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世界近代史上最喜歡侵略擴張的國家,沙皇俄國絕對是其中之一。17世紀的時候,它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在歷經3個世紀的強取豪奪後,它的領土已經跨越歐亞兩洲,高達2200多萬平方公裡。阿拉斯加就是沙俄在18世紀的不斷東擴中,拿到手的。這塊土地位於北極圈附近,氣候惡劣,面積共17萬平方公裡,西邊就是白令海峽,連接著亞洲和北美洲。
1772年,阿拉斯加還是一片不毛之地,只有愛斯基摩人和阿留茨人住在這裡。沙俄在這裡建立第一個貿易站,他們把蘿蔔和甜菜賣給當地居民,然後,在這裡開發皮草生意和基礎的海洋捕撈業。1799年,沙俄又在這裡確立了統治地位。但是,這裡經常鬧饑荒,開發成本還很貴,他們又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簡直是在做賠本買賣。
然而,這並不是沙俄出售它的直接原因,畢竟,他們對土地的執念不是一般地強。這事還要從1853年爆發的克裡米亞戰爭說起。當時,拿破崙帝國已經崩潰。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英國、法國、奧斯曼等國之間,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最後沙俄敗了,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一方面,國外的棉花價格下跌,導致盧布跳水,沙俄國民收入大幅度下降。逼不得已,亞歷山大二世借了1500萬英鎊的外貸,卻還不起。再加上,沙俄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損失了8億盧布,戰爭造成的經濟破壞一時半會兒還恢復不了,根本沒有閒錢和精力管阿拉斯加。另一方面,英國軍隊可能趁機北擴,把阿拉斯加一口吃掉,這樣,還有可能威脅到西伯利亞。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沙俄開始考慮出售阿拉斯加。
那麼問題來了,誰願意買阿拉斯加,而且買得起呢?雖然加拿大和阿拉斯加連著,但當時加拿大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賣給它豈不是引狼入室。後來,沙俄發現了一位更好的「買家」,那就是美國。克裡米亞戰爭中,不僅美國報紙支持沙俄,美國各州還給沙皇的軍隊提供武器和物資。而且,美國和沙俄一樣,都把英帝國視為威脅,如果美國接手阿拉斯加,英國就很難東擴了。於是,1854年,沙俄駐美外交部長向共和黨領導人,提了售出阿拉斯加的意願。但是,這次交易沒談成,美國人也覺得阿拉斯加是個不毛之地,不值得買。直到美國爆發南北戰爭,林肯獨木難支,向俄國求救。後來,美國國務卿威廉·西沃德為了還俄國「人情」,就買下了阿拉斯加。其實,這時阿拉斯加的價值已經開始顯現了,只是沙俄無力開發。
歷經十年努力,美國終於在1867年同意購買阿拉斯加了。一開始沙俄出價1200萬美元,但是西沃德也是個強人,只願出500萬美元,不得不說,這砍價本領真強!沙俄也沒辦法,只好同意了。不過,隨即美國將價格提到了720萬美元,折合下來,一畝地才2美分,便宜得不得了。雙方都很高興,幾乎是連夜籤了購買協議。但是消息一傳到美國國內,美國民眾一片反對聲,批評這筆交易無比糟糕,甚至諷刺阿拉斯加為「西沃德的冰箱」,西沃德被罵得在家裡躲了好多天。
事實也證明,西沃德的確是位有遠見的政治家。1897年後,美國在這發現了巨大的金礦,遍地的黃金,一時間吸引了大量淘金者。隨後,美國又在這發現了豐富的石油,雖然開採成本大得驚人,但是絕對是穩賺不賠啊!此外,阿拉斯加還有森林、漁產等資源,早已不是區區720萬美元能衡量的了。為了紀念西沃德的功勞,現在阿拉斯加州的一座城市,就是以西沃德命名的。不知道,俄羅斯有沒有後悔這個決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