業、院校研究機構專家為演出機構講解演藝新業態相關新科技應用場景,推動演出行業積極探索雲演藝、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發展。將在委員會成員範圍內,促成成員間跨領域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示範意義的新形態演藝項目和演出場所,拓展演藝產業鏈,引領行業新業態發展。通過跟蹤調研和行業動態觀察,了解行業雲演藝、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發展動向,編寫發布監測報告;開展消費端需求調研和研究,從業機構拓展新業態發展提供相關消費指數參考。同時,依託高校科研優勢,為促進新業態發展搭建學術研究平臺,開展基於新技術背景的文化產業前瞻性研究,為新業態發展提供指導。
演藝新業態,尤其是以雲演藝為代表的演出產品數位化趨勢直接引發行業對原創作品版權保護的更深層關注。線上版權範圍、以及線上版權的使用直接關係到雲演藝的發展。因此,演藝新業態委員會還與版權研究機構、高校合作,研究制定演藝版權在新業態中的使用和授權的合約範本,提升行業版權開發和保護的能力;申請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立項,編制《劇場數位化建設規範和技術標準》,引導演藝行業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
除演藝新業態委員會外,製作人專業委員會的成立也將對國內演出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製作人制是演出尤其是商業演出取得成功的有效保證,這一點已經被許多演出實踐所證實並成為國際通行的演出管理體制。在我國,雖然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演出製作人制尚處於起步階段,卻已證明其對演出管理及流程管控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順應中國社會經濟大發展與演出行業大發展的總體趨勢,推進「以演出為中心環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成立製作人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製作人機制,發揮製作人的專業能力及其在劇目生產運營中的關鍵作用,整合資源為出品機構和製作人搭建有效服務平臺,加快製作人人才隊伍的培養,使之能夠創製更多兼具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的精品力作,推動中國演藝事業的繁榮發展。
中國演出行業會長朱克寧認為,可以預見,未來一兩年乃至兩三年的演出市場會呈現好節目疊出的狀況。「疫情衝擊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演出行業的短時積聚能量承壓之後勢必有壓力的釋放,而釋放的出口正在於線上的探索和線下的推進,雙維度必將推動中國演出行業的整體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