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事典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2021-02-23 冷兵器研究所

北齊河清三年的第三次邙山之戰。這次大戰可以說是北朝末期戰役規模最大的一次主力對決。從北周完整軍隊動員,十月出徵洛陽開始算起直到十二月戰役結束,期間歷經50餘天。交戰範圍從長城重鎮的晉陽到黃河以南的豫州,可以說戰場跨度涵蓋了整個齊周兩國邊境線。同時,因為突厥方面的異動,北齊也在北部邊境線上投入了相當多的兵力。

自從武帝宇文邕即位以來,北周就對北齊、南陳兩國保持了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為覆滅最主要的對手,北周朝廷制定了「三道伐齊」之略。公元564年即北齊河清三年,北周的重大軍事行動持續時間並非上文中的50天。在戰略層面上看,實際進行了一整年:年初楊忠與突厥聯手在武川破口,到主力襲略至北齊核心地區——晉陽,同時還在晉南方向上出兵牽制;再到當年十月,北周方面動員全國所有可用兵力三道齊出,直至邙山會戰。就戰略策劃與兵力調配而言,北周方面的計劃真的只能用完美來形容。
然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之前兩次會戰中周軍總是被兵力並不佔優的齊軍擊敗。其中將領兵法運籌嫻熟固然重要,但齊軍重甲騎兵超群的戰力才是會戰勝利的關鍵。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然而號令嚴明,靈活機動的戰術讓甲騎的戰鬥力發揮到了最大。在突襲周軍營地時,甚至以弱勢總兵力形成了局部的「以多打少」。

雖然《北齊書》中記載:「是年冬,周武帝遣其柱國大司馬尉遲迥、齊國公宇文憲,柱國庸國公可叱雄等,眾稱十萬,寇洛陽。」但是我們這裡還是需要來簡單地估計一下,北周一方實際在洛陽地區投入的總兵力。

▲騎兵裲襠鐵甲復原圖


首先我們已知《周書·卷十一》中對周軍總兵力部署的情況是這樣的:「於是徵二十四軍及左右廂散隸、及秦隴巴蜀之兵、諸蕃國之眾二十萬人。十月,帝於廟庭授護斧鉞。出軍至潼關,乃遣柱國尉遲迥率精兵十萬為前鋒,大將軍權景宣率山南之兵出豫州,少師檦出軹關。護連營漸進,屯軍弘農。迥攻圍洛陽。柱國齊公憲、鄭國公達奚武等營於邙山。」可知,北周方面動員傾舉國之兵力,共出大軍二十萬。
其次,結合司馬裔的傳記我們可知,楊檦出軹關的部隊只是周國駐守晉南方面的地方軍(即史書中提到的「散隸」),兵力僅有一萬人(詔剽率義兵萬餘人出軹關)——年初晉陽會戰時,達奚武也僅僅是率兵三萬在晉州方向與斛律光對峙,其兵力構成包括了達奚武麾下府兵,以及司馬裔等下屬的地方軍。在本次戰役中,達奚武及其麾下府兵被配屬於洛陽戰區,所以北周在軹關方向的兵力只會遠遠小於三萬。然後是率領山南兵的權景宣部,估計其兵力也不超過五萬。

周中路主力出潼關。按照戰役任務劃分,洛陽盆地內的周軍可以分作兩個重兵集團:尉遲迥直屬洛陽圍城集團、達奚武-宇文憲-王雄諸部邙山阻援集團。我們可以推斷:第一,尉遲迥直屬兵力按照周書的說法是「十萬」。第二,達奚武、宇文憲、王雄並不受尉遲迥直接指揮,那麼周軍的兵力就要超過十萬,三人麾下府兵在五萬左右(參照晉陽戰役達奚武直屬府兵該有兩萬)。第三,周軍最高統帥宇文護坐鎮弘農,維持關中出潼關,到洛陽之間的交通線,並保留一定直屬兵力。
根據上述推測,潼關至洛陽一線的周軍兵力在十五萬以上,按照出徵距離。為保障大軍出徵,戰兵與輔兵比例應該在1:2左右(同時參照隋唐府兵制對單個軍府兵力的規定),那麼精銳戰兵則有五萬。當然輔兵也是正規軍人,雖不如戰兵精銳,但也具有可觀的戰鬥力,尤其是憑藉營寨堅守時。但是周軍卻在北齊騎兵的突擊下全部垮了!究其原因,《周書》上的總結是:「護本令塹斷河陽之路,遏其救兵,然後同攻洛陽,使其內外隔絕。諸將以為齊兵必不敢出,唯斥候而已。值連日陰霧,齊騎直前,圍洛之軍,一時潰散。 」
這裡出現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周軍會「不做設備」,我們需要重新回到地理上來思考。在觀察地圖時,我們總是站在「上帝視角」來審視戰役的經過。但是很多線索必須以在當年兩軍將領相同的視角來觀察才能看到。

▲洛陽邙山地區衛星地區


站在黃河岸邊從北向南看邙山的狀態看地圖,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齊軍的突襲讓周軍如此的意外了。按照常理,以浮橋渡黃河進入洛陽,只能走河陽道過大和谷才行——其他位置上基本都是絕壁,難以通行大軍。周軍只需要駐紮邙山,封鎖幾條路口就完全可以保證阻援的成功。當然周軍也可以積極一些,將邙山與黃河之間的小塊衝擊平原作為預設戰場。歷史上,周軍的行動曾經更加積極,直接進攻北齊扼守的河梁南城(修築於黃河浮橋南端的小堡壘,控制黃河浮橋必須佔據的要點),意圖直接將齊國援兵堵截在黃河以北。可惜此戰北周失利以至保守避戰,喪失了對齊軍渡河的預警。
按照周軍的預想:如果齊軍主力輕率渡河,走河陽道往洛陽推進,會直接暴露出齊軍原本兵少的弱點。河陽道南靠邙山北依大河,只有中間一點空間可供部隊進攻。這樣勢必會打成添油戰術,落入周軍的圈套,在這個戰場上正是周軍步陣發揮威力的好地方。即使北齊甲騎們能夠突破周軍在河陽道的阻截,也會因為損耗過大,失去解救洛陽的能力。

然而自從東西魏前兩次邙山大戰以後,來自關中的軍隊已經有很多年沒有進入過洛陽盆地。齊軍將領卻對邙山地形了如指掌,知道一條可以登上邙坂的秘密通道路。於是齊軍利用連天大霧的天時,偷偷登上了邙坂。此舉讓齊軍佔據了會戰的主動權,齊軍列陣於邙坂之上,則可引邙山周軍步軍上山作戰,待其力弱則可破之;若周軍不上邙坂,北齊方面則可以偏師牽制,主力騎兵利用這個縫隙直衝到洛陽城下去;若周軍後退,則可以甲騎逐之。

▲另一個視角下的邙坂地圖


此次,也是北齊三傑(即北齊後期三大名將:段韶、斛律光、高長恭)第一次聯手出場。邙坂之上,齊軍大陣分為左中右三陣。根據之前謀劃,段韶的左軍負責初戰打通邙坂、大和谷至洛陽一線的進攻路線,為齊軍戰術機動作戰爭取空間,掃清進攻路徑中的障礙。斛律光右軍則要不停地襲擾駐守邙山各處的周軍各營,保證齊軍側翼安全。此戰段韶雖為統帥,然其從晉陽兼程而來,麾下兵力只有一千精騎(并州甲騎)。而斛律光自晉州率精銳來援,但因屬地防禦需要留足守備力量,不能調集過多兵力,主要率領的也是騎兵。中軍高長恭率鄴城大軍步人甲騎俱備,甚至還帶來了著名的「百保鮮卑」甲士,兵力最為雄厚,可擔當主攻任務,負責擊敗周軍圍城集團。

會戰過程中,在初戰衝破周軍防禦後,蘭陵王又兩次突擊,才衝破周軍封鎖,直達金墉城下。通過會戰的過程也可以看出,單純的騎兵衝擊還是難以有效擊破嚴整的步兵軍陣。蘭陵王在金墉城下被圍時,北齊騎兵更有可能是下馬步戰的。下城的弩手用強弩射擊使得周軍步陣受到嚴重幹擾,北齊騎兵才能重新上馬發起衝擊,最終擊敗周軍步兵。

當然在蘭陵王以五百騎入陣之時,他從鄴城率領來的大軍也在外圍配合作戰。尤其是北齊步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立了穩定的戰線,防止本陣發生此前河橋之戰中出現的亂局——騎兵難以建立穩固戰線,為對方反擊衝破各隊間隙所分割。同時也正是由於鄴城步軍的奮戰,蘭陵王方能縱馬入陣。

▲北齊持盾重步兵陶俑,可看到北齊步兵也穿著明光鎧,但款式與騎兵不同

總體來看,此戰中齊軍騎兵很好地發揮了其自身的優勢,在誘敵和進攻中機動作戰,瓦解了周軍步兵的陣形,還擊敗了周軍騎兵的反擊。周軍由於過度相信自身的兵力優勢,反倒被各個擊破。
然而,甲騎具裝在此戰中還是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點。蘭陵王發動了兩次突擊,才能衝破北周步兵軍陣。這一點與高洋在肆州會戰中,齊國甲騎衝擊遊牧騎兵時摧枯拉朽的情況完全不同,可見甲騎衝擊絕對不是可以一招吃遍天下的撒手鐧。戰場上甲騎並非萬能的,防禦作戰中騎士需要下馬步戰,這實際上是對甲騎的極大浪費。不同兵種擁有不同的優勢,戰役中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去打擊敵人的劣勢,才能取得勝利。
當然本戰中的齊國甲騎,也打碎了很多關於重甲騎兵的謠言:機動力差,速度慢,只能在小規模的戰爭中發揮作用。

首先,從晉陽來援的段韶部精騎鐵一般的說明了甲騎的戰略機動能力並不差,一人多馬的配置完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後世的遼代甲騎與歐洲騎士也採取了同樣的辦法:騎士擁有戰馬一匹、乘馬數匹,行軍時騎乘馬,臨戰才換乘戰馬,當然其成本也很高昂。戰役機動性上,甲騎依然不弱,登上邙坂以及接下來從邙坂衝擊一路衝擊至洛陽城下都需要克服地形上的崎嶇(同樣的地形讓周軍步陣解體,可見地形崎嶇)。從初戰的誘敵,到會戰中掃蕩洛陽周營,齊國甲騎是依靠高強度機動作戰以實現局部的兵力優勢,完成戰略上的以少勝多。

齊國甲騎在北地的與奚、契丹等族的對戰中,完全沒有出現「被草原輕騎兵用弓箭放風箏戰術所輕鬆擊敗」。相反,甲騎強有力的衝擊,直接將組織鬆散的草原騎兵擊潰,如同被高壓水龍衝刷的泥土牆壁,在洪流的穿刺下崩潰。在邙山會戰中也可以看到,甲騎對地形的適應能力並不比步兵遜色太多。邙坂初戰,具裝騎兵用更靈活的戰術擊潰了周軍步陣(當然,由於地形與天時的因素,周軍步陣在運動中逐漸破碎)。可見重甲騎兵絕非用途單一的玩具,而是適應能力強,戰鬥力十足的精銳部隊。

幾次戰役中,北齊百保鮮卑甲騎都以少敵多而取得大勝,可見其戰鬥力之強悍。因此,才會說百保鮮卑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中的佼佼者。
不過與西方封建社會缺乏武器管理制度不同,我國封建律令國家對一些武器裝備有著嚴格的管制。比如唐代法律規定陌刀、長槊、盔甲、弩這幾種裝備不允許私人持有,因為對這幾種武器尤其是對鎧甲的管制,使得政府軍隊對其他武裝勢力有著絕對的裝備優勢。北齊也同樣不允許私人大量持有弩與鎧甲,這點可以通過斛律光被冤殺一案看出。《北齊書》曾記載:「家藏弩甲,奴僮千數,每遣使豐樂、武都處,陰謀往來。若不早圖,恐事不可測。」可見私藏一定數量的弩甲無論在什麼時期,都可以被視作謀反的證據,尤其是權貴。
結合《木蘭辭》與唐代府兵制,我們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對武器裝備的管制逐漸增強。這一點也正反應出了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由貴族社會轉為律令國家,軍隊日益國家化,軍事物資管理日益嚴格,文武官體系分流。這似乎也預示著建立在貴族社會基礎上的甲騎具裝時代的黃昏。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騎兵部隊在相互廝殺的過程中,除了比拼戰馬的優劣以外,其戰爭結果往往還與騎兵的武器、騎兵的防護裝備、騎兵的戰術以及騎兵的兵源密切相關。所以要想深入了解騎兵部隊,就不可不知道上述那些騎兵要素!
  • 跌宕起伏的邙山之戰
    邙山之戰是河橋大戰後的東西魏又一場決定國運的大戰。
  • 《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技術的演化與邏輯|書評
    在最近幾年出版的對戰爭的技術化演進進行研究的著作中,除了李碩的《南北戰爭三百年》,就是張明揚的這一本《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了。這兩本書都是希望透過紛紜複雜的現象,看到決定了戰爭天平的技術化變革力量,並思考各個王朝是如何打造戰爭機器和發展軍事技術,而指揮者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尋找對方的漏洞的。
  • 騎兵為何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李世民麾下的玄甲軍最具說服力!
    騎兵為何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李世民麾下的玄甲軍最具說服力! 騎兵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兵種之一,一人雙馬,一弓一槍,是騎兵最典型的形象。騎兵之所以能夠成為最主要的兵種之一,就是因為他們的高機動性,戰鬥力強,以及突破能力強的特點。
  • 古代中國「甲騎具裝」的黃金時代與重甲騎士最後的輝煌
    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冑史圖鑑》「甲騎具裝」的黃金時代南北朝是中國重甲騎兵的黃金時期,不僅馬鐙等馬具逐漸完善,馬鎧亦在此時迅速發展。實際上,在漢末三國時期,馬鎧算不上新甲種,因為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馬鎧的記載,而秦陵兵馬俑中的完整馬鎧也證實了前人很早就注重對戰馬的保護。
  • 邙山之戰,西魏柱國大將軍宇文泰如何敗於東魏高歡?有何結果?
    邙山之戰,是南北朝時期西魏柱國大將軍宇文泰對東魏發動的戰役。公元543年二月,東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虎牢叛變,宇文泰率軍接應。
  • 古代騎兵真的比步兵強嗎?
    騎兵,在古代指騎馬,駱駝,大象等動物,機動性比較強的士兵及其組成的部隊。素有陸戰之王的美稱,在古代絕對是最強大的兵種。
  • 講座|中國古代戰爭的神話、想像與細節
    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唐》《說嶽》這些演義小說,其中對古代戰爭談得還是比較多的,我就對中國古代戰爭產生了一些啟蒙式的興趣。中國歷史上的演義談兵是很不靠譜的,在這些古典小說所建構的「平行世界」裡,中國古代戰爭大約就是由「計謀」和「單挑」構成的。
  • 古代戰爭中騎兵有多厲害?一句話就是勢如破竹
    戰場上的騎兵的作用十分巨大。在當時呢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問問君主到底養了多少戰馬,就是可見在古代呢騎兵的厲害之處。 那麼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那麼我們都知道項羽所說的三萬精英啊,當時全是騎兵。
  • 戰爭事典 唐滅薛延陀之戰:大唐騎兵步戰的經典戰役
    薛延陀,唐初北方的一個遊牧部族,習俗跟突厥相似,趁突厥衰弱時大破頡利可汗,實力暴漲,開始對大唐有了不臣之心,其領袖之子大度設率部二十萬襲擊依附大唐的突厥部落。及其將來寇也,先講武於國中,教習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經習戰陣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克勝即授馬以追奔,失應接罪至於死,沒其家口,以賞戰人,至是遂行其法。突厥兵先合輒退,延陀乘勝而逐之。
  • 從騎兵到火炮,中國古代軍事發展史原來是這個樣子!
    在古代中國戰爭中,騎兵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自古以來,騎兵就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千年如一日的軍事壓力,在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爭中,大多數動力和壓力都來自北方騎兵。為了對抗機動靈活的北方胡族騎兵,趙武靈王拋棄了統治中國戰爭史上千年的笨重戰車,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獨立作戰的騎兵軍團,這也讓趙武靈王成為中國騎兵之父。
  • 古代重騎兵戰場衝鋒使用的長柄武器——馬槊、步槊
    首先,這一時期出現了實用馬鐙。隨著騎兵完全主導戰場,東漢末年出現的馬甲具裝此時更為普及,這種人馬皆披厚甲的重裝騎兵徹底壟斷了戰場決勝權。厚重的馬鎧給騎兵的坐騎提供了良好的防護,迫使與之對抗的步兵拋棄其他長柄武器,轉而使用長矛列陣抵禦。這讓長矛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而且由於這一時期的馬槊地位過於重要,甚至產生了讓步兵用長矛常常被反過來稱為「步槊」的現象。
  •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騎兵對於古代的步兵來說,無異於現代的空軍對陸軍,其戰鬥力對比,毋庸置疑。蒙古帝國的崛起正是佔盡了騎兵的優勢,其領土疆域最北方到北冰洋,最南方達波斯灣和西沙,最東方至朝鮮半島,最西方在波蘭境內(部分匈牙利),蒙古帝國總面積達到三千五百多萬平方公裡,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而這,都是蒙古帝國仗著蒙古鐵騎打下來的,那麼古代的騎兵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達到如此恐怖的戰鬥力?
  • 中國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
    譬如楚漢之間著名的垓下之戰,雙方投入兵力多少?各自的陣列多長、多寬?是不是和挖出來的秦陵兵馬俑一樣?交戰過程如何?在《史記》中都看不到」,「中國古代史書裡,對戰爭這些最基本的情況都大量『留白』。其實不全怪史官們無知,古代承平時期的將領們,也弄不清真正的仗(冷兵器戰爭)應該怎麼打。亂世那些打過仗、有經驗的武將,又大多沒文化,沒法記載下來。」
  • 古代戰爭史上,騎兵的戰鬥力是不是被誇大了?真的那麼強嗎?
    隨著戰國時期戰爭的不斷演變,騎兵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出現,在當時的大國中,幾乎都組建了騎兵。在西漢和東漢時期,騎兵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由於對匈奴和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在這時期迅速壯大,成為當時軍隊的主要兵種。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古代騎兵的短兵器
    中國古代馬背兵器多種多樣,其中刀、劍、鞭、鐧、撾、鎚都是古代騎兵常用的短兵器。
  • 「關隴集團」藉助邙山之戰橫空出世,左右天下四百餘年
    關隴集團形成了中國古代最有活力、最具政治軍事和經濟才幹、最富改革和團結精神的統治集團,應該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社會組織了,是罕見的胡漢精英們共同成立的,沒有嚴重的等級之分的組織,有別於南朝萎靡的漢人政權,以及北朝激進的胡人政權,胡漢雜糅體系下的關隴集團是民族融合的最佳代表和最大收益方,可以說是幫助其最終統一了分裂幾百年的中國。
  • 在古代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是什麼?騎兵當之無愧
    在古代戰爭中,軍隊也分很多種,例如步兵,騎兵,水軍等等,其中最強的當屬騎兵了,騎兵在行軍過程中都是走在最前端的,就像現在的坦克一般,騎兵走在最前端,是因為在速度上就可以造成威脅,每一個朝代都有一支非常厲害的殺手鐧軍隊,這也是他們鎮守國家必備的軍隊,騎兵無非就是一個人騎在馬上戰鬥,不過不要小看這個搭配
  • 現實中的北邙山,中國龍脈!
    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百裡,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白居易則留下了「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