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希望大家把間隔年當成一個決定,而是可以作為一個選項。」江思維認真地講道。
何為間隔年?間隔年是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旅行(通常為一年),用這段時間放下腳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進一步了解自己、認識世界。
Start my journey.
2016級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管理專業學生江思維,選擇以騎行方式開始他的間隔年。一個人、一輛車,便開啟了這場英雄式出遊。騎行足跡依次到達喀什、阿里、拉薩、加德滿都、印度、斯裡蘭卡、泰國、寮國、雲南,雲南之後以乘坐火車的方式去往海參崴,並在此結束。
因抑鬱出走,醫院診斷結果出來後他說服堅決反對的父母,並成功拿到了間隔年基金會的資助,他堅定地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要比任何抗抑鬱的藥物或住院治療都要好。」於是,一個人、一輛車,他出發遠走。一路所見,莫不感念。夜幕下的青青草地,螢火蟲星星點點,細微地閃著、微弱地活著;人跡罕至的荒原,藏羚羊、藏野驢生靈共歡,靜曠遼遠;美極靜極的高原湖泊,遺世而獨立;瑪卡魯峰、洛子峰、卓奧友峰和珠穆朗瑪峰,巍巍直上雲天……一路走來,一路感懷,頻頻遺漏一些,又深陷風霜雨雪的感動,大抵都是如此吧,正如他言「我也但願,在旅途中得到某種靈感,進而獲得某種答案」。我們都有困惑,我們都在追尋,而此間少年,自當剛強壯膽!
世間百態燈火流離,在這場孤獨的旅程中,江思維心底那頭巨大的海怪一點點安靜、平息。也許,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相遇,自是有時;出行千裡,終有一別。「在21歲生日當天,在日本海霧氣之下,我只有一雙破爛旅遊鞋、空空的銀行帳戶,伴隨巨大的成就感和巨大的失落感,我送走了我的間隔年。這是任何物件都無法與之交換的可貴記憶。」
經歷後,再出發
「363天,13411公裡的單車旅行,9410公裡的火車旅行,還有一些裡程不詳的徒步和城市行走。旅程中的際遇、接受、體驗、計劃、交流、嘗試改變、更新知識、充實平衡以及與自己和解。」這是江思維這一年的經歷、收穫和成長。談及出行前自己的心理狀態,他說:「那個時候很焦慮,情緒持續性低落。」而現在,滿臉從容、待人平和的他絲毫沒有往日低落的狀態,這一年的間隔旅行也確實讓他有足夠時間和自己對話、撫平自己的情緒。正如他所說,他已經不再是個憤世嫉俗者了,他覺得自己很平和。
「我堅信,旅行時見到那些大天大地,就不會拘泥於自己的小情小緒了。」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往日抑鬱的陰霾蕩然無存,現在的江思維同普通大學生別無二致,這也是他所希望的———成為一個普通人,消失在人海中。如果非要找出他的獨特之處,那一定是他身上所散發的那種有了一定沉澱後的平靜和善於獨立思考的睿智。旅行中,除了從抑鬱中找回自己外,同樣令人開心和驚喜的是,他也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談到玄奘、絲路、西域中亞的歷史,江思維感嘆它們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喀什吾斯塘博依街的夜色,激發了我對於西域和中亞的所有想像,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化甚為豐富,這些都是我將來要投入的事情。」
間隔年的旅行結束後,江思維以一個普通大學生的身份重回現實,考慮到旅行結束、回到校園後身份與環境的突然轉變,他在離旅行結束還有兩個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自我心理建設與調整。那些任何物件都無法與之交換的經歷成為一份貴重的回憶,而這也會是他未來道路上的一份禮物。
「我,已經開始懷念我的間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