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好奇南下深圳,人生開啟新篇章。拿獎拿到手軟,他帶領團隊不斷創新,驚豔世界。
跟隨Y深圳都市頻道的訪談,一起傾聽萬捷董事長的創業成長故事,解讀一個印刷人對藝術堅守、對IT科技的跨界應用,領略一個企業家傳承璀璨中華文明、開拓中華文化新經濟、創新中華藝術全球化的社會擔當!
Y深圳都市頻道正在播出
文字整理
主持人:一進門就聞到了淡淡的油墨香,整個空間都充滿了書香氣息,在這裡,時光仿佛慢了下來。今天我和嘉賓相約在號稱世界上最大的藝術書牆相見,看來今天將會是在書中度過的美好的一天。
主持人:萬總你好!
萬捷:葉竹你好!
主持人:我剛才走進來,我心裡邊兒就兩個字:震撼。收集書籍應該花費了很長時間吧?當初為什麼會想著要把這個書牆做成世界上最大的藝術書牆呢?
萬捷:我們這個書牆有30米高,相當於10層樓,50米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書牆,收集這些書大概花費了我們20多年的時間。我是學印刷的,我一直夢想著能夠做世界上最好的書。同時呢,我心中有兩個偶像,一個是洛杉磯的亨廷頓圖書館,還有就是耶魯大學的版本圖書館,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用我自己的力量,在深圳這樣一個新興的城市,建一個最有特色的藝術圖書館。
主持人:夢想變成現實,把自己的夢想變成自己的終身事業,這是一件特別美好而且偉大的事。
萬捷: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主持人:我來的時候,大家都告訴我說雅昌有一本鎮館之寶,是花了很多的時間,跑了很多地方才把它收藏回來的,說我來到這兒一定要去看一下。
萬捷:它就在你的身後。這本書呢,全世界只有三本,是我的好朋友知道有一個藏家要出讓這本書,就打電話給我,說雅昌要不要收藏這本書,我說當然要收藏。我們找這本書找了十幾年,我說你趕緊給我買下來,他就把它抱回來,從荷蘭一路抱回到北京。
旁白:365年前,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繪製了世界上第一本中國地圖集,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拉丁文版中國地圖集。該圖集均為手工上色的跨頁版本,用黃色勾邊,點綴著灰色的山脈和細黑點的湖泊,歷經數百年卻從未掉色,泛黃的紙張更加凸顯了圖中色彩的飽滿,豔麗,如寶石般綻放著流光溢彩。在萬捷的眼裡,這本地圖集不僅具有歷史價值,更具有印刷美的藝術價值。
主持人:您還記得您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什麼樣的感覺?
萬捷:第一印象就是非常震撼,可以看到當時的印刷技術,都是用來表現這種藝術的。我作為一個印刷人也能夠從中借鑑很多,研究這些書的同時也不斷創造新的書,為世界的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主持人:除了這本將近400年歷史的古書,我聽說咱們雅昌這裡還有一本書,也超級厲害,它獲得了世界最美的書評比的唯一金獎,我今天可以看到嗎?
萬捷:當然,我這就可以帶你去看。
主持人:這個就是全世界最美圖書評比的唯一金獎,哇哦,這本書的色彩好豐富啊,因為本來我們京劇的臉譜,他一個人的臉譜上可能有十幾二十種顏色,那要把這些臉譜的顏色,真實地展現在在書上面應該是很難的吧?
萬捷:對,這本書呢,我們大概研發了半年時間,跟梅蘭芳紀念館一起,通過特殊的材料,比如這個紙張是特殊的紙張,油墨也是採用八色印刷,從圖像的處理到印刷的製作,再到呈現的方式,暴露裝訂的方式,去用現代的技術來表現古代的一種風貌。所以這本書一共得了全世界的四個大獎。
主持人:是不是雅昌在印刷這本書的時候,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因為這本書裡面的所有的臉譜,包括那些精緻的畫冊,是梅蘭芳老先生自己親自收藏的,他又是一個京劇大師,這本書等於說是我們的國粹。
萬捷:這個書呢,從頭到尾都是我來談的,如果沒有我們強力的推動,可能就看不到它了,正因為我們這種執著,最後才呈現出一本獲得全世界認可的藝術書籍。
主持人:如果沒有到達到他們那個標準,可能過了很多年都不會有人站到那個位置,很榮幸的,咱們中國的這本圖書達到了這個高度。
萬捷:我們也覺得,這對我們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
旁白:1993年,萬捷創立了雅昌文化集團,做起了印刷行業,當時深圳印刷界大多為低端包裝印刷業務,且競爭日趨激烈,於是他暗下決心,要做別人做不了的。為了更加真實地還原物品的神韻、質感,27年來,他不計成本地收集世界各地的資料,研究各種藝術品的製作方式,力求能精準地還原藝術品原作的精髓。同時,他不斷融入自己的想法,做出別出心裁的點綴與設計,在他的匠心帶領下,雅昌從低端印刷走向了高端藝術印刷,成為國內藝術印刷領域的首吃螃蟹者,其高超的技術已獲得世界各地的認可。
主持人:哇,這應該是我看到的最多的班尼獎的一個展覽牆了,太震撼了。
萬捷:這就是我們獲得世界大獎的一部分。
主持人:這還只是一部分啊?那有沒有計算過自己獲得過多少班尼獎呢?
萬捷:記不住了,太多,記不住了。
主持人:這就是傳說中的拿獎拿到手軟。我看過一篇報導,是這麼描述,2019年,雅昌獲班尼獎的時候,雅昌送上去59個參評的作品,獲獎率55個,獲獎的基數是93%,這太厲害了。
旁白:誰也沒想到,這麼一個陌生的東方面孔能夠突出重圍,成為世界藝術印刷界的引領者。在萬捷的帶領下,雅昌13次問鼎被譽為全球印刷界奧斯卡的美國印刷大獎,先後斬獲1030餘項國內國外大獎,囊括了世界所有頂級印刷技術,最高獎項。讓東方的雅印之道成就世界之最的印藝之美,為古代印刷術發明國家的中國,重新奪回了歷史性的尊嚴。
主持人:獲得過那麼多班尼金獎,你有沒有一些成功的秘籍告訴大家?
萬捷:我覺得還是一種理想,一種使命感了。因為印刷術是中國人的老祖宗發明的,但到最近的這100年時間,我們是比較落後的。在改革開放的深圳,我們有機會把藝術和科技完美結合,用印刷的技術,把藝術的內容呈現出來。每本也不光是呈現內容,它後邊有很強的科技含量,所以呢,每個班尼獎背後,實際上是我們技術的一個展示。
主持人: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到北宋的時候演變成活字印刷術,然後他們說900年後雅昌又讓中國的印刷術重新獲得世界的矚目。
萬捷:這也是我們深圳值得自豪的一個方面吧。因為印刷術是老祖宗發明的,我們後人在新的時代,怎樣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貢獻,怎樣對世界的文化做出新的貢獻,這裡邊不光有中國文化的產品內容,更多的是世界文化的內容。等一下我們去看看雅昌的複製車間,我想在那裡考驗你的眼力,你看看我們的複製技術怎麼樣去表現藝術品。
萬捷:這裡是我們的複製中心。在這裡呢,我們通過掃描複製,把古代的繪畫或者是現代的繪畫,通過複製技術展現原作的風貌。我們可以看一看這個複製作品,有一件是原作,有一件是咱們的複製作品,你來辨別一下。
主持人:真的是一模一樣啊,你要是讓我猜的話,我只能盲猜,因為這兩個從視覺上看是一模一樣的。你真的考到我了,那我就盲選一個,要不就它吧,你覺得呢?
萬捷:我也要仔細分辨,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原作。油畫還是容易看,如果是國畫,基本是看不出來的,可能連作者本人也看不出來。畢竟油畫用印刷的方式,和用一筆一畫的方式,從肌理上和它表面的質感上看,還是有區別的。現在很多藝術的收藏機構都是用這個複製技術把複製品給掛出來,比如說我們的省委大院,因為天氣的問題很難保存,所以都是用我們的複製作品,既能美化環境,讓大家欣賞藝術,同時也能保護原作。
萬捷:這個是我們的印刷車間。
主持人:跟我平時看到印刷車間不太一樣,我去過一些車間,地面上都有一層很厚很厚的油墨粉。
萬捷:現在印刷工藝已經不用那個噴粉的,對整個環境的保護,對工人的保護都非常好,而且印刷品的藝術呈現也非常好。另外一個呢,就是我們的油墨,可以看到全部是用像自來水一樣的油墨管道,改變了過去用罐裝油墨的方式,使整個的油墨更環保:一個是油墨材料環保,一個是油墨品質更高,還有就是更節約。
主持人:那會對水這一塊兒有要求嗎?以前那種油墨印刷店都會用很多的水去衝洗它,很浪費水。
萬捷:我們現在來說呢,雅昌是世界上第一個無水的車間,可以節約98%的水。它的顏料直接從油墨管道上面直接傳輸到機器,就可以加工了。從材料、環境到用的各種水,整個系統都是環保。
主持人:還發現了一個特點,你看啊,咱們這邊的工服,像這個小哥穿的衣服都是白色的,但是不應該啊,在我的印象當中,印刷廠,大家應該穿深色的衣服,因為耐髒,穿白色一下就髒了。我們問他一下好不好?
主持人:小哥哥你好,您在這工作多久啦?您的工服一直都是白色的嗎?這麼工作一天會不會弄髒?
工作人員:您好,我在這裡工作兩年了,我們的衣服一直都是白色的,因為我們管理制度和標準都是很嚴格的,然後環境、材料都很環保,所以你看我這一天就都很乾淨,工服也一直都是這麼白。
主持人:真厲害,這就真的是做到了極致,從細節上面管理。
旁白:吃水不忘挖井人,萬捷始終秉承著綠色節能、低碳環保的理念,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他在每年的兩會上為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藝術保護建言獻策,他加入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投身於改善和恢復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的生態環境,他將綠色植入到企業的靈魂深處,堅持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主持人:萬總,您是哪裡人啊?
萬捷:我是北京人。
主持人:就是一直生活在北京,大學畢業以後選擇了深圳這個城市是嗎?
萬捷:對,我本身(畢業後)分到了北京,分在科學院啊,但是呢,當時的深圳是所有年輕人都覺得神奇的地方,然後呢,深圳那時候也正好在北京招聘。
主持人:那是几几年時候的事?
萬捷:那是1985年。
主持人:85年的深圳,我看到那些老照片,塵土飛揚的,在那個時候放棄了北京科學院那麼好的工作,選擇這樣的城市會不會太冒險?
萬捷:我覺得我也是這種好奇的心態,反正我的戶口當時在北京,我先來看一看。正好深圳的第一家中日合資的印刷公司在招聘,我也覺得挺新鮮。那個時候深圳就像你說的,本身像一個大工地,所有東西都是新鮮的,每天都發生變化,當時的人又少,空氣又好,我覺得深圳是年輕人會覺得很新鮮的一個城市。
主持人:選擇了印刷這個行業,這跟您自己的原生家庭的一些經歷,還有自己的工作履歷有關係嗎?
萬捷:非常有關係,一個呢,我本身專業就是學印刷的,另外一個,我從小受父親影響,對書就有特殊的感情。幾乎每個星期我父親就帶我去我們住所旁邊的新華書店看書,我家裡到處都放書。還有一個,就是我大學學的專業,我的事業,我創業的內容和我的這種理想夢想,我喜愛的東西都跟這個印刷和書分不開。
主持人:我注意到雅昌這個名字他起得特別有意思,他不是一個常規的單詞,好像是兩個詞,把它拼在一塊兒的?
萬捷:因為我們當時起名字的時候先有英文,就是art加上electron的後綴就是雅昌,所以就是藝術和電子的結合,然後再到廣東話阿昌,這也是一個巧合,也是我們冥冥之中的想法。開始的時候一直說未來的印刷一定是數位化,一定是通過電子的方式能夠再發展再升級,但我覺得更有成就感的,是雅昌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中國藝術品的資料庫——過去我們是做印刷,順便把數據保存起來,現在我們是做數據服務,同時也做印刷,所以數據服務已經變成了服務整個藝術界的一個生態。
旁白:九十年代末,萬捷敏銳地察覺到網際網路的潛力,於2000年創建雅昌藝術網,最後建立起了中國藝術品資料庫,將藝術與電子相結合,收錄了全世界幾十萬藝術家近4000萬件藝術品的信息。他打造出中國藝術品鑑證備案系統,運用現代技術進行作品DNA數據採集,為每一件藝術品建立唯一權威、可追溯可查詢的身份證信息,這些藝術數據成為了人類抵抗遺忘的珍貴資料。
主持人:那您覺得把藝術產業跟數位化相結合,對您當初選擇深圳這個城市有什麼助益嗎?
萬捷:很多人也問過,為什麼過去這樣的公司,不在北京,在上海,在文化資源不豐富的地方發展。我覺得深圳有它的特色,一個是它的這個傳統行業發達,一個是IT行業,另外一個是創新精神。我們就是通過創新精神,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形成了雅昌這種的藝術和科技結合的一種新的方式,這一優勢創新的同時也是一種突破。
主持人:那您可以大膽地預測一下,未來的十年以後,咱們印刷界,包括咱們藝術產業鏈的發展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萬捷:我們的藝術印刷現在是世界最高水平,我覺得未來在數位化時代,文化的全球化還是固態,文化的交流也是必然,對文化的全球化還會推動經濟發展。
主持人:是不是未來的世界數位化會更多的全面的普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作者,我們每一天記錄的影像都可以讓它變成一個藝術品,傳承到家庭當中,傳承給更多的人看呢?
萬捷:每個人每天都產生很多數據,但是真正能感動你的數據有多少?你發微信,發微博,做抖音,可能希望有很多粉絲,但是真的感動自己的有什麼?我覺得這個時代還會要回到感動自己的,雅昌做的,就是如何讓這個圖像真正感動自己,所以我們需要打造這樣的品牌,做這樣的策劃創意的服務,讓你自己的圖像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原標題:《他因好奇南下深圳,誰料竟成文化創意產業翹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