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號稱是自古以來人們心中最理想的埋骨之地。
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墳墓?據不完全統計,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餘座, 其餘無名無主的荒墳多達數十萬座。正所謂「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從商周一直到明清,有數不清的古人選擇安息在了北邙山上,使這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亡者之城」。
那麼,北邙山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山?為什麼古代人死後都想埋在這裡呢?
一、北邙山是一座位於天下之中的山
北邙山,位於洛陽以北十多公裡的地方,它的北側是黃河,南側則是洛陽平原。西周初年,周公旦在此興建洛邑,曾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意思是說,洛陽位於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諸侯到達這裡的道路全部都是相等的。
假如我們以洛陽為圓心,在地圖上畫一個圓,可以發現圓的面積恰好覆蓋了古代中國人生存和繁衍的主要地區。而北邙山橫貫於洛陽之北,天然的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一座位於天下之中的山。
孔子在《論語》中曾說:「(天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說:天子就像北極星一樣,要永遠位於北方,而普天下的臣民則像其餘的星辰,環繞拱衛在其四周。
所以,北邙山位於天下之中,又正好居於洛陽北部,正好就像北極星一樣被山川拱衛,因而成為了歷代帝王最佳的王陵選址地點。
俯瞰整座北邙山,一共有24位帝王和7位亡國之君埋葬於此,其中不乏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晉宣帝司馬懿(追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後主劉禪、南唐後主李煜等多位家喻戶曉的著名君王。其數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堪稱天下之最。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一座洛陽城,寫滿了半部古代中國的興廢史,而北邙山上的帝王們則高臥在王陵之中,永遠俯視著腳下洛陽城中的滄桑變遷。
二、北邙山是一座風水極佳的山
古代人選擇墓葬非常看重風水,而北邙山正好充分的滿足了這一點要求。
首先,北邙山位於秦嶺之端。北邙山屬於秦嶺山脈的餘脈,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秦嶺就像一條巨龍般橫臥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恰恰就位於秦嶺的最東部,如同巨龍傲然昂首,龍吟天下。
其次,北邙山位於中國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線上。從地形圖中不難看出,北邙山的西邊是茫茫山脈,東邊則是廣袤平原,中國的地形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落差,就像一個整齊排列的臺階一般,而北邙山正好位於這個臺階的分割線位置。
第三,北邙山被三水環繞。它的北側是黃河,南邊是洛河,西邊則是澗河。這三條河流就像一個環形的護城河,把北邙山緊緊的包裹在其中。
最後,北邙山周圍還有六座高山圍繞。從地圖上看,北邙山的四周分別有太行、王屋、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中嶽嵩山,總共是六座高山,恰如六根參天巨柱支撐起了一座大廈,將整個洛陽盆地和北邙山脈都籠罩在其中。
由以上可見,北邙山北枕黃河,南臨洛陽,西靠山川,東望平原,六山環繞,三水縱橫,仿佛佔盡了所有的地理優勢。難怪有人會說他是「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風水學中講究「背山靠水,坐北朝南」,而這兩個條件北邙山都完美的符合,說此處是天下風水最佳的墓葬之地,絲毫也不誇張。
三、北邙山是一座並不太高的山
關於北邙山,很多人還存在一個印象上的誤區。一提到山,大家都會覺得應當是高聳入雲,陡峭險峻。但實際上,北邙山其實並不高,它的平均海拔僅僅有200多米,最高的首陽山也只有300多米,和它旁邊的中嶽嵩山相比起來,實在是渺小至極,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所以,與其說北邙山是一座山,倒不如說它是一個連綿平緩的山原。然而,對於墓葬的選址來說,北邙山的這一特徵恰恰成了它的優勢。
首先,它的地勢相對洛陽和黃河水道較高,因此不易滲水和積水,有利於墓穴的長期保存;但與此同時,它的山勢卻並不高聳和陡峭,反而起伏平緩,高敞而空曠,因此非常利於墓葬的修建和後人的祭掃。在這一高一矮的矛盾點上,北邙山恰恰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正因如此,北邙山不僅被帝王將相們鍾愛,而且還受到了平民百姓趨之若鶩般的追捧。「芒芒北邙山,高墳盡無主」,在北邙山上星羅棋布著幾十萬座無名荒冢,以至於行走其中甚至都找不到合適的落腳之地。
四、北邙山還是一座充滿人文氣質的山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北邙山之所以會成為古人心中最憧憬的埋骨之地,還和它內在的人文氣質有關。
早在西周初年,就曾有兩位鼎鼎大名的歷史人物來到了北邙山上,並最終埋葬在了這裡,他們就是伯夷和叔齊。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伐紂,身為商朝屬國王子的伯夷和叔齊攔住了周武王的車駕,試圖勸阻他這種以臣子討伐君王的錯誤行為。後來,商朝滅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齊心念舊國,義不食周粟,攜手來到了北邙山脈中的首陽山上,從此採集野菜度日,最終雙雙餓死在了這裡。
正是由於伯夷叔齊的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義舉,所以受到後代文人的倍加推崇,成為了忠義兩全的精神楷模。而他們「採薇而食」的北邙山也因此被賦予了一種崇高的道德價值。
於是,蘇秦、張儀、呂不韋、賈誼、班超、杜甫、王之渙,顏真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追隨著前人的腳步來到這裡,他們雖然生不同時,卻希望死後聚首,都將北邙山作為了最終的精神歸宿。這種群聚效應一代代的積蓄,使北邙山真正成為了一座具備崇高人文價值的山。
結束語:
不得不說,北邙山的確是中國古人最為鍾愛的埋葬之地。其墓葬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全都堪稱中國之最,而這些都和北邙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崇高的人文價值有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一座滄桑而又古老的北邙山,歷經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半部中國的興廢歷史。以至於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希望埋身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