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在《趣品人生》一書的序言中寫到:臨近中年 ,才知茶的好處。如果單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選擇。急不得惱不得,讓情急口渴的人早已棄它而去,三大杯可樂下肚,馬上去忙別的。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給自己時間。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時間長了,甚至喝的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內心和人生的滋味。
想必這樣的兩段話,對於很多熟悉白巖松的人並不陌生。
白巖松可謂是央視的名嘴了,作為新聞類的主持人,常以敢說話,敢說真話,對問題有著自己犀利的見解而深受大家的喜愛。
可了解白巖松的人都知道,從綜藝與娛樂主持人的身份轉型到新聞類的節目主持人,正處在事業巔峰期的他,一步一個腳印的磨礪與對自己的反省,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白說》,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對自己生命歷程的縮影。
書中有這樣的一段寄語: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當我們在喧譁的生活中學會靜品心茗,就會漸漸發現,每一個喝茶的人,卻是那樣的特別。
對於喜歡飲酒的人來說,也會說小酌三杯,自有人生味道。所以,無需過多糾結這樣的特別之處在何處,對於每一個喝茶的人,心照不宣中有著自己內心的答案。
白巖松在一次受訪的過程中,說:茶是中國人的滋味!也有很多人解讀為: 喝茶是一種信仰!那也是因為他把吃、孩子、茶理解為中國的三個宗教。
既是宗教,自然而然的也就和信仰聯繫在一起。其實,與其說喝茶是一種信仰,不妨說靜心品茗是一種寄託!
生活從苦到甜,最後回歸到平淡與淡泊。歲月的沉澱,在一杯茶的空間裡,我們有了更多對生活的品悟。
對於習慣了喝大杯茶的人來說,卻總覺得功夫茶繁瑣的程序,不如大杯來得痛快。而習慣了功夫茶的人,每一步都是對一杯茶的等待。不論是怎樣的飲茶方式或習慣,一杯茶裡都有喝茶人的寄託。
其實,這樣的寄託不僅體現在喝茶的過程中,也表現在我們喝茶的很多方面。如選擇一款自己心儀的茶具,如在茶臺插一束自己喜歡的插花,如在茶室掛一幅喜歡的字畫,如在選茶時的講究,如對一款茶的了解等等,可以說,喝茶的每一步都融入了我們對一款茶的寄託。
喝茶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也可以說從0到1,再從1到0的過程。
我們只有慢慢品味,細細感受,才能體會一杯茶帶給我們的滋味。茶香入口,微妙的變化,唯有沉心靜氣,唯有懷著一顆對生命的敬重與敬畏,才能品味其中的妙處。
茶遇水是生命的洗禮,茶遇人是內心浮沉的洗禮。
我曾說過,茶亦可動如脫兔的敏銳,也可靜如處子的沉穩,動靜結合之中,我們寄託的是滋味!這樣的滋味,並非是你言我語中的恍然大悟,而是在禁言止語中的緩緩而來。
每一片樹葉都是自然的饋贈,可要成為我們杯中的茶,卻要經得起時間的打磨,遇水的考驗。被喚醒的茶葉,帶給我們轟轟烈烈的生命激蕩,也帶給我們光而不耀的生命感悟。
好茶難覓,知己難得。遇見一款自己心愛的茶,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往往在無言的茶語中,卻勝過了萬語千言。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了大家津津樂道的日本茶道,這裡我們不去討論日本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而是,從中國的茶道文化傳入日本後,在日本文化的發展史中,所有被公認的偉大的茶師無不都是學禪的人,他們通過對茶的寄託,嚮往沉靜、清淨、超越、單純、自然的格局。即便到了現代的日本社會中,大家普遍認為未對禪有一定禪悟的人沒有資格當茶師。
在日本的茶道中,有人說「不是茶」的說法,其實,這與南懷瑾先生的「但汲清江不煮茶」是一層含義。即便沒有茶,也能體會到一杯茶的滋味。
以茶禮佛,禪茶一味,天人合一,和敬清寂……我們可以透過茶,看到人們的渴望。
簡單來說,這份寄託是一種渴望,渴望心靈的修行,是渴望心靈的悟境,是渴望更加完整的人生。
林清玄說說:一無所有的茶是一種簡單的動作,是一種簡單的生活!
無言的一杯茶,不單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寄託!
你對茶有怎樣的理解呢?是信仰?還是寄託?還是……
關注【芸品茶舍】專注一杯地道雲南好茶!分享喝茶體驗,傳播茶葉文化。
你的點讚、分享、評論、收藏就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申明:此文是【芸品茶舍老張】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