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洛陽邙山上就遍布野生牡丹,孟津瀍陽一帶就是野生牡丹的著名產地。野生牡丹又稱藥用牡丹、油用牡丹,其花多為白色,象徵愛情,蘊含高潔、圓滿、濃情、華貴之意。
野牡丹屬於芍藥科,芍藥屬牡丹組,是結實能力強、能夠用來生產種籽、加工食用牡丹籽油的牡丹類型,其最要的特點就是每朵花由單瓣五片花組成。
李時珍說,牡丹乃天地之精,「惟取紅白單瓣者入藥。其千葉異品,皆人巧所致,氣味不純,不可用。」 「後人乃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勝也。此乃千載秘奧,人所不知。」邙山野牡丹的葉子也能治病,有一種病俗名蛇纏腰,患者沿胯上腰部結繩狀出滿皰疹,皮膚潰爛,疼痛難忍。民間傳說,只要「蛇」的頭尾相交,就會轉為重症而不治。取野牡丹葉子洗淨涼幹水分,搗爛敷患處,用紗布束腰間,三兩日即可痊癒。空山落葉多次到邙山上尋找,杳無蹤影。不久前友人告知,在孟津瀍陽村一家廢棄的土窯頂上發現有數叢野牡丹,友人視為珍寶,已移栽成活有數十株。今孟津橫水炎帝廟前、小浪底寺院坡村、寺後村等地,均有連片種植的藥用白牡丹,據稱今孟津全縣種植面積約有兩萬餘畝。孟津籍全國著名作家焦景周先生感慨家鄉的巨大變化和進步,用小說筆法創作出版了《野牡丹》一書。唐人著作《海山記》中說:「隋帝闢地二百裡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北宋時洛陽人善於培育牡丹新品種,園藝師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培育優良品種,對培育牡丹新品種做出了突出貢獻。牡丹花王姚黃出孟津白司馬坂下,即今白鶴鎮範村坡下(酒寺水北);早於姚黃的名貴品種牛黃,出孟津白鶴牛莊村;牡丹花後魏紫,出孟津朝陽鎮魏孝文帝陵附近魏家坡村。崔月奇是孟津縣朝陽鎮崔溝村人,56年前崔月奇從白雲山黑龍潭挖回一棵牡丹。如今,這棵牡丹樹高1.7米,樹冠直徑超過兩米,開花數量多達數百朵,花色白中泛紫,人稱這棵牡丹為「牡丹之王」。專家推算,這株牡丹約有兩百歲樹齡。清乾隆《洛陽縣誌》載,宋宣和中,洛陽花工以藥壅培白牡丹根,次年蘊含開作淺碧色……府價在姚黃上,《墨莊漫錄》云:「碧花止一品開,最晚獨出歐氏,故以姓著」。太極紅一花二色,紅白各半;嬌容三變,初開紫花,漸變梅紅,白屋出公卿,綠胎白花舞。」唐人裴士淹詠《白牡丹》:「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白居易詠《白牡丹》:「白花冷澹無人愛,亦佔芳名道牡丹。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宋代詩人葉茵詠《白牡丹》:「洛陽分種入侯家,魏紫姚黃謾自誇。素質不為顏色汙,看來清得似梅花。」最晚在元代,中國就有用牡丹油療疾病的記載。元代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治人身燒傷不收口膏藥,「用黃連、甘草節、白芷 (牡)丹油。上為細末,香油調敷,忌見燈火,大效。」公元1231年,蒙古國窩闊臺率軍進攻金國首都開封城,先頭部隊由窩闊臺率領自孟津硤石津渡過黃河,後續部隊由拖雷率領,全軍渡河後分兵兩路自洛陽、登封疾進,夾擊鄭州,不久後金國滅亡。窩闊臺的部隊到達今孟津白鶴鎮油坊街村,只見該村沿街都是搾油作坊和專業售油店,油坊街整條街油香四溢,奇香無比。窩闊臺大喜,命令部隊就地宿營,準備購油以充軍需。窩闊臺循香尋找,找到一家專營牡丹籽油的商店,店家用牡丹籽油拌涼菜招得窩闊臺,窩闊臺一邊品嘗一邊讚不絕口,用蒙文在油簍上寫了「天下奇香」四個大字,把油簍贈與店家,孟津白鶴鎮油坊街因此大名遠揚。牡丹籽油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癌、減肥等神奇功效。還能預防腦中風、心肌梗塞、提神健腦,治療類鳳溼關節炎等。河南著名民歌《編花籃》由鍾庭潤作詞,孟津籍(平樂村人)作曲家郭復善譜曲。原《編花籃》歌詞把豐產的棉花比喻為牡丹,歌曲語言樸實,曲調節奏明快。《編花籃》全詞如下:「編,編,編花籃,編個花籃上南山。南山有塊棉花田,朵朵開得像牡丹。金牡丹來銀牡丹,銀牡丹呀哪嗬咿呀嗨。 採,採,採新棉,三朵兩朵採一籃, 俺把那籃兒送北京, 毛主席見了誇獎俺。誇俺的籃兒編得巧, 誇俺的棉花開得豔。誰見了誰喜歡呀啊。」這就是孟津人,無論離開家鄉再久再遠,時刻銘記著家鄉北邙山上的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