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是一座什麼樣的山,為什麼古代人死後都想埋葬在這裡?

2020-12-18 大宋蘇老泉

,號稱是自古以來人們心中最理想的埋骨之地。

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墳墓?據不完全統計,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餘座, 其餘無名無主的荒墳多達數十萬座。正所謂「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從商周一直到明清,有數不清的古人選擇安息在了北邙山上,使這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亡者之城」。

那麼,北邙山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山?為什麼古代人死後都想埋在這裡呢?

一、北邙山是一座位於天下之中的山

北邙山,位於洛陽以北十多公裡的地方,它的北側是黃河,南側則是洛陽平原。西周初年,周公旦在此興建洛邑,曾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意思是說,洛陽位於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諸侯到達這裡的道路全部都是相等的。

假如我們以洛陽為圓心,在地圖上畫一個圓,可以發現圓的面積恰好覆蓋了古代中國人生存和繁衍的主要地區。而北邙山橫貫於洛陽之北,天然的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一座位於天下之中的山。

孔子在《論語》中曾說:「(天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說:天子就像北極星一樣,要永遠位於北方,而普天下的臣民則像其餘的星辰,環繞拱衛在其四周。

所以,北邙山位於天下之中,又正好居於洛陽北部,正好就像北極星一樣被山川拱衛,因而成為了歷代帝王最佳的王陵選址地點。

俯瞰整座北邙山,一共有24位帝王和7位亡國之君埋葬於此,其中不乏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晉宣帝司馬懿(追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後主劉禪、南唐後主李煜等多位家喻戶曉的著名君王。其數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堪稱天下之最。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一座洛陽城,寫滿了半部古代中國的興廢史,而北邙山上的帝王們則高臥在王陵之中,永遠俯視著腳下洛陽城中的滄桑變遷。

二、北邙山是一座風水極佳的山

古代人選擇墓葬非常看重風水,而北邙山正好充分的滿足了這一點要求。

首先,北邙山位於秦嶺之端。北邙山屬於秦嶺山脈的餘脈,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秦嶺就像一條巨龍般橫臥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恰恰就位於秦嶺的最東部,如同巨龍傲然昂首,龍吟天下。

其次,北邙山位於中國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線上。從地形圖中不難看出,北邙山的西邊是茫茫山脈,東邊則是廣袤平原,中國的地形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落差,就像一個整齊排列的臺階一般,而北邙山正好位於這個臺階的分割線位置。

第三,北邙山被三水環繞。它的北側是黃河,南邊是洛河,西邊則是澗河。這三條河流就像一個環形的護城河,把北邙山緊緊的包裹在其中。

最後,北邙山周圍還有六座高山圍繞。從地圖上看,北邙山的四周分別有太行、王屋、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中嶽嵩山,總共是六座高山,恰如六根參天巨柱支撐起了一座大廈,將整個洛陽盆地和北邙山脈都籠罩在其中。

由以上可見,北邙山北枕黃河,南臨洛陽,西靠山川,東望平原,六山環繞,三水縱橫,仿佛佔盡了所有的地理優勢。難怪有人會說他是「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風水學中講究「背山靠水,坐北朝南」,而這兩個條件北邙山都完美的符合,說此處是天下風水最佳的墓葬之地,絲毫也不誇張。

三、北邙山是一座並不太高的山

關於北邙山,很多人還存在一個印象上的誤區。一提到山,大家都會覺得應當是高聳入雲,陡峭險峻。但實際上,北邙山其實並不高,它的平均海拔僅僅有200多米,最高的首陽山也只有300多米,和它旁邊的中嶽嵩山相比起來,實在是渺小至極,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所以,與其說北邙山是一座山,倒不如說它是一個連綿平緩的山原。然而,對於墓葬的選址來說,北邙山的這一特徵恰恰成了它的優勢。

首先,它的地勢相對洛陽和黃河水道較高,因此不易滲水和積水,有利於墓穴的長期保存;但與此同時,它的山勢卻並不高聳和陡峭,反而起伏平緩,高敞而空曠,因此非常利於墓葬的修建和後人的祭掃。在這一高一矮的矛盾點上,北邙山恰恰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正因如此,北邙山不僅被帝王將相們鍾愛,而且還受到了平民百姓趨之若鶩般的追捧。「芒芒北邙山,高墳盡無主」,在北邙山上星羅棋布著幾十萬座無名荒冢,以至於行走其中甚至都找不到合適的落腳之地。

四、北邙山還是一座充滿人文氣質的山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北邙山之所以會成為古人心中最憧憬的埋骨之地,還和它內在的人文氣質有關。

早在西周初年,就曾有兩位鼎鼎大名的歷史人物來到了北邙山上,並最終埋葬在了這裡,他們就是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伐紂,身為商朝屬國王子的伯夷和叔齊攔住了周武王的車駕,試圖勸阻他這種以臣子討伐君王的錯誤行為。後來,商朝滅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齊心念舊國,義不食周粟,攜手來到了北邙山脈中的首陽山上,從此採集野菜度日,最終雙雙餓死在了這裡。

正是由於伯夷叔齊的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義舉,所以受到後代文人的倍加推崇,成為了忠義兩全的精神楷模。而他們「採薇而食」的北邙山也因此被賦予了一種崇高的道德價值。

於是,蘇秦、張儀、呂不韋、賈誼、班超、杜甫、王之渙,顏真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追隨著前人的腳步來到這裡,他們雖然生不同時,卻希望死後聚首,都將北邙山作為了最終的精神歸宿。這種群聚效應一代代的積蓄,使北邙山真正成為了一座具備崇高人文價值的山。

結束語:

不得不說,北邙山的確是中國古人最為鍾愛的埋葬之地。其墓葬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全都堪稱中國之最,而這些都和北邙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崇高的人文價值有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一座滄桑而又古老的北邙山,歷經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半部中國的興廢歷史。以至於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希望埋身在這裡

相關焦點

  • 河南有一座山,先後有24位帝王埋葬於此,你知道是哪座山嗎?
    說到山,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我國的五嶽,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五座名山,很少會有人知道在河南省洛陽市北邊的邙山,那個有24位帝王先後埋葬於此的邙山。邙山海拔在300米左右,長度達100多公裡長,市洛陽市北面的黃河和它其他支流的分水嶺。且邙山為黃土丘陵地,是歷史中軍事上的戰略要地,也是洛陽市北邊的一道天然的屏障,為洛陽添加了一道天然的保護層。邙山的最高峰是現在位於洛陽市區正北的翠雲峰,上面修建了道教著名的道觀上清宮,也有唐玄元皇帝廟。
  • 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為什麼邙山成為了「亡人之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中國人的人生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將生命的終點留在洛陽城北的邙山上。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而白居易則留下了「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 那麼,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呢? 在中國歷史上,有二十四位帝王先後埋葬在了邙山之上。
  • 【文化洛陽】洛陽北邙山究竟奇在哪兒?
    於是,老子用仙丹點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遠出函谷關「西遊天竺教化胡人」去了。《全唐詩》中,關於北邙的詩詞比比皆是,詩人王建《北邙行》中寫道:「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 現實中的北邙山,中國龍脈!
    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百裡,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白居易則留下了「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
  • 邙山夜話
    這2°溫差使來到孟津的洛陽人立即感到「山上與山下」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洛陽人說:「城裡空氣不好,有一股汽油味兒。夏天悶熱,總覺得身上粘乎乎的!」其實洛陽城到孟津縣城只有17千米,坐車十幾分鐘就到了。晴天裡站在孟津邙山上看洛陽城,不遠處洛陽城中的高樓綠樹象是海市蜃樓,陰雨天洛陽城煙雨霧鎖,站在孟津邙山上眼空無物不知洛陽之所在。
  • 中國風水最好的山:葬著24位皇帝,數萬貴族,專家:一挖就是文物
    此山名叫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乃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的支脈。邙山雖不是一座巍峨高大的山,卻完美符合了我國傳統的風水學,是當之無愧的「風水寶地」,道教更是稱其為「七十二福地之一」。
  • 邙山盡處河洛匯 (逯玉克)
    一座山,發源在秦嶺,巍峨在洛陽,雄渾在偃師,消盡在鞏義。從洛陽到鞏義這段便是邙山。一條河,在秦嶺的險灘峽谷中九曲迴腸,流向洛陽盆地後依著山勢東向而去,這便是洛水。邙山居中,洛水在其陽,黃河在其陰,整個洛陽盆地,它們都不離不棄,仿佛在趕赴一場地老天荒的千古約會。邙山在這裡巍峨著綿延著,洛水如洛神的衣袂在飄逸著,飄出水草豐美的伊洛川,桀驁不馴的黃河在廣袤大地上浩蕩奔流著,蕩出無際的平原。就這樣,在中原這塊古老廣袤的大地上,一座山,兩條河,成為華夏文明發祥的聖地。
  • 中國第一風水寶地,被譽為帝王谷,一座山數十座帝王陵
    地球的另一端,一座座巍峨高大的帝王寢陵也在古代中國一個神秘的地方拔地而起,這就是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邙山陵墓群。雖然她從未有過埃及金字塔那樣享譽世界的美譽,但無情的歲月依舊難以遮蔽她高貴的面容。邙山又名北邙,是崤山向東延伸的餘脈。廣義的邙山西起三門峽,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度200多公裡;狹義的邙山,是指洛陽市以北,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
  •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多少荒丘:帝王將相為什麼扎堆葬在北邙?
    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廣義的邙山起自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西的鞏縣(現鞏義市)神堤(地名),邙山頭就在黃河南岸與洛河的交匯處西南側,長度100多公裡。狹義的邙山僅指洛陽市以北的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
  • 成吉思汗埋葬何處?專家發現一座人工改造大山,疑是成吉思汗陵墓
    要知道,中原的皇帝在死後都會埋入提前建好的陵寢當中,但是蒙古人卻不同,他們的喪葬風俗非常的奇特,不會記錄皇帝的埋葬之處,也不會設立任何的標記。 然而值得考慮的一個問題是,成吉思汗徵討西夏正處於炎熱的夏季,在當時防腐技術差,也沒有冷凍設備,成吉思汗的屍體是不會進行長途運送,所以應該在沿途的某一處埋葬更為合適,這也讓成吉思汗的埋葬地更加撲朔迷離。
  • 中國這座一馬平川的城市,周圍沒有一座山,想看見一座山都很難
    我國領土面積相當大,96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疆域是我國在世界上成為一兩個大國的同時,我國地形多種多樣,海納百川,地為萬態,我國有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不數其數的山和 很多時候,這些地形還交錯出現,所以我國的景色一點也不單調, 但是,不巧有件奇怪的事, 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周口市是例外, 這是廣闊的華中平原中心地帶
  • 洛陽邙山小村驚現北魏蓮花盤,揭開一代梟雄爾朱榮的下落之謎
    洛陽城北二十裡的邙山腹地有一個名叫張家凹的小村子,這是一個普通的北方村莊,從外表看不出任何特別之處,然而你不要忘了這裡可是邙山,不要小瞧任何一個邙山上的村子,比如這個小小的張家凹。01驚現蓮花盤2018年3月的一條新聞使這個小村子一夜間出名了,具體情況是村民們集資修築村道,在通往村辦鍛造廠的路上從地基下面挖到了一尊石刻蓮花盤,邙山上的老百姓對這些東西都不陌生
  • 河南新鄉有一座陵墓,裡面埋葬的不僅是藩王,更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河南新鄉有這樣一座陵墓,裡面埋葬的不僅有藩王,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引言河南省現在作為中原糧倉,儲存著中國的糧食,讓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至於餓肚子。在古代的時候,河南是兵家必爭之地,河南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在明朝時期,河南就有八位藩王的封地在這裡。今天小編講的這個陵墓就是明穆宗的兒子朱翊鏐的。地理位置潞王朱翊鏐,明穆宗的第四個兒子,也是第一代的潞王。潞王陵位於今天河南省新鄉市鳳凰山的腳下。
  • 為什麼諸葛亮要求死後葬在定軍山?而不是成都呢?
    原標題:為什麼諸葛亮要求死後葬在定軍山?而不是成都呢?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一統天下,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不過,對於諸葛亮北伐來說,多以糧盡無功。
  • 《西遊記》中的火焰山在新疆,傳說是龍死後變成的一座紅山?
    傳說是龍死後變成的一座紅山鞏乃斯草原是新疆著名的草原之一,在新源縣境內的鞏乃斯河河谷山地,面積達1100萬畝,其中天然草原80多萬畝。由於地貌多樣,降水量的不均,鞏乃斯草原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珍寶。城區遼闊,北靠克幹山南麓,南達克於色伊河,東起吐呼魯克·帖木爾汗墓,西至卡納鹹古城為元代遺蹟,元世祖曾在此建行省。果子溝在新疆西北部的山叢中,是一條長達28公裡,風景優美,被譽為仙境的峽谷,叫果子溝,亦稱塔勒奇溝。果子溝夾岸山峰對峙,怪石林立,果樹雜生,泉水清涼。每到夏秋季節,松濤起伏,花果飄香,一片翠綠。
  • 我國有一座「獨特」的山,險如華山,山頂之上矗立一座百年鐵廟!
    在業餘時間,人們可以環遊世界,看看不同的人文景觀,除了數不勝數的自然風光,還有中國古代人留下的古遺蹟。說到寺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寺廟已經成為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人們可以在這裡燒香拜佛,有些寺廟建在深山老林中。在中國,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寺廟,這座寺廟坐落在海拔2340米以上的山峰上,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們也很害怕。
  • 白雲山究竟是一座什麼山?
    白雲山究竟是一座什麼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山?這是一座多情的山每一座山、每一面湖、每一條路都有著不一樣的人文故事走過留候祠你會憶起張良隱居的故事走過北歐風情街不同於古風的建築風情就在眼前
  • 駱駝峰是一座什麼樣的山峰
    2013年自由之巔開闢的路線,原文刊於8264.com2014年,曾山(John Otto),馬卡思(Marcos),黃思源在駱駝峰北壁開闢了新的路線,命名為「正在想」。通往頂峰的必經之路,長約200米的大雪簷,雪簷一面是峭壁,另外一面是陡坡,對登山者是一個小小的考驗,圖片來自蜀山探險攀登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