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開拓創新的基因代代相傳

2021-02-14 盧氏宗親總會

點上面「盧氏宗親總會」加入盧氏大家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盧」,先點上面藍字盧氏宗親總會,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

遷玉宗支始祖

伯莊公,玉林最早始祖之一。明成化丙午(1486年)科第七十名舉人,任廣西蒼梧知縣,後任北流知縣。

圖騰來歷

公元前770年,大伏羲氏族聯盟之一尊盧氏部落,被女媧皇分封到鴻臚水(這是有了「盧」之後得的名),接下「主政朝業物資供給、糧食儲備事務」的艱巨任務。先民以樹枝藤條編制的胎骨,在上面糊上泥土的濃漿,原先只是用它來盛炭火。器內炭火燒乾了泥漿,燒熔了樹枝藤條編制的胎骨,內糊泥土無意被陶化,從而無意中燒制出世上第一個土陶器皿,稱之為「盧」。從此世上有了「lu」這個發音。這是盧氏得盧之源。先人尊崇這個創世發明,專門繪畫一個陶「皿」的象形符號,這是盧字的雛形。它的右側是麒麟或獬豸作勢吞鼎器內之「人」,為巫覡驅邪之族,隨之成為尊盧氏部落新的圖騰。

盧姓人口


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玉林市轄區內盧姓戶籍人口為103244人。

盧氏家訓

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

慎言宜守三緘訓,處世常懸百忍圖。

族譜


伯莊公一支族譜,內容從明弘治年間(1488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

盧氏源流


得姓始祖高傒公像(前728年-前637年)。血脈始祖姜太公

玉林盧氏是範陽盧氏正宗後裔。盧氏屬炎帝系、列山六氏(高、盧、呂、紀、許、姜)之一,是姜太公之後。據《元和姓篡》《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民族略》等記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之孫傒,因食採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

傒公是呂尚的十一世裔孫。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孫無知勾結邊將管至父和連稱,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此行引起齊國臣民的不滿,高傒假借邀請管、連二人來家赴宴之機,於席間斬殺二人,然後迎立姜小白回來繼位,他就是後來成為春秋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為了表彰傒公在內政外交兩方面對齊國做出的卓越貢獻,把盧邑(故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封給傒公,其子孫以邑為姓。傒公便成為盧姓的得姓始祖。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上面所說的盧邑。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範陽最為旺盛。

範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聲。範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均出自範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稱:「望出範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大出人才,不僅狀元、進士、帝師,還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自漢末至唐代600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

主要宗支遷徙路線


盧天祿之長子盧錫(盧縣尹)(1282—?遷永定)

——後裔盧惟仁(1382年生於南雄珠璣,明永樂初遷廉州合浦)

——後裔盧法安之子盧璽(1520年遷博白那卜)

盧天祿之第四子盧肇元遷南雄珠璣巷東沙水村(1265—?)

——後裔盧代享(遷玉林、福綿、大塘,約1505—1520年間)

盧天保(遷梅州大埔,1280年)

——後裔子民或叫子銘(1400年遷石城,即今廣東廉江,後裔遷陸川米場),16世孫盧維林(遷玉林旺村,1720—?)

盧天爵之七世孫「四永」公遷桂平、平南(1460—1500年間),後裔遷玉林、容縣、興業、北流。

歷史名人


盧衝臺(1501年生),是興業縣東山盧氏一族的開基始祖。盧衝臺祖上為盧經進,是明代的歲貢生。盧經進於永樂年初從廣州搬至廣西興業黃塘定居。盧衝臺即為盧經進後裔。

至嘉靖年間,盧衝臺搬遷到當時已初具規模的興業東山村定居。他年輕體壯,蓋棚建屋,開拓農田,養魚牧鴨,經多年開拓,在「三幹塘」的西面,開出良田一大片(即後來的水塘垌)。

盧衝臺品學端正,道德高尚,能文能武,村民對他十分尊敬。他與名紳何世錦倡建鄉約亭,捐出水塘與何瑄創辦書館,命名「三官塘」書院。其子盧良才於明隆慶年獲貢生功名,子盧茂才也因文才出眾被授任武強縣教諭。孫輩盧可文是明萬曆正榜十七名舉人,官到五品貴州都勻府麻哈州州官,詔贈「奉政大夫」;孫盧可玖官授武強縣知縣,也是貢士功名。曾孫盧士準還榮獲「進士」賜贈。

盧翊臣,字鞠廷,北容村人(即現在的北流市大坡外鎮北容村),曾在縣試中獲得附貢出身。鹹豐六年(1856年),容縣匪徒圍攻久榮堡(位於今天的容縣靈山街),戰事非常危急。北流黎縣宰命令盧翊臣領北流民團前往久榮堡支援。盧翊臣與匪徒進行了大小十餘次戰鬥,圍攻久榮堡已經很長時間而沒有得逞的匪徒把盧翊臣恨之入骨。一次盧翊臣赴援的時候孤軍深入敵後,被匪徒斷了後路而被擄,家人為了讓翊臣留得性命,變賣全部家財把他贖了回來。連累到家庭破產,自己又九死險生的盧翊臣,更加憎恨這夥匪徒,便鼓勵民團士氣,與各裡團練一起努力反擊匪徒,最後收復容縣縣城。

到了同治六年(1868年),王縣宰將他的事跡上報,盧翊臣因此受到上級表彰,被賞戴藍翎,又被特授為柳州府融縣訓導(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兼理教諭。

盧彩文(1872—1932)是北流縣大坡外北容村人,職業山歌師,以唱為生,除山歌外,還善長木偶戲、採茶。他出口成章,山歌唱了40多年,在桂東南及粵西一帶廣有歌名,群眾稱他為「唱歌人」。他一生窮困潦倒,在病重臨終前,叫妻子舀一盆熱水給他洗身,便唱起了下面這首歌:「有水冇?有水畀盆兄洗身。跛腳木魚冇去得,菩薩著偷失了神,八字風吹命冇穩,三魂七魄冇近身,陰間多隻唱歌鬼,陽間少只唱歌人!」洗完澡後,他溘然而逝,這首歌便成為絕唱。這首歌把民歌的比興手法都用上了,是他一生悲苦生活的寫照,感人淚下,是北流山歌中的經典之作。

文物·古蹟


人們辦事喜歡貼上「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諸神迴避)字樣或牌子,以震懾邪魔。
容縣容廂鎮寧衝村盧斐倫祠的兩位門神直接用傳統顏料畫在木門上,雖經200 多年風吹日曬,其色彩依舊鮮豔,細節清晰,無論從藝術還是從民俗文化角度看,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本姓人自評


盧氏雖有幾個來源,但無論從人口數字,或從影響來看,其它支系都遠不及範陽盧氏,所以有天下盧氏言出必範陽之說。從秦朝五經博士盧敖,漢朝燕王盧館,東漢大儒盧植……還有被西方稱為「東方三聖人」之一的禪宗六祖慧能,無一不是出自範陽盧氏。

有人做過統計,涿州市(古屬範陽)257位歷史名人,盧氏佔了一半多,特別是盧植後裔南北朝時的洛陽「四房盧氏」,更是範陽盧氏的佼佼者,被冠以「北州冠族」。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下詔禁婚五姓十家(即範陽盧子遷、盧輔、盧薄三家及崔王李鄭),以限制這些士族力量和影響過大,這成為盧氏衰微的原因之一。

盧氏文化傳統可概括為「愛國敬宗、仁德孝信、建業重譽、詩禮傳家」。玉林盧氏繼承範陽盧氏的文化傳統,重教育,睦宗族,敬老扶幼,創業進取,每年贊助獎勵學子,給高齡長者發慰問金,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湧現出大批企業家、慈善家,為國家造就了大批人才。

(玉林高中高級教師盧品軍)

專家評點


早在夏商周時,在今河南建有盧氏古國。當時,盧氏族人擁有高超的冶鑄技術,鑄造了盧幣。盧氏涅金,流通數千年,是最早的古錢幣之一,創造了光輝的青銅文明。

盧氏族人勤勞勇敢,聰明淳樸。魏晉時期,盧氏族群發展為累世公卿大族,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東漢歷任太守尚書的盧植,博古通今,剛毅大節,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大儒之一。唐代盧氏世家有8人任過宰相,史稱「八相佐唐」。還有著名詩人盧照鄰、盧綸等,前者鋪張敘景、參用賦法,後者則工於寫景、善描邊關,其詩風對後世影響頗大。

更為可貴的是,盧氏族群有《庭訓》祖訓,訓誡子孫,德為世表,謙恭為先;寧可以德服人,不可以才傲眾,更不可貪贓枉法。盛唐崔行謹之妻盧氏,其子崔玄旰任官庫部員外郎。盧氏嚴於教子,要兒子在任上「介然自守,都絕請謁」,倘若「非其理所得」,就如做強盜搶來東西一樣。同時,要兒孫為官清廉,作為父母的首要決不能有貪念之心。

盧姓於唐入閩,宋時遷粵。遷徙玉林各縣(市、區)的盧氏人口眾多,且多數於明清之際遷自閩粵。入遷玉林的盧氏族群,恪守祖訓,耕讀傳家,經營各業,奮發有為,為玉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玉林市客家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趙彥行)

福綿百歲莊,是玉林盧氏族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家廟。它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開工建造,為三座兩廊建築。周武王伐紂。
六祖閣位於北流城東二裡的金龜嶺西。禪宗六祖惠能法師多次到北流銀塘坡石子嶺(今印塘村)向北流人弘揚佛法,為村民祈福保平安。此後印塘村風調雨順,再無大旱大水災,村民對惠能感恩不盡,便在惠能上岸處焚香敬仰。此後村民建造鎮水閣,紀念惠能法師的功德,後又更名為六祖閣。時間遷移,六祖閣原址被改建為小學,村民便遷移六祖閣到金雞嶺繼續拜祭。圖為重建的六祖閣一景。

開拓創新的基因代代相傳


玉林日報《您貴姓》欄目,雖然力圖詮釋的是一個個姓氏的歷史,但其意義遠超乎其姓氏本身。記者追蹤盧姓足跡,有如踏入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仿佛每一滴水珠都承載著歷史的基因,每一滴水珠都飽含著氏族的血和淚,讓人時喜時悲,不可抑止。

盧氏的苦難歷程


從盧的得字,就可以看出先人出沒於蠻荒,與虎豹蛇蟲搏鬥,與大自然抗爭,謀取族人的生存權利,終於使血脈得以傳承。然而悲催的是,盧氏在各地的遷播並非是人口增長的自然擴散,大多數是因戰亂而起,每一次盧氏族人的遷徙都充滿無奈與血淚。

第一次遷徙源于田氏篡齊。春秋末,由盧氏先祖呂尚(姜太公)建立的齊國政權被田氏所取代,史稱「田氏代齊」。這個過程經歷了286年長期複雜並血腥的鬥爭,迫使盧氏從山東盧邑遷徙到燕秦等地。

第二次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匈奴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造成晉朝統治集團的南遷,史稱衣冠南渡。當時的強大士族盧氏被迫隨晉皇室南遷,散居於江浙一帶。有一支北遷遼瀋,發展成遼西盧氏大族。

第三次為唐代安史之亂,盧氏從範陽分赴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河北。

第四次是金兵入侵中原,隨著宋王朝的南遷,盧姓四散到今贛、閩、蘇、浙、徽、粵、桂、川、雲、貴、湘、鄂。

第五次是晚清時期內亂外侵,江浙閩贛盧姓子孫為避亂而散居各地,有的則赴海外謀生。

盧氏族人的五次大遷移,都是血淚斑斑的被迫遷徙。曾經的範陽盧氏,世代官宦,被多位帝皇贈詩作對稱讚人才輩出,天下無雙;曾經的與皇室並肩的「四海大姓」之一,都付與蒼煙落照。至今在得姓祖居地濟南市長清區,盧氏一族人口不足1000人,可見當時世道之險惡艱辛!

不息的精神延續


迫於戰亂四處遷散的盧氏族人,並沒有湮滅於歷史潮流中,而是以開拓進取精神及與他姓之間的相互扶助,延續了血脈傳承,或繁盛於一時。

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是盧氏先民不斷遷播而傳承的基因。在興業縣石南鎮東山村,盧衝臺在明弘治年間,獨自一人在村莊西北角的三張幹水塘處開始墾荒,他蓋棚建屋,開拓農田,引水進塘,養魚牧鴨,經多年拓展,在「三幹塘」的西面,開出良田一大片(即後來的水塘垌)。其後此支盧氏人才輩出,成為此地大族。

在博白沙陂鎮文明村,盧正煒一支在當地黃氏的扶助下,發展出目前4000多人口的族群,在當地民間廣泛流傳的《銀井故事》,記載的就是此支盧氏的發家傳奇。

盧正煒身輕腳快,處事有方,重活、累活搶著幹,各種農活、雜活一學就會、一做就成,在嶽父家幫工期間,深得黃家上下的信任。後來嶽父黃子立定計在最寒冷的冬日把銀元倒入井中,藉口水質差,讓人淘洗水井。結果全家上下正如黃子立所意料的那樣,只有盧正煒一人願意下井幹活。

一無所知的盧正煒在洗刷水井的時候,從淤泥裡掏出了銀元,他驚喜之餘把銀子呈給嶽父,誰知嶽父黃子立哈哈大笑說:「這麼冷的天氣,只有亞盧肯下去洗水井,天道酬勤,看來你是厚福之人,這銀子是你的,趕快扛回家去,擇日完婚吧!」盧正煒正因為有了嶽父的資助,遂發展為當地大族,如今當地盧黃兩族人世代互稱「老表」,成為鄰裡和睦的一段佳話。

無獨有偶,在容縣十裡鎮大南村,也曾經上演著類似的故事。當地盧瑞林一支的繁盛,也受益於外姓鄉親的扶助。

當然,氏族間的共存扶助並不是單向性的。盧氏族人扶助他姓崛起於危難之間,也多見於史載。盧氏先祖高傒擁立齊桓公,成就齊國霸業,並使其成為春秋霸主。後周王朝柴氏被趙匡胤取代之後,舊臣盧琰冒死相救後周皇家血脈柴熙海,並收為養子,改名盧璇,使其免遭厄運,血脈得以延續。而到了現在,柴氏家族已經遍布全球各地,散葉發枝約350萬人。

文化的勇於創新


盧氏先祖在文化上的開拓性,為漢民族文化作出了特殊貢獻,是漢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盧氏先祖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

姜子牙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給中國及世界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著《六韜》,是中國謀略家之鼻祖,他的「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是他的治國安邦方法。在軍事上「文攻武伐、控制四方、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出其不意、聲東擊西、上伐無與戰」等謀略,後世眾多兵書幾乎無出之右者。所以說姜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家理論學說。

到了秦,盧敖創立讖緯學說,被東漢劉秀立為國學,傳世至今,為中華文化、特別是河洛文化、天文、曆法、醫學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而被尊為禪宗六祖的盧惠能,把印傳佛教成功中國化,對中國佛教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將佛教中國化、平民化、現世化,創立了極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

在中國古代本土文化中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儒家的前衝和道家的後退。但是這兩種性格很難俱全,因為不是「過」就是「不及」。直至惠能創立禪宗之後,把這兩種性格融會貫通,給中國人在安身立命上打開了另一扇門,成為中國人特有的生存智慧。

在玉林,盧氏族人文化創新的基因也同樣了不起。福綿區福綿鎮三社存勝堂傳承了200年的十八路莊,乃是外號「黑眼盧」的盧耀高創造性地繼承了南少林武功的精髓,發展起來的南拳流派,被列入廣西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八路莊武功的特點是快速、多變、勇猛、嚴密,根據南方人個子矮小,力量與北方人有差別的特點突出了以力借力、巧打連打、出拳有力、步伐靈活、擊打身體要害部位,在實戰中顯示了快、準、狠的強大威力。

原來在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時,乾隆皇帝以「隱藏反清亂黨」為由,下令火燒南少林寺。弟子志修突出重圍,來到鬱林州福綿村,受三社的盧太爺所邀請,更名鄒老義在盧氏宗祠設館教授功夫。

鄒老義看中徒弟「黑眼盧」忠勇仗義的品質,把他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毫無保留地向他傳授全套「十八路莊」。「黑眼盧」生性聰慧,一挑三醒,加上能吃苦耐勞,百折不回,果然十分稱職地繼承了鄒老義的全部武學。後來「黑眼盧」聽說牛販劉崇煌武功了得,便不惜化妝假裝搶劫,迫使劉崇煌拿出真功夫與他搏擊。「黑眼盧」雖然敗在劉崇煌手下,但他卻試出了劉崇煌的功夫深淺,並成功地拜他為師,獲得劉崇煌傾囊相授太極棍術。

「黑眼盧」把十八路莊的棍法融進太極棍法,使太極棍如虎添翼。為紀念劉師父,「黑眼盧」將太極棍改名為「劉師棍」,此後近200年實戰證明,「劉師棍」每每克敵制勝,成為存勝堂鎮館之寶。

「黑眼盧」是「十八路莊」武功和「劉師棍」的集大成者。「十八路莊」的創立和「劉師棍」的成型面世,有著「黑眼盧」不可磨滅的功績。在他百年之後,三社存勝堂全體後學尊他為存勝堂第二代宗師,鄒老義和劉崇煌則被列為第一代宗師。

相關焦點

  • 讓紅色基因在三湘四水代代相傳
    朱雄君 郝濤習近平總書記在汝城縣沙洲瑤族村重溫「半條被子的故事」時指出:「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砥礪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動力,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黨的政治本色的根本傳承。湖南作為偉人故裡、紅色沃土,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優秀的革命傳統、深厚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底蘊。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在三湘四水代代相傳,為書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篇章注入永續動力。
  • 2020銀保監會面試熱點: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
    2020銀保監會面試熱點: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 2020銀保監會筆試現已正式結束,接下來就該集中精力準備面試了,貼心的山東中公教育小編整理了銀保監會考試熱點「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供各位考生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開拓創新 重慶市禮嘉中學校黨總支開展烈士紀念...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傳承紅色基因,就要堅持不忘初心。傳承紅色基因,就要堅持改革創新。創新是紅色基因得以賡續的根本動力,也是社會發展、時代任務、實踐深化對紅色文化的必然要求。禮嘉中學將繼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禮嘉中學將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立足時代,賡續開拓創新。
  • [今日-青島]他是魏巍筆下最可愛的人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2月06日 16:44 視頻簡介 他是魏巍筆下最可愛的人,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潼南:紅領巾小小講解員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團潼南區委副書記胡祥輝表示,此次活動的目的是把校內、校外資源有效整合,充分發揮紅色教育基地實踐育人作用,幫助少年兒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共青團成為培養「紅孩子」的紅色搖籃。
  • 【紅色盧氏】盧氏抗日烽火
    八月,國民黨軍隊在內鄉西坪鎮召開國民黨第一戰區駐豫師以上高級將領會議,對豫西防務進行了部署,其中的一項部署就是由國民黨第四集團軍第九十六軍第一七七師長李振西率部駐防盧氏,在盧氏城郊建立國防獨立據點。盧氏的主要陣地,完全以鋼筋水泥來構築。
  • 武林風拳王爭霸賽在河南盧氏舉辦
    10月10日晚,2020盧氏「百佳深呼吸小城」武林風拳王爭霸賽決戰盧氏活動在盧園廣場火熱開戰,為現場六千餘名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自由搏擊盛宴。盧氏縣政府副縣長孫江濤,盧氏縣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付娟到現場觀賽,並為獲勝選手頒獎。
  • 尊盧氏部落圖騰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盧氏春秋」,再點擊「關注
  •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長沙中學生赴黃興故居開展社會實踐
    紅網時刻長沙12月14日訊(通訊員 吳泓萱 朱美霖)為了加強革命傳統教育,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2月11日下午,長沙市南雅中學初中2015班全體同學在班主任老師鄧玲娟的帶領下,赴黃興故居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 昨晚,武林風拳王爭霸賽在盧氏熱血開戰!
    本次賽事的成功舉辦,必將豐富群眾文化體育生活,提升群眾文化品味,提高盧氏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促進盧氏文旅產業與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我縣將繼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立足山水資源,藉助一系列文旅體賽事活動,讓更多遊客領略盧氏山之美、水之秀、人之情、文之韻,進一步擴大提升盧氏在全省乃至全國旅遊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加快全域旅遊創建步伐,不斷推動盧氏文旅事業蓬勃發展,奮力建設文旅強省,助力脫貧攻堅、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以哲學思維引導中國科技開拓創新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既展現了中國科學界創新開拓的時代姿態,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代中國追求更加自主自信地掌握自身科技命脈和發展命運的深度思考。今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早在140多年前,恩格斯就深刻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上科學的各個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 範陽盧氏簡介
    「關注」,即可加入中華盧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北魏分裂後,戰亂頻仍,政局動蕩,範陽盧氏受到打擊,官位不顯,部分成員入仕北齊、北周。唐初,李唐政權打擊山東士族,範陽盧氏暫時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復又崛起,先後有八位範陽盧氏成員官至宰相,進入政事堂議事。
  • 盧氏字輩3
    山東濟南章丘盧氏字輩:開長北世殿,景星慶雲燦。聯繫方式:QQ603074908山東滕州盧氏字輩:山成永士本。聯繫方式:—山東又一盧氏字輩:* *興學廣;化玉宗勝傳;培之義新安;達到照萬世;立誌慶中原。(可能文字的諧音)聯繫方式:—山東禹城盧氏字輩:秉閣其元英。
  •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裡是公安民警的「精神補給站」!
    這裡,歷史在訴說「我志願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獻身於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2018年5月的一天,在江西省公安廳綜合指揮中心二樓剛剛落成的紅色教育展廳裡,省公安廳黨委班子全體成員莊重地舉起右手,集體重溫入警誓詞,並啟動全省公安系統持續深入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
  • 龍巖盧氏宗祠簡介
    平林盧氏家族現已繁衍至26代(平均每代29.2年),本村人口約950人,外遷人口約500人,分布全國各地及海內外,其中有大學、研究生、碩士生數十名,有盧廷梁及兩兒子徙居寧波,有盧根榮、盧國仁徙居馬來西亞;盧國興徙居臺灣等等。撰稿人:盧勇斌 2018年5月3日龍巖紅坊盧氏宗祠
  • 全國各地盧氏字輩匯總大全
    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那卜鎮盧氏宗祠字輩:玉成奇品;道德輝楊;家修廷用;濟世經邦;賢昭清慎;才繼文章;相業光復;儒宗流芳;廣西貴港盧氏字輩:永世其昌家業遠;順時慶啟吉宏猷。廣西另支盧氏字輩:光明正大;顯榮章德。廣西貴港另一盧氏字輩:德國家興隆;廣西另支盧氏字輩:光長德業聯宗本;玖遠分明達勝朝。
  • 全國盧氏家譜字輩字派【江西】
    江西南昌盧氏字輩:光天德字宜;傳世清本嗣。江西南昌塔田(山東微山南陽)盧氏字輩:學賢可名善;曰厚宗之本;克紹尚其承;效清廣傳承;中和繼世永;德光居贛昌;才華懷志剛;宏振建新業;文武衛國強;培仁道義廣;詩禮顯棟梁;勤儉興盛遠;繁榮緒久長。江西贛州章貢區盧氏字輩:道德日方昇;功名耀一世。
  • 盧氏源流,看香港宗親怎麼說
    」,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盧氏宗親交流!自西周初太公望,因太公望為周朝開國功臣,被封於齊國,是我國春秋時代一個重要諸侯國,在地理上有著良好自然條件,「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裡」;自開國以來,又十分注意發展經濟,在政治文化上,既不像魯國拘束於徹底之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樣「以夷狄自居」,而是順應其民心胸闊達而又深沈多智之天性和原有文化,更多關於盧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盧氏春秋。
  • 天下盧氏一家親——江西盧會賀廣東省盧氏宗親聯誼總會成立慶典活動
    本次會議是我們盧氏家族中又一盛大喜事,意義重大非凡,不僅為天下盧氏一家親創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溝通、交流機會,而且為盧氏家族的興旺發達,促進世盧會、華盧會、中盧總會的和諧發展、包容互信、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礎!
  • 「老家河南 清涼一夏」第二屆盧氏·企鵝山水音樂節...
    ,盧氏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郭軍文,盧氏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陳偉,盧氏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孫江濤出席開幕式。盧氏縣委副書記李衛林主持開幕式「老家河南 清涼一夏」第二屆盧氏·企鵝山水音樂節以「文旅+音樂」兩大核心,打造「盧氏企鵝山水音樂節」的品牌節會,以節促旅,以旅帶商、以旅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