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的平均海拔比洛陽城高出150米上下,常年氣溫就比洛陽城低了1°到2°。這2°溫差使來到孟津的洛陽人立即感到「山上與山下」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洛陽人說:「城裡空氣不好,有一股汽油味兒。夏天悶熱,總覺得身上粘乎乎的!」
其實洛陽城到孟津縣城只有17千米,坐車十幾分鐘就到了。晴天裡站在孟津邙山上看洛陽城,不遠處洛陽城中的高樓綠樹象是海市蜃樓,陰雨天洛陽城煙雨霧鎖,站在孟津邙山上眼空無物不知洛陽之所在。
東漢有一個名叫梁鴻的讀書人,因為和妻子孟光相敬相愛舉案齊眉而名揚中國,梁鴻這小子長得帥氣卻出生在陝西鄉下,來孟津這一天剛好是晴天,帝京洛陽城猛然從萬道金光中躍入梁鴻眼帘,梁鴻驚得倒抽了幾口冷氣,接連長嘆:哎喲喲!我終於來到了邙山……哎喲喲!這就是京城洛陽嗎……哎喲喲!到處是連雲的宮殿啊……哎喲喲!這是百姓們的血汗換來的啊……哎喲喲!這種盲目擴建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
梁鴻這一番發自心中的感慨就是後來載入中國文學史中的《五噫歌》,梁鴻這小子平時在鄉下口無遮攔,來到邙山上的這幾句話立刻被人舉報到朝廷,《五噫歌》被多媒體再次炒得紅遍了全國
皇帝仔細揣摩《五噫歌》,覺得這首歌滿身是刺,毒汁四濺。龍顏大怒,馬上下令通緝,朝廷派人捉拿梁鴻。梁鴻聞聲,象兎子一樣逃得無影無蹤。據說梁鴻和妻子先逃到山東,後來又逃到江浙一帶,直到老死沒敢再到洛陽露頭,也沒有人聽到他再敢嘰嚶一聲。
到了唐代,北邙山上已經是墓冢累累松楸嗚咽,幾乎沒有臥牛之地了。老百姓在帝王陵和王候將軍墓之間鞭牛犁耕,春種秋收,與死去千百年的王侯將相們爭奪地界。
朝廷不斷發布禁令,不許損壞古墓的地表祭堂、不許砍伐陵地的樹木、不許到陵墓上刨土墊牛圈……不許……
老百姓見到布告禁令,私下裡議論說:我們倒好說!皇帝老倌先管好你身邊的人。再說,墓中的寶貝都讓你們自己的人挖光了,只剩下了一堆堆荒丘老土又有什麼用?
皇帝風聞老百姓的議論,仔細想過後也覺得不能埋怨百姓。皇帝暗想:媽的!漢墓董卓盜過、曹操盜過、大將軍粱冀盜過;魏墓石虎盜過,隋將麻叔謀……那個墓沒有被盜墓賊盜過?明目張胆盜這些墓,平民百姓沒人敢幹。
後來,皇城街巷中風傳:盜他們的墓!活該。生前有用不完的珍寶,死後又帶到土中,還不如弄出來扶貧救活一些窮人!皇帝聽到百姓的議論,一連幾個月睡不穩覺,思前想後,又下了幾條禁令。禁令的大意是:媽的,老子這回要玩真的了!別的墓先放下不管,誰敢盜我爺爺、我爸爸的墓,老子準讓他腦袋搬家!
皇帝的命令一下,盜墓的老百姓連忙把洛陽鏟、墓中挖出的古董、青石墓誌等挖了個坑埋了起來。皇帝又派特務四出打探,邙山上究竟還有沒有不要命的?百姓們象秋後的螞蚱藏在草棵裡,嚇得渾身顫抖,大氣兒也不敢出。
不久之後,皇帝死了。一個新的王朝橫空出世,製造洛陽鏟的鐵匠爐火光沖天,日夜叮叮鐺鐺又開始敲打。這時候,秦王李世民俘虜了鄭王王世充,已經收復了東都洛陽。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皇后離開西安移住洛陽,對邙山接連發生的盜墓案件非常重視,再次派特務到邙山上打探消息。
特務們在邙山上遇到了一個四處轉悠的和尚,行跡十分可疑,特務們就湊上去盤問:大和尚不呆在寺院裡念經,來這荒郊野外亂墳堆邊轉悠什麼?和尚答:沒事瞎轉轉!念幾句經文!
念的什麼經啊?和尚答: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事後,特務們經過跟蹤調查,得知這個和尚俗名王梵志,原籍河南濬縣,平時愛編個順口溜。特務們把和尚念的經文匯報給武則天,武則天仔細琢磨,認為和尚念的經文有道理。人真的就象包子裡包的肉餡,死後都被一堌堆一堌堆黃土掩埋成了肉包。
武則天從此信了佛,還準備拿出自己的脂粉錢,在邙山白司馬坂這個地方建一尊百丈高的大佛。宰相狄仁傑建議說:前方正在和高句麗打仗,百姓們出錢出糧出丁,您出錢建佛,百官就會趁機亂攤派壓榨百姓,佛也不會高興!武則天只好作罷。
又是近百年過去了,有一名詩人名叫孟郊來到洛陽。孟郊和小他十多歲的賈島是好朋友。什麼好朋友?臭味相投而已。
當時,有個名叫晉公度的官員,退休後在洛陽街西興化裡興建私家花園,花園裡鑿池種竹,樓臺水榭,碧瓦連雲。孟郊作詩諷刺說:把上千家百姓弄得無家可歸,不栽能結果實的桃樹李樹,卻栽了滿園刺玫薔薇,等到秋天花落葉敗,難道是為了欣賞滿地的荊棘鬼圪針嗎?
孟郊這首詩,讓正在洛陽城中大興土木建造私家花園的官僚們恨得咬牙切齒,官僚們向朝廷匯報說:象孟郊、賈島這樣的文痞,一定不能讓他們進入官場,他們把百姓的怨恨帶進朝廷官員隊伍,必將影響皇上的英明決策。
這時,一生窮困潦倒的詩人賈島已經剃光了頭出家為僧,洛陽縣令貼出布告宣布禁令說:不許僧人晌午以後出寺院到處閒逛。賈島早就想到孟津邙山遊玩,這條禁令一出,邙山可望而不可即,賈島可憐的願望象肥皂泡一樣破滅了。
賈島作詩說:我連牛羊都不如,牛羊上山吃飽青草,太陽落山後還能住在邙上。朝廷風聞賈島的詩,就給考試院下了一道命令,那個名叫賈島的酸臭文人,以後參加任何考試,分數再高,也永遠不許錄取。
文學家韓愈聽說了孟郊、賈島的遭遇,非常憐惜這兩個人的才華,想替他們鳴不平。孟郊沒等到平反出頭這一天,卻突然病死,妻子窮得連埋葬孟郊的費用都湊不出。
韓愈和朋友們湊錢,在今孟津縣送莊鎮邙山上的鳳臺村南坡替孟郊買了一塊墓地,韓愈親筆給孟郊寫了墓誌志文。韓愈又作了一首詩: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頓覺閒。天恐文章中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這首詩背後的話是:文章注重的是真話,寫出的文章空話連篇,要這樣的狗屁文人有什麼用!這也是老天讓孟郊和賈島這樣的才子代代誕生於世的理由。
韓愈不得志的時候,常常到邙山今送莊鎮慧林寺郊遊散心,夜裡住在慧林寺中作過詩,還到慧林寺旁邊的圖河中釣過魚。
韓愈認為,邙山是背叛紅塵隱居者的最好去處。歷史的發展果真如此,唐代以後,邙山上溝溝壑壑中建的寺廟多達一千多所。上自伏羲女媧,下到老子、河上公,再到後來的張儀、賈誼、班超、劉秀、嚴子陵、曹休、佛圖澄、元宏、李煜、王鐸……他們都在邙山上或有廟、或有祠、或有宮、或有觀、或有墓、或有冢。總而言之,邙山上的溝溝壑壑全被死人和他們的魂靈充塞了。
外地不斷有人來到邙山尋找憑弔,尋找死魂靈們生前和死後的故事。來到邙山的人,不在叢冢間住幾個晚上,就永遠不能和死魂靈們對話,也不能通過時光隧道和死魂靈們溝通。
如今,出土於邙山的歷代墓誌碑碣何止十萬方、數十萬方,這些冰冷的青石連同石刻的文字流入世界各地,不斷地和他們的擁有者日夜對話,講述著各自不平凡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