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下稱「發改委」)披露了2019年度企業債券主承銷商和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評價結果。
據悉,此次評價由發改委委託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分別組織開展,並邀請了省級發展改革部門、債券受理審核和登記託管機構、發行人、投資人、會計師事務所等有關單位及相關領域專家參與。參評指標為信用行為指標、業務指標、專家及機構評價指標等三大類。
發改委稱,開展這一工作的目的是為規範企業債券主承銷商和信用評級機構相關業務行為,提高承銷和信用評級質量,加強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和事中事後監管,推進企業債券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作為券商執業評價重要指標之一,歷年的企業債信用評價結果都牽引著眾多券業人士、信用機構,以及其他相關方關注的目光。
93家機構參評
主承銷商評級分三類
本次評價共有87家承銷機構(相較2018年,增加了2家承銷機構)、6家信用評級機構參與(參與相關工作期間均為2019年度)。
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此次發改委不再延續前兩年的「全面評價結果」和「重點評價結果」的分類標準,而是根據評價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將87家受評主承銷商分為A、B、C三類。
其中A類26家、B類48家、C類13家,平均得分依次為90.58分、79.16分和66.91分。受評的6家信用評級機構的平均得分為86.74分。
雖然評分結果標準有變,但從各個分數段的分布情況看,2019年度躋身90分及以上的券商機構明顯增多。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結果為90分及以上的券商機構數量分別為2家、3家和15家,2019年同比翻了四倍。
公告指出,在評價中發現,部分信用評級機構存在未及時進行風險警示,部分主承銷商主辦的債券存在盡職調查環節未能勤勉盡責,披露信息不及時準確等失職失信及不專業情況。
「整體來看,受評主承銷商、信用評級機構信用情況和勤勉盡責情況較好,業務行為合規度較高,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市場機構及各業務領域專家的認可。」發改委稱。
海通、中信建投五年登榜前十
中誠信拿下「五連冠」
相較上一年分差稀疏而言,今年各券商之間的比分有些膠著,競爭更為激烈。
數據顯示,87家受評主承銷商中,海通證券、天風證券及恆泰長財證券包攬前三,分別為93.70分、93.47分和92.50分。恆泰長財證券的名次上升了15位。
此外,還有中信建投證券、財通證券、申萬宏源證券、長江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和華泰聯合證券依次位列主承銷商信用評價榜單前十。
從近三年主承銷商信用評價情況來看,榜單前十較為穩定,海通證券、天風證券、中信建投證券、長江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等6家券商雖偶有名次波動,但始終在榜單之列。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海通證券曾摘得2017年度企業債券主承銷商信用評價的桂冠,但在2018年度榜單中排位下調至第三名,後因2019年度工作表現優異再次奪魁。
發改委認為,對連續5年評價得分位居前十的海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予以表揚。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2019年度企業債信用評價工作中,共有39家主承銷商有不同程度的名次提升。其中不乏竿頭直上的後起之秀,如國金證券、九州證券、信達證券、華泰聯合證券、中金公司,排名分別上升35位、34位、31位和27位(後二並列)。
除了名次提升外,2019年還有方正承銷保薦、財信證券、中天國富證券、中天證券、粵開證券和華金證券等6家主承銷商首次現身該榜,且方正承銷保薦和財信證券今年首次參評即獲得A類評價,分別位列第13名和第17名。
對此,發改委稱,鼓勵和支持評價結果優良的主承銷商和信用評級機構積極參與企業債券工作,其將在政策研究、品種創新、業務指導等方面提供更多機會和條件。
相較2018年,有39家主承銷商出現程度各異的退步,其中名次下滑最嚴重的當屬華融證券和東海證券,分別下滑36位和37位。其中,在26家獲評A類的主承銷商中,曾連續四年名列前茅的國開證券首次跌出前十榜單,由2018年榜首退居第20名。
發改委表示,對於存在不誠信、不專業行為的主承銷商和信用評級機構,將記入企業債中介機構信用檔案,並在分年度信用評價的相關指標評分中予以體現。
「對於在債券盡職調查、申報發行等環節存在不誠信、不履職盡責等行為,將約談相關責任機構,並採取相應懲戒措施。」發改委稱。
此外,對於連續兩年未獨立主承銷企業債券,以及本次列為C類的承銷機構,自評價結果公布之日起,發改委將限制其擔任優質企業債券的主承銷商,並要求其加大業務培訓力度,提升履職能力。
本次受評的6家信用評級機構平均得分為86.74分。其中,得分在90分以上的2家,分別為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和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對於已經蟬聯「五冠」的中誠信國際,發改委也予以表揚。
結果顯示,2019年度上述6家信用評級機構評價得分均有上升,其中中證鵬遠排名升至第4位,東方金誠則降至第5位。
11月企業債量價齊升
債市信用風險釋放加速
根據中誠信國際2020年1月7日披露的債市風險年報,其預測2020年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整體可控。2020年信用債到期壓力略高於2019年,但隨著近年來高風險主體逐步出清,以及新發債主體向高等級的集中,存續發行人信用資質將提升。
「但在整體信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結構性風險仍存在,低資質主體將持續存在再融資壓力,並面臨市場出清風險。」報告中稱。
中誠信國際認為,2020年應具體關注弱信用資質民營企業信用風險,重點關注公司治理問題;關注周期性行業、出口導向型行業以及房地產行業尾部主體信用風險;及部分區域的債務風險較高,警惕非標市場信用風險向債市傳導等信用風險問題。
實際上,今年下半年以來,相較信用債,企業債更顯穩中求進,量價齊升。Wind數據顯示,2020年11月,共發行46支企業債,較上年同期增加14支,發行規模達402.3億元,同比增長36.84%,總償還規模319.95億元。其中包括6支專項債券、4支綠色債券、1支可續期債券、3支小微企業債券及1支債轉股專項債券等創新品種。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自11月永煤控股10億債券違約風波以來,當月共有7支企業債券取消發行,原計劃發行規模合計59.40億元。截至11月30日,今年以來企業債券淨融資為-1100.87億元,累計取消發行的企業債有34支。
12月17日,有報導稱,中誠信國際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副所長閆衍在2021年信用展望研討會上表示,債務風險壓力持續存在,並有可能進一步顯化。
據介紹,今年以來,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而實施的穩增長政策導致宏觀槓桿率快速攀升,債務風險進一步累積,其中政府部門加槓桿尤為明顯,地方政府顯性債務、隱性債務風險均進一步加大。今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宏觀政策調整,債券市場信用風險釋放加速,並呈現從民企向國企蔓延態勢,未來需警惕政策收緊導致「債務-通縮」壓力顯化。
最後,感謝您對「金融知識觀」的關注,這裡為您解讀信用知識,助你維護良好個人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