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了解一下臺灣傳統木雕,臺灣傳統木雕藝術,無論是雕造的內容還是形式上,基本傳承明清時期中國大陸的閩粵地區。現在臺灣省民間所能看到的木雕作品,一方面繼承了中華幾千年來的優秀傳統,另一方面又呈現了特定的地域風格,使臺灣的木雕藝術顯得十分特別。
臺灣省的傳統木雕作品,大多為民間信仰主導下產生的宗教性藝術品,宗教與民間信仰的題材多,種類偏少,體積也較為小巧。可以說,臺灣傳統木雕的題材大多以中國傳統宗教信仰為主題,表現形式多為民間宗教信仰的神明。
媽祖是閩臺民間信仰中的重要人物。在臺灣省能發現的比較古老的廟宇所留下來的媽祖木雕像,基本上臉型豐滿而圓實,眉毛修長並且成弧形,小嘴與鼻孔略齊,眼睛與鼻梁大致成十五度微微上斜,像這種眼睛的表現方式,使神像的精神意志顯得比較集中虔誠。從藝術表現來看的話,媽祖雕像給人一種豐榮高貴、端莊優雅的形象感,同時也表現出中國人物畫,線條優美的特點和豐滿厚實的量感,體現了中國儒道圓滿厚道的精神。
另外,臺灣省傳統木雕的造形分為四種,分別為浮雕、圓雕、透雕,內枝外葉雕。
1. 浮雕:就是體現木雕作品的半面立體造形,如雀替、匾額等部分。
2. 圓雕:千裡眼(鹿港天后宮)。就是木雕作品以立體的形象出現。
3. 透雕:螭虎紋透雕窗(鹿港龍山寺)。又稱為「鏤空雕」,即穿透被雕刻的木板,運用線鋸或刻刀,在其上雕刻出圖案。
4. 內枝外葉雕:臺南開基天后宮內祭祀的木雕媽祖神像 。在臺灣傳統木雕中是最複雜的,實際上是綜合了浮雕、透雕和圓雕等技法,將木雕作品以不同層次的布局,立體展現雕刻作品。
此外,在木雕取材方面,由於福建的杉木運到臺灣不方便,也不適合雕刻大型的木雕神像。除尺寸以外,木雕神像的形制也發生了變化。比如隨著大陸移民傳入佛教神像以觀音為最,觀音的造型多依照中國傳統觀音的神像雕塑。臺灣民間信奉的木雕觀音,大多是送子觀音,雕刻的刀法比較簡潔樸素,線條很流暢。
總之,臺灣傳統的木雕技法,主要來源於福建,但受臺灣獨特的地域環境和歷史演變影響下,慢慢有了自身的特點,形成既有中華傳統雕刻源流又有臺灣地域特色的木雕技藝風格。
《小城故事》相信大家都看過,影片講述了三義鄉木雕師傅賴金水、青年陳文雄以及賴的啞女之間的故事。影片的主題歌《小城故事》,由鄧麗君演唱,影片和歌曲裡的小城,就是指臺灣木雕之鄉——三義鄉。
三義鄉是臺灣苗慄縣的一個鄉,在苗慄縣南邊。三義全鄉都是原始森林,其中以樟木最為茂盛。它的木雕產業也最為豐盛,聞名全國,且揚名國際,素有「臺灣木雕王國」之稱號。三義鄉有一半的家庭從事木雕行業,木雕行業中男子最多。
三義木雕為什麼這麼有名氣呢,主要有三點:
一是它的選料非常講究。雕刻製作小品的時候,一般會選比較高級的檜木,或著木質堅硬、紋理細膩的檀香木和九骨木。比較大型的作品就會採用當地的樟木。木材選好以後,還要經過乾燥處理。
二是雕琢比較精巧。雕刻師傅們使用幾十種雕刻刀,以藝術的眼光和豐富的想像力,賦予一塊塊木頭以生命。如果是大型的作品,一般要90多天。
三是工藝相對複雜。在刻完後噴上亮光漆,然後用砂紙打磨,磨完後再噴漆,重複很多次,經特殊處理後才能參與交易。三義木雕品種較多,主要以人物、鳥獸、 山水為主。
三義的木雕類型:宗教雕塑、傳統木雕、臺灣原始木雕、南島民族木雕、建築木雕、家具木雕、人物、物體木雕、複合媒材、當代藝術木雕等。
臺灣三義的木雕一直遠銷世界各地,尤其是華人集聚的地區。由於三義木雕引入了更多的現代雕塑藝術元素,深受各國愛好者喜愛。三義木雕多年來,是臺灣當局領導人首選的「國禮」。
往期精彩
蘇州木雕
古代木雕佛像,用手藝見證國人最虔誠的信仰!
日本田島享央己大叔的木雕爆紅全網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