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古代騎兵一、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騎兵機動力強於步兵。機動能力在古代的戰爭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騎兵通常用的戰術無非是騷擾、襲糧、繞後。由於古代的通信能力較差,騎兵在戰略大地圖上腿快,可以劫掠敵軍後方補給線,一旦敵方沒有補給的糧草、軍用,困其幾日,自然就不攻自敗。行動敏捷,來如天墜,去如雷逝,自邇而遠,俄頃千裡,騎兵在戰略上的優勢也是十足的。在古代的戰爭中,騎兵分兵繞後夾擊使產生包圍錯覺,大嚎敵軍敗了,進而影響全線,古代士兵打仗主要在一個氣勢,如此一嚎,步兵的氣勢便弱了三分,再看四面被騎兵撩起的灰塵,自是無心戀戰。
-
古代戰爭中,步兵明顯弱於騎兵,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出奇制勝?
在古代戰場上,想要守住一個陣地,步兵往往佔據主要地位,早在商朝時期,步兵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上,不過當時的數量較少,還不足於支撐整個戰局。在中原步兵興起的同時,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出現了新的兵種,這一兵種正是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騎兵。
-
在古代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是什麼?騎兵當之無愧
在古代戰爭中,軍隊也分很多種,例如步兵,騎兵,水軍等等,其中最強的當屬騎兵了,騎兵在行軍過程中都是走在最前端的,就像現在的坦克一般,騎兵走在最前端,是因為在速度上就可以造成威脅,每一個朝代都有一支非常厲害的殺手鐧軍隊,這也是他們鎮守國家必備的軍隊,騎兵無非就是一個人騎在馬上戰鬥,不過不要小看這個搭配
-
為何古代打仗如此重視騎兵?除了跑得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古代兵法有雲,兵貴於神速,一場戰爭耗費的財力和物力對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所以,誰能取得戰爭的先決權,換句話說,誰能更快,誰就能贏得戰爭。而且,在經常使用弓箭的古代,騎兵因為速度快,比起步兵的傷亡會大大減少。那麼騎兵除了跑得快,還有什麼優勢呢?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騎兵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分水嶺,最早在商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已經能在馬背上作戰了,此後周王朝更是以養馬而聞名,古籍記載「古公瞏父,來朝走馬」。當然最初的作戰主力還是步兵,大致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埃及就培養出了戰鬥力不俗的步兵軍團,此後西方興起的羅馬、希臘等國都有各自的步兵陣營,步兵又有重裝步兵與普通步兵之分。
-
古代騎兵真的比步兵強嗎?
事實上,不是步兵打不過騎兵,而是跑不過騎兵。騎兵機動性強,弓箭加彎刀,即使遇到全副武裝的重裝步兵也能放風箏放死對方,歐洲的重裝步兵就是被蒙古騎兵放風箏輕鬆放死的。即使騎兵打輸了也不怕,大不了撒丫子跑路,反正步兵也追不上。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騎兵部隊在相互廝殺的過程中,除了比拼戰馬的優劣以外,其戰爭結果往往還與騎兵的武器、騎兵的防護裝備、騎兵的戰術以及騎兵的兵源密切相關。所以要想深入了解騎兵部隊,就不可不知道上述那些騎兵要素!
-
講座|中國古代戰爭的神話、想像與細節
《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無一不捲入了對古代戰爭誇張與神話化的描寫,若祛除這些誇張、神話,中國古代戰爭究竟會是怎樣的呢?決定戰爭勝負的多重因素與細節——兵種、裝備、兵器、戰術、後勤、地形、陣法等又有何種解讀?11月6日,成都尋麓書館·傳燈人第16期,歷史作家張明揚和讀者一起「紙上談兵」。以下是對分享內容的整理。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
古代打仗最厲害5大名將,白起墊底,第一無人不服
白起被譽為古代的殺神,其打仗都是大規模殺傷敵人,造成巨大傷亡。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主要還是白起前期大規模消滅六國有生力量立下的大功勞。如長平之戰,一戰就將趙國幾乎所有的男丁全部報銷掉了。在其為將生涯中,斬殺的六國士卒超過了150萬,名副其實的殺人如麻。
-
騎兵的作用是不是被誇大了?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最強王者
騎兵就是冷兵器時代的最強王者,要多強有多強。中原王朝要成為帝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騎兵部隊。否則,中原王朝只具有區域意義,根本就不能形成帝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幾乎就是以趙戰國一己之力把北方胡人給掃蕩了。
-
《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技術的演化與邏輯|書評
在最近幾年出版的對戰爭的技術化演進進行研究的著作中,除了李碩的《南北戰爭三百年》,就是張明揚的這一本《紙上談兵: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了。這兩本書都是希望透過紛紜複雜的現象,看到決定了戰爭天平的技術化變革力量,並思考各個王朝是如何打造戰爭機器和發展軍事技術,而指揮者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尋找對方的漏洞的。
-
《亮劍》中,孫德勝帶領騎兵連對陣日軍,彈盡糧絕時為何不離開?
顧名思義,我們常說的「騎兵」,就是有馬作為代步而展開戰鬥的部隊,在古代的時候,騎兵是很常見的,而劃分後也是多樣的。論性質,可以分為輕騎兵,重騎兵。不過很多人都不了的是,其實除了騎馬,於古代騎兵而言,騎動物作戰的兵種,那些機動性強的部隊,都是可稱之為騎兵的,例如說象騎兵。
-
戰爭中如果騎兵連被敵軍包圍,而敵軍卻不會開槍?你知道為什麼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只有在亞洲戰場上還能看到騎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我軍還有許多兵種不夠完善,在種類上也比較老舊,除了步兵之外,規模最大的就是騎兵編制。區別近代騎兵和古代騎兵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看衝鋒的成功率,古代騎兵擅長消耗敵方兵力,因為有了坐騎所以他們戰速非常快。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析糧草對於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所以才有了「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的歌謠,而一方如果摧毀另一方的糧草部隊,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戰爭效果,甚至直接取勝。二、運輸糧草的學問糧草,糧是士兵的能量來源、草是馬匹的能量來源,在古代戰爭中,對於糧草的運輸有諸多方面的影響因素。
-
古代戰爭史上,騎兵的戰鬥力是不是被誇大了?真的那麼強嗎?
我們先來說下騎兵的發展進程,騎兵早在商代就有,在殷商出土的廢墟中,就有多個騎馬帶有隨身武器裝備的騎士和馬坑,在用甲午文記載的文獻中有相應的記載。戰國時期,各個國的早期騎兵,是為輔助步兵斷敵人運輸糧草的道路,追擊敵方敗兵而存在。
-
騎兵從戰爭中衍生,代表年輕貴族,是如何成為政治期望團體的?
到了古典時代,雅典騎兵,變成了公民騎兵。即使到了古風時代,雅典的騎兵也並沒有大規模的出現。戰場的主要力量,還是陸軍的重裝步兵,直到波斯戰爭時期,雅典人才認識到了騎兵的重要性。雅典共同體在荷馬時代就有了,這時候雅典人也開始將馬,投入在軍事活動中。當戰士們在作戰的時候,會有一個很意思的現象。如果遭遇的敵人,比自己略勝一籌,就會有馬車趕到,將他們帶離戰場。
-
為什麼漢民族騎兵以長兵器為主,而蒙古騎兵則用短兵器為主
雖然蒙古騎兵裝備比較簡單,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往往不是裝備。實際上,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在整個世界古代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蒙古軍隊的西徵,對於歐洲人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噩夢,被後世稱之為「上帝之鞭」。戰爭最後的結果,讓國王貝拉意想不到,歐洲聯軍一敗塗地,他靠一匹千裡馬才僥倖逃走,沒有成為俘虜。戰鬥力強悍的歐洲聯軍,並沒有阻擋住更加強悍的蒙古軍隊前進的步伐。
-
古代騎兵的短兵器
刀是一種最古老的兵器,它的起源至少有五千年歷史,但短刀在騎兵中的使用卻要晚得多,而且也不多見。據史料載,漢代騎兵常用短刀,主要與這個朝代重刀大有關係。周緯著《中國兵器史稿》說:「重刀之習,起於漢代」。漢代無論是武者,還是文人部有佩刀的習慣。《三國志》記載:「漢之名臣,於平安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如此重刀的時代必然會在作戰中反映出來。例如山東沂南畫像磚石墓門的橫額上,刻有一幅戰鬥圖像,畫面上的騎兵右手握環柄刀,左手持盾,正躍馬向步兵殺去。這種騎兵與步兵都用刀盾格鬥的場面,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唐代猛將歌舒翰「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在騎戰中大展雄風。
-
從騎兵到火炮,中國古代軍事發展史原來是這個樣子!
在古代中國戰爭中,騎兵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自古以來,騎兵就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千年如一日的軍事壓力,在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爭中,大多數動力和壓力都來自北方騎兵。第三種是「以火制騎」,即以火器對抗騎兵,如朱元璋時代發明的銅製火銃,朱棣親自創建的神機營,正德、嘉靖時代引入的新式火器佛郎機,明末的紅夷大炮,袁崇煥的「炮騎協同」戰術。自趙武靈王時代開始,到康熙時代,在從未停止過的軍事壓力下,中國古代的戰爭史簡直就是一場對抗騎兵的發展史,中原王朝對抗騎兵的歷史從未真正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