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野牡丹

2021-03-02 空山落葉
牡丹的名字進入詩歌距今約3000年歷史,大規模人工繁殖栽培牡丹始於1500年前。最早的牡丹都是野生,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山間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從而牡丹由變野生為家養。秦漢時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從此進入藥物學。宋代時,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遍訪民間,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洛陽牡丹花色豔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清代末年,牡丹就被當作中國的國花。清人徐葆《中山傳信錄卷第六》:「野牡丹,種出南海太平山(在琉球),土名什花,葉如牡丹無異,二三月花開作叢,累累如鈐鐸,素瓣紫暈檀心如碗大,極芳烈。」

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洛陽邙山上就遍布野生牡丹,孟津瀍陽一帶就是野生牡丹的著名產地。野生牡丹又稱藥用牡丹、油用牡丹,其花多為白色,象徵愛情,蘊含高潔、圓滿、濃情、華貴之意。

野牡丹屬於芍藥科,芍藥屬牡丹組,是結實能力強、能夠用來生產種籽、加工食用牡丹籽油的牡丹類型,其最要的特點就是每朵花由單瓣五片花組成。

李時珍說,牡丹乃天地之精,「惟取紅白單瓣者入藥。其千葉異品,皆人巧所致,氣味不純,不可用。」 「後人乃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勝也。此乃千載秘奧,人所不知。」邙山野牡丹的葉子也能治病,有一種病俗名蛇纏腰,患者沿胯上腰部結繩狀出滿皰疹,皮膚潰爛,疼痛難忍。民間傳說,只要「蛇」的頭尾相交,就會轉為重症而不治。取野牡丹葉子洗淨涼幹水分,搗爛敷患處,用紗布束腰間,三兩日即可痊癒。空山落葉多次到邙山上尋找,杳無蹤影。不久前友人告知,在孟津瀍陽村一家廢棄的土窯頂上發現有數叢野牡丹,友人視為珍寶,已移栽成活有數十株。今孟津橫水炎帝廟前、小浪底寺院坡村、寺後村等地,均有連片種植的藥用白牡丹,據稱今孟津全縣種植面積約有兩萬餘畝。孟津籍全國著名作家焦景周先生感慨家鄉的巨大變化和進步,用小說筆法創作出版了《野牡丹》一書。唐人著作《海山記》中說:「隋帝闢地二百裡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北宋時洛陽人善於培育牡丹新品種,園藝師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培育優良品種,對培育牡丹新品種做出了突出貢獻。牡丹花王姚黃出孟津白司馬坂下,即今白鶴鎮範村坡下(酒寺水北);早於姚黃的名貴品種牛黃,出孟津白鶴牛莊村;牡丹花後魏紫,出孟津朝陽鎮魏孝文帝陵附近魏家坡村。崔月奇是孟津縣朝陽鎮崔溝村人,56年前崔月奇從白雲山黑龍潭挖回一棵牡丹。如今,這棵牡丹樹高1.7米,樹冠直徑超過兩米,開花數量多達數百朵,花色白中泛紫,人稱這棵牡丹為「牡丹之王」。專家推算,這株牡丹約有兩百歲樹齡。清乾隆《洛陽縣誌》載,宋宣和中,洛陽花工以藥壅培白牡丹根,次年蘊含開作淺碧色……府價在姚黃上,《墨莊漫錄》云:「碧花止一品開,最晚獨出歐氏,故以姓著」。太極紅一花二色,紅白各半;嬌容三變,初開紫花,漸變梅紅,白屋出公卿,綠胎白花舞。」唐人裴士淹詠《白牡丹》:「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白居易詠《白牡丹》:「白花冷澹無人愛,亦佔芳名道牡丹。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宋代詩人葉茵詠《白牡丹》:「洛陽分種入侯家,魏紫姚黃謾自誇。素質不為顏色汙,看來清得似梅花。」最晚在元代,中國就有用牡丹油療疾病的記載。元代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治人身燒傷不收口膏藥,「用黃連、甘草節、白芷 (牡)丹油。上為細末,香油調敷,忌見燈火,大效。」公元1231年,蒙古國窩闊臺率軍進攻金國首都開封城,先頭部隊由窩闊臺率領自孟津硤石津渡過黃河,後續部隊由拖雷率領,全軍渡河後分兵兩路自洛陽、登封疾進,夾擊鄭州,不久後金國滅亡。窩闊臺的部隊到達今孟津白鶴鎮油坊街村,只見該村沿街都是搾油作坊和專業售油店,油坊街整條街油香四溢,奇香無比。窩闊臺大喜,命令部隊就地宿營,準備購油以充軍需。窩闊臺循香尋找,找到一家專營牡丹籽油的商店,店家用牡丹籽油拌涼菜招得窩闊臺,窩闊臺一邊品嘗一邊讚不絕口,用蒙文在油簍上寫了「天下奇香」四個大字,把油簍贈與店家,孟津白鶴鎮油坊街因此大名遠揚。牡丹籽油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癌、減肥等神奇功效。還能預防腦中風、心肌梗塞、提神健腦,治療類鳳溼關節炎等。河南著名民歌《編花籃》由鍾庭潤作詞,孟津籍(平樂村人)作曲家郭復善譜曲。原《編花籃》歌詞把豐產的棉花比喻為牡丹,歌曲語言樸實,曲調節奏明快。《編花籃》全詞如下:「編,編,編花籃,編個花籃上南山。南山有塊棉花田,朵朵開得像牡丹。金牡丹來銀牡丹,銀牡丹呀哪嗬咿呀嗨。 採,採,採新棉,三朵兩朵採一籃, 俺把那籃兒送北京, 毛主席見了誇獎俺。誇俺的籃兒編得巧, 誇俺的棉花開得豔。誰見了誰喜歡呀啊。」  

這就是孟津人,無論離開家鄉再久再遠,時刻銘記著家鄉北邙山上的牡丹。

相關焦點

  • 角莖野牡丹和巴西野牡丹的區別
    葉子區分:角莖野牡丹葉子是單葉對生,呈綠色;巴西野牡丹,葉子革質,呈披針狀橢圓形,頂端鋒利,基部楔形。花朵區分:角莖野牡丹聚傘狀花序,花朵紫紅色;巴西野牡丹是傘形花序,花瓣紫色,頂端圓鈍。一、葉子區分角莖野牡丹的葉子是單葉對生,葉脈有3到5條基出脈,模糊有羽狀脈,葉子綠色。巴西野牡丹的葉子革質,呈披針狀橢圓形,葉子的頂端逐步鋒利,葉子基部呈楔形,長約摸3到7cm,寬約摸1.5到3cm,葉子外面潤滑無毛。
  • 民間中草藥:野牡丹
    自古以來,牡丹都是成千上萬的人們的心頭好,它的觀賞價值和園藝功能,可以說在各種花卉中佔據著它獨有的一席之地。而野牡丹作為一種牡丹的品種,由於野生顯得更為難得,也飽有了一種自然地韻味。但是你知道嗎,牡丹不只有欣賞的價值,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展現的就是野牡丹的各種各樣的功能和作用。
  • ​民間中草藥:野牡丹
    ----豔不過牡丹,牡丹的顏色靚麗鮮豔,往往一下子就能吸引住你的目光。
  • 野牡丹不是牡丹,二者完全不同科屬,還是有很多區別的
    (野牡丹)可是,就有花友問了,為何南方野牡丹有很多?野牡丹是牡丹嗎?和牡丹有什麼區別?是不是同科屬植物?(細葉野牡丹) 然而考慮到野牡丹有「牡丹」二字,很容易讓很多成人產生迷惑,以為是牡丹的野生品種,並且野牡丹是一個龐大種屬的統稱和俗稱,因而感覺有必要給諸位解釋一下,利於花友們有個基本的認知和了解。
  • 山野「精靈」野牡丹,園藝品種衝起來
    說的正是美麗、熱情又頗具野趣的野牡丹。野牡丹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灌木,是嶺南特色鄉土花卉之一,我國的廣東、福建、廣西、雲南、臺灣等地都有分布。全世界野牡丹科約240個屬、3000餘種,其中70%以上分布於南美,野牡丹科觀賞植物在當地綠化中使用非常普遍,主要是蒂牡花屬的巴西野牡丹、角莖野牡丹、大花榮耀木等。我國有25屬、160種、25個變種。
  • 榮昌:千畝野牡丹花開 林下花海扮靚山間
    榮昌微發布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建國 張強)隨著入夏,氣溫不斷升高,榮昌區雙河街道嵐峰國家森林生態公園裡的上千畝連片野生野牡丹也進入了盛花期。一朵朵粉紅色的花朵爭相綻放枝頭,構成了林下花海美景,吸引不少市民前往觀花賞景。
  • 【文化洛陽】洛陽北邙山究竟奇在哪兒?
    於是,老子用仙丹點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遠出函谷關「西遊天竺教化胡人」去了。《全唐詩》中,關於北邙的詩詞比比皆是,詩人王建《北邙行》中寫道:「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 2018年洛陽牡丹節攻略,牡丹園牡丹花期牡丹品種全在這裡
    種植牡丹300餘個品種20餘萬株,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國色牡丹園又名中國洛陽國家牡丹基因庫, 位於洛陽市區北部邙山310國道旁。因該園地處邙山,花期晚於市區。牡丹品種500餘個,野生種6個,培育新品種72個,數量50餘萬株,引進國外園藝品種100餘個,數量5萬株。
  • 走進邙山上的道家清修地 洛陽呂祖廟
    洛陽呂祖廟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北部邙山之上,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供奉著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曾「憩鶴於邙山之顛」,後人在此處修廟塑像,即今之呂祖庵。初建時,其規模不大,後多次重建和擴建。2008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批准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廟內現有山門、前殿、正殿等古建築26間。現存建築為清代所留。該庵坐西朝東,依山臨水。
  • 邙山夜話
    晴天裡站在孟津邙山上看洛陽城,不遠處洛陽城中的高樓綠樹象是海市蜃樓,陰雨天洛陽城煙雨霧鎖,站在孟津邙山上眼空無物不知洛陽之所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皇后離開西安移住洛陽,對邙山接連發生的盜墓案件非常重視,再次派特務到邙山上打探消息。特務們在邙山上遇到了一個四處轉悠的和尚,行跡十分可疑,特務們就湊上去盤問:大和尚不呆在寺院裡念經,來這荒郊野外亂墳堆邊轉悠什麼?和尚答:沒事瞎轉轉!念幾句經文!念的什麼經啊?和尚答: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 洛陽最黃的牡丹、最綠的牡丹、最黑的牡丹……
    「您好,在哪裡能看到牡丹花王『姚黃』?」今日,鄭州遊客左玲一家來到洛陽王城公園,直奔牡丹大田尋找花王身影。作為洛陽牡丹的古老品種,「姚黃」被認為是國內最黃的牡丹,廣受歡迎。除了最黃的牡丹,哪些品種是最綠的牡丹、最藍的牡丹、最黑的牡丹?
  • 牡丹花語及其傳說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 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為什麼邙山成為了「亡人之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中國人的人生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將生命的終點留在洛陽城北的邙山上。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而白居易則留下了「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 那麼,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呢? 在中國歷史上,有二十四位帝王先後埋葬在了邙山之上。
  • 洛陽牡丹開封菊
    來洛陽旅遊除了感受那悠久的歷史,參觀那些數不盡的文物古蹟外,還不應錯過「牡丹花卉節」。每年的4月,洛陽的空氣中總是瀰漫著淡淡的花香,無論你從哪個方向進入洛陽城,都會感到一步邁進了一座碩大的牡丹花園。公園內、大街旁、小巷裡、綠地上,就連普通百姓家的窗臺上你都會尋覓到那嬌豔無比、雍容華貴的牡丹花。
  •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是如何成為花中之王的?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花中之王?要說什麼樣的花最能豔壓群芳,估計十個人裡面有九個會回答是:牡丹。牡丹作為中國的花中之王,古往今來,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牡丹從盛唐就開始名震天下,據傳,武則天當了皇帝後,有一年冬天,她至上苑飲酒賞雪,酒後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遊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寫罷,她叫宮女拿去焚燒,以報花神知曉。第二天,除了牡丹外,其餘花都開了。武則天見牡丹未開,大怒之下,一把火將眾牡丹花燒為焦灰。
  • 現實中的北邙山,中國龍脈!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郟山。
  • 雙塔寺的牡丹
    而在雙塔及建築之外,寺內的自然景觀也非常獨特,植物種類繁多,春季丁香飄香,夏天滿目青翠,秋來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最為人稱道的,是寺內六千餘株牡丹。而其中的「紫霞仙」更是牡丹中的名品,極為珍貴,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明代牡丹,也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中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 邙山盡處河洛匯 (逯玉克)
    從洛陽到鞏義這段便是邙山。一條河,在秦嶺的險灘峽谷中九曲迴腸,流向洛陽盆地後依著山勢東向而去,這便是洛水。山水同源,兩小無猜,自洛陽而東的百裡纏綿中,其情何深。在鞏義市河洛鎮那個史稱「洛汭」的地方,隨著邙山的悲壯消盡,洛水戀戀吻過邙山最後的山峰——蓮花峰,便一頭扎進一條大河,讓波翻浪湧的洪流消融了自己。
  • 【識花】臭牡丹
    別名:大紅袍、臭八寶、矮童子、野朱桐、臭楓草、臭珠桐、臭腦殼花語:圓滿、濃情、富貴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目:管狀花目科:馬鞭草科屬:大青屬種:臭牡丹花期:5月-11月臭牡丹,顧名思義,因其外表看起來和牡丹相似,植株帶有臭味而得名。臭牡丹花型很美,常被用來種植保持水土,但是它的作用不止這些,一起來看看吧!
  • 北邙山是一座什麼樣的山,為什麼古代人死後都想埋葬在這裡?
    北邙山,號稱是自古以來人們心中最理想的埋骨之地。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墳墓?據不完全統計,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餘座, 其餘無名無主的荒墳多達數十萬座。二、北邙山是一座風水極佳的山古代人選擇墓葬非常看重風水,而北邙山正好充分的滿足了這一點要求。首先,北邙山位於秦嶺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