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腎病,不得不提的是它的一大特性「隱匿性」,部分人發生腎病早期往往症狀不是很明顯。
判斷腎病,大多需經過系統的檢查,其中最基礎的是「兩規+一超」,即尿常規、血生化檢查和腎臟B超。基本上可以把腎臟的問題查得透透的。
其中尿常規中反應腎功能典型的指標就是尿蛋白,尿蛋白陽性表明有大分子蛋白漏出,可能腎小球出現問題,要具體確定到底有多少蛋白漏出來,還需要進一步檢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指標。基本上就能把尿蛋白的情況及大致腎小球損傷的嚴重程度摸清。
血生化檢查中血肌酐反應腎功能的指標之一,一般肌酐升高表明腎臟的排毒功能出現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受損情況,則還需要檢查腎小球濾過率、內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標。
尿蛋白、血肌酐這兩項指標是在腎早不同階段較為重要的兩項指標。但要全面了解腎病的發展,掌握腎功能的情況,預防尿毒症的發生,不能只看這倆指標,還有三項指標非常重要:
一、血壓水平高血壓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之一,慢性腎病也會引起血壓的升高,主要是腎臟發揮著調節水鈉的作用,一旦腎小球受損導致體內血液流通失衡,那麼血壓指標就會受到影響,表現為升高。
血壓水平的升高會造成全身血液流通減慢,且持續高壓會造成腎小球動脈的高壓,加速腎臟的纖維化、硬化的進程,增加尿毒症的風險。
不論是判斷腎病,還是腎病發展過程判斷腎功能的好壞,血壓水平都是不可忽視的指標之一。且相比尿蛋白、血肌酐來說,更容易診斷且被發現,更有利於腎病的及時控制及尿毒症的預防。
二、血糖水平糖尿病腎病是典型繼發性腎病,長期血糖高且控制不好會造成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加,損傷腎小球,引起腎小球的高濾過及高灌注的情況。早期會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沒有及時控制會發展為大量蛋白尿,腎功能進展迅速。
因此平時體檢要重視血糖指標水平,越早控制血糖穩定,針對性防治糖尿病,腎衰竭的風險越低。
本身沒有糖尿病的腎病患者如果後期發生血糖升高的情況,要及時服用降糖藥,有助於減輕血糖同時,降低尿蛋白水平,延緩腎功能。
三、血紅蛋白腎病發生後會引起血流的變化,可以通過血壓、血糖及水腫的情況反映出來。除此之外,腎臟受損不僅會影響外在血液環境,造成腎臟缺血缺氧,還會直接影響到造血功能。腎臟會生成一類促紅細胞生成素是形成血紅蛋白的主要來源。但腎臟受損後刺激脊髓造血功能減弱,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 ,繼而誘發貧血。
腎病發生貧血危害大,一方面會加重腎臟缺血缺氧的情況,另一方面會誘發感染、血栓等嚴重併發症。
血紅蛋白是檢測是否貧血的一項重要指標,能反映出腎臟後期的造血功能的情況。因此腎病中後期腎友們不能只看肌酐的高低,血紅蛋白指標更有重視。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