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官是在忠孝立國這個大前提下從事教育事業的,我們的國立大學不是政府辦教育,而是教育為政府這個大家長盡忠盡孝。所以我的結論是: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
這是鄧曉芒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說的一番話,剛一出來就引發了學界的熱烈討論。
他將當代的教育弊端直指忠孝立國的傳統觀念,他說忠孝不過是封建社會皇權制度下的必然產品,這樣培養出來的不過是一群聽話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
聽這話,似乎有點魯迅先生那味道了,魯迅先生文章中痛斥的"中國人的奴性"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魯迅先生如果仍在世,或許會和鄧曉芒教授成為摯友,畢竟,這個社會需要的,就是一群敢說真話的學者。
忠孝道對於中國人精神的壓迫
幾乎所有的中國孩子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你要聽話,要乖,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似乎只有聽話才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是否可以成才的標準。
聽話自然就是中國傳統觀念之中所謂的孝,是一種無法忤逆的權威,中國古代講究忠孝立國,在家要孝,為國要忠,對於人才的標準就是這兩條,其他的,比如才學品行倒在其次。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在中國大行其道,歷經千年而不衰。漢朝的選官制度叫做"察舉制",其實就是所謂的舉孝廉,孝廉的意思其實無需多講,無非就是忠孝,一個人只要忠孝似乎就完美了。
這些忠臣孝子自然是可以成為大官的,進入統治階級的,無論他們是否具有為官做事的魄力,無論他們是否具有明察秋毫的辦案能力,只要忠孝,一切都可以向後推推。
漢朝之後雖然有了科舉制,但是科舉制所考試的內容無非就是儒家以忠孝為主題寫的四書五經而已,不過是選官制度的規範化,內核其實一直是沒有變的。其實這倒是沒有什麼錯,畢竟皇權制度需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對於人性的壓迫忽略不計,因為人性本來就在其次,冰冷的規則之下,人性最沒有用的東西。畢竟社會需要的是這樣的一群人,一群帶有奴性的人,你一旦跳脫了這個圈子,自然就是離經叛道。
再說了,話語權是完全的掌握在家長與統治階級的手裡的,你沒有話語權,你不受關注,你想要反抗,就是以卵擊石而已,由此形成了固若金湯的忠孝立國的統治秩序,普通人被馴化為一種完全沒有自我意識和人格的直立動物。
這樣的忠和孝並不是我們後來所理解的美德,這樣子的忠孝只更多的應該理解為順,理解為一種奴性,一種在絕對權威和規則下的逆來順受,隨遇而安。
而這種精神還在發展,還在荼毒著一代人,"官本位"思想依舊盛行,潛規則依舊在蔓延,所有人似乎都選擇了視而不見,問題越來越嚴重,可是,改變任重道遠。
鄧曉芒直指教育弊端,忠孝立國究竟適不適用?
鄧曉芒教授解釋說:古代所謂的孝,隱藏著國家皇權主義的必然邏輯。這個也是今天社會生活中"官本位"在傳統文化中的根源。在今天,忠孝這一套餘毒仍然在侵蝕著我們。
鄧曉芒是一代哲學大師,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作家胡發雲曾經這樣評價他:"他的學術是很有個性的、很有根基的、也很有勇氣的,儘管他做的學術完全可以避開中國社會上很敏感的一些社會話題。"
作為一個教授,尤其是一個哲學系教授,他完全可以好好教書,著書立傳,外界紛紛擾擾不過百年而已,可是,有些人就是學不會噤聲,心中一腔熱血激蕩著,眼看到太多的社會問題,不吐不快。
這才是一個時代所需要的學者,心中是家國大義,眼見的是這個社會的不公與不平,敢於激烈的指出任何領域的任何弊端,哪怕他會招致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在所不惜。
他的犀利是作為一個學者的執著,他的犀利是作為一個大師的擔當。所有一些東西需要有一些人去指出,這樣才會改變,一成不變,那我們所要堅持的一切到底是什麼。問題的存在,難道就是可以這樣忽略不計?那長此以往整個生活的秩序將會被嚴重打亂。
忠孝不僅僅只是順,在這個思想與人性高度解放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理性的,科學的觀念去看待人性和美德。傳統社會的忠孝與順從只會培養出一種帶有奴性的人,所謂的聽話,培養出了一群只會聽媽媽話的"媽寶男","公主病",脆弱的經不起生活的任何風吹日曬。
忠孝立國或許適用了一個時代,甚至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時間。但是適合不代表沒有任何錯誤,我們一直在批判近現代歷史上那些保守的,腐朽的人們,批判那些"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頑固之派。
可我們當代社會這樣的人不是依舊很多嗎?老祖宗說的就是正確的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改變,傳統典型裡就是這樣寫的,所以我們必須這樣做,這才是真正的弘揚傳統文化。
可是在當代這個社會中,忠孝立國思想已經不能再用了,再用下去只會催生出一種嚴重官本位思想的人,潛規則和裙帶關係將在這個社會肆意橫行。
改變任重道遠,但應具有反叛精神
雖然在森嚴的封建傳統統治之下,統治秩序和忠孝立國的觀念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並且固若金湯的嚴密網絡,但依舊不乏反叛者,總是有人敢於挑戰權威的,總是有人會看清楚統治階級的陰謀,衝破一切的去追尋自由和人格的健全。
李贄就是這樣一個反叛者,他太過離經叛道,中學時期讀到他的故事,有時候還會覺得心驚膽戰,在那樣一個禁錮的時代,他居然可以那樣做,確實讓人佩服,李贄反對只有孔子是聖人這一說法,他說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
但反叛者,具有獨立意識的人是該死的,李贄最後在獄中自殺身亡,他追求的自我意識只能成為史書上的一頁猜測,太過偏激的改變讓他成為那個時代皇權制度之下的犧牲品,忠孝立國的思想觀念成為讓他自殺的武器。
古代社會推崇的孝,其實是一種統治者,推卸責任的做法,統治者將責任推卸給家庭,推卸給作為家長的人,擁有絕對權威的家長,這是一種政治上的強盜理論和無能的表現。
忠孝立國顯然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病根,可是這個病根由來已久,想要徹底拔除實在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可是如果不拔出,那是一件更為麻煩的事情。時代需要的是獨立人格的人,需要的是能夠改變這個社會的人,不需要一群完全順從的人。
人是一個擁有自我的理想的個體,而在當代社會孩子大多數情況下成為了家長實現自我目標的一個依附品,大多數家長會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我沒有完成我的理想,所以你要替我去完成,這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不公平的,但似乎已經被人所忽視了。
改變任重道遠,但我們難道就不改變了嗎?不,絕對不能,個人的精神與人格解放,社會正常健康的發展,國家才能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