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步兵明顯弱於騎兵,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出奇制勝?

2020-12-22 大咖說史

在古代戰場上,想要守住一個陣地,步兵往往佔據主要地位,早在商朝時期,步兵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上,不過當時的數量較少,還不足於支撐整個戰局。

在中原步兵興起的同時,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出現了新的兵種,這一兵種正是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騎兵。和步兵相比,騎兵的戰鬥力強了好幾倍,不過,歷史上步兵戰勝騎兵的案例也是存在的,那麼,步兵想要在戰場上打贏騎兵,到底有多艱難呢?

圖片:戰場的步兵劇照

一、以步制騎

在古人的觀念中,騎兵向來是神聖的,凡是騎兵所到之處,步兵只有被碾壓的份。所以,每當有步兵戰勝騎兵的戰役,便會被人們當作典型案例載入史冊。事實上,在冷兵器時代,以步兵作為主要力量的軍隊想要打贏騎兵,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宋朝正是因為缺乏騎兵,所以才被外族欺壓。

戰場上,騎兵在攻擊方面佔有絕對的主動權,雖說步兵所使用的陣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耗騎兵的體能,但是這種方法只能起到協助作用,想要真正取得勝利,還得有過硬的實力。再者,就算步兵在短時間內打退了騎兵,也只能趕走,騎兵撤退的速度太快,步兵根本無法追擊,南宋在這方面可是吃盡了苦頭。

圖片:騎兵趕路劇照

中原的氣候雖然可以種出很多高產的作物,卻偏偏不適合馬匹生長,所以,南宋的戰馬全靠從國外進口。再者,中原擁有豐富的物產,卻沒有強勁的兵力把守,難免遭到其他國家惦記。為此,宋朝與周邊鄰國的關係向來很不友好,經常發生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宋朝從別國買來戰馬,往往還沒有適應中原氣候就已經上戰場了,數量極為稀缺。戰馬的稀缺,又造成了宋朝騎兵資源的短缺,導致宋朝的主要兵力全是步兵。

和北宋相比,南宋步兵的實力還是比較雄厚的,可惜,南宋是個倒黴蛋,從開始到結束都受到外族的威脅。在前期,南宋被金國壓著打,好不容易等到金國滅亡,卻迎來了更強大的蒙古。

幸好,常年的爭戰使南宋軍隊磨鍊出了較強的戰鬥力,這才沒有直接被蒙古滅掉,然而,南宋皇帝始終高估了步兵的實力,做出錯誤的決策,結果導致精銳之師幾乎全軍覆沒。

圖片:南宋步兵劇照

就在金國滅亡以後,南宋皇帝覺得收復開封和洛陽的時機到了,再加上淮西軍隊也做好了戰爭的準備,所以正式啟動計劃,準備發起戰爭。

然而,被南宋君臣視為王牌軍的淮西軍隊,從一出發就遇到了各種狀況,皇帝一邊想要淮西軍隊打勝仗,另一邊卻連糧草都沒有提供,士兵們在無法解決溫飽問題的情況下到前線廝殺,實力自然大打折扣。

不過,哪怕是在這種令人絕望的情況下,宋朝還是打出了不錯的成績,比如洛陽之戰,在這場戰爭中,蒙古軍隊把南宋軍隊分成了三段,準備一一收割。

越是在這種生死關頭,越是考驗一個軍隊的真正實力,這一次,南宋軍隊展現出了超高的凝聚力,與蒙古大軍死戰到底。可惜,士兵們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淮西軍隊最終在蒙古鐵騎的圍攻下差點全軍覆沒,整個軍隊只留下三百多人活著走出戰場,結局慘不忍睹。

圖片:蒙古士兵劇照

二、出奇招制勝

事實上,步兵想要戰勝騎兵,就算是高水準的步兵,同樣沒有多少勝算,既然如此,步兵又怎麼在戰場上制勝呢?辦法自然是有的,畢竟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宋朝軍隊曾經就依靠計謀戰勝了騎兵。

戰爭前期,因為指揮官的錯誤指令,導致軍隊過半的精銳都被敵人所殺,戰局對大宋來說非常不利,就在火燒眉毛的關頭,作為軍事白痴的宋太宗竟然親自畫了一張「陣圖」,並且讓人送到前線,給軍隊使用。

當時的監軍李繼隆一看到那張所謂的陣圖,差點沒氣到吐血,這張「陣圖」在李繼隆看來,完全是廢紙一張,偏偏被皇帝視為精華,命令他一定要用上。

這下子李繼隆可為難了,如果用了皇帝的「陣圖」,大軍極有可能一個不剩,可是如果不用,自己又得人頭不保。思考許久,李繼隆乾脆拋開個人生死,把皇帝的「計謀」丟到一邊,自己重新想了一個辦法。

李繼隆想到的辦法非常簡單,也就是詐降,先是在內部做好準備,然後假意向遼軍投降。遼軍不知道內情,以為李繼隆真要投降,興高採烈地來到李繼隆所準備好的埋伏圈內。結果,遼國騎兵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入宋軍的埋伏圈,被宋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非常考驗一個首領的軍事才能,中間但凡出現一點點錯誤,整個軍隊都有可能萬劫不復。

圖片:重新制定戰略劇照

除了李繼隆以外,劉裕也想出了一個制勝奇招,這一招就是「水路」。騎兵的戰鬥力再強,也只是在陸地上,一旦到了水裡,戰鬥力就會減弱一半以上。再者,馬一旦到了水裡,其速度自然比不上戰艦。

作為南北朝時期的戰神,劉裕的「卻月陣」對上北魏的騎兵,不但沒有被騎兵追著打,反而把騎兵打得扭頭就跑。所謂的「卻月陣」,其關鍵點還是水,劉裕在水上布陣,敵軍想要過河,就只能和劉裕的軍隊發生正面衝突。結果,人們眼中近乎神兵一般的北魏騎兵,竟然被劉裕的步兵打得哭爹喊娘。

當然,劉裕之所以那麼順利的打退北魏騎兵,弩炮和車陣也佔了很大的功勞,強大的軍隊,再加上強大的武器,才是制勝的絕招。

圖片:北魏騎兵負傷劇照

另一個見證過水路智慧的人是鄭成功,他在鎮江之戰中同樣利用水的特性,讓清軍的八旗軍累如狗。話說鄭成功北伐鎮江時,剛好對上了清軍最厲害的八旗騎兵。

來自草原的八旗軍向來是中原的強敵,更重要的是,鄭成功對上的是擁有大量援軍的八旗軍。為此,鄭成功避開與清軍正面衝突,而是利用水路優勢,開著戰艦在長江裡來回奔走。

清軍為了逮到南明軍隊,只好在水裡不斷地追逐,結果提前耗費過多體力,等到鄭成功真正上岸的時候,已經失去了戰鬥的先機,白白輸了戰爭。

圖片:清朝騎兵劇照

在戰火未曾斷絕的時代,步兵的存在就像國家手中的盾牌,騎兵才是真正的攻城利器,想要取得勝利,就得付出巨大的代價。同時,兩個軍種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把威力發揮到最大,一個國家的安全才最有保障。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騎兵明顯優於步兵,為什麼在宋朝的時候步兵能打敗騎兵?起作用了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329字,閱讀約5分鐘在步制騎中,對古代戰爭中的人們進行了研究但是步兵完勝騎兵的情況在戰爭史上並不多見性也就是裝備的差距很大,所以,歷史上,僅有的幾次那個騎」「步制的影子,人們的好奇心倒是容易其實,野戰的水平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如果步兵,騎兵是不可能的接受步兵也是很好的裝備,但機動力量,絕對優勢的騎兵,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所以,用觸及歷史的那個「車陣」啦,「步兵法蘭克斯」等方法,一定程度的消耗,敵人的騎兵,但是,為了完全壓制騎兵,不容易而且,即使真的能抗衡,敵人,如果敵軍突然騎馬逃跑
  •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騎兵對於古代的步兵來說,無異於現代的空軍對陸軍,其戰鬥力對比,毋庸置疑。蒙古帝國的崛起正是佔盡了騎兵的優勢,其領土疆域最北方到北冰洋,最南方達波斯灣和西沙,最東方至朝鮮半島,最西方在波蘭境內(部分匈牙利),蒙古帝國總面積達到三千五百多萬平方公裡,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而這,都是蒙古帝國仗著蒙古鐵騎打下來的,那麼古代的騎兵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達到如此恐怖的戰鬥力?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 古代騎兵真的比步兵強嗎?
    金國曾依靠鐵浮屠縱橫中原,雖然嶽飛發明了砍馬腿的辦法但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去砍馬腿的步兵基本一去不回。第三,騎兵持續作戰能力強。騎兵再能,步兵才是主力:千百年來,步兵一直是軍隊的中堅力量,在世界歷史中,不管是農耕民族建立的王朝,還是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軍隊中步兵必定是主力。注意,我們所說的主力,不光其數量上在整個軍隊中佔絕對優勢,同時其戰力在整個軍隊中也是數一數二的。縱觀中國和世界古代戰爭史,步兵一直是戰鬥中的主角,其他兵種再風光,其實都是輔助步兵取得戰鬥勝利的。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騎兵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分水嶺,最早在商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已經能在馬背上作戰了,此後周王朝更是以養馬而聞名,古籍記載「古公瞏父,來朝走馬」。當然最初的作戰主力還是步兵,大致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埃及就培養出了戰鬥力不俗的步兵軍團,此後西方興起的羅馬、希臘等國都有各自的步兵陣營,步兵又有重裝步兵與普通步兵之分。
  • 中國古代步兵為何總是對騎兵無解?
    這段時間,看見網上很多朋友總是在討論中國古代步兵總是被遊牧民族騎兵打敗,許多網友指點江山,恨鐵不成鋼,總覺得中國古代將領太窩囊,竟然想不到破解騎兵的方法,恨不能穿越回去,代為指揮。孰不知,大家是想當然了,中國古代將領智商並不比我們低,甚至比我們大多數人更要聰明,我們能想到的,他們早已想到,只是他們面臨的困難,不是我們這些拿著書本就能理解的。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步兵,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常見的兵種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對軍隊進行了改造和完善,當時的步兵就已經有了「輕裝」和「重裝」之分,兵器更是多種多樣,如戈、矛、鉞、殳、鈹等。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
  • 古代戰爭中騎兵有多厲害?一句話就是勢如破竹
    戰場上的騎兵的作用十分巨大。在當時呢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問問君主到底養了多少戰馬,就是可見在古代呢騎兵的厲害之處。 那麼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那麼我們都知道項羽所說的三萬精英啊,當時全是騎兵。
  • 古代騎兵威力巨大,為什麼嶽飛能用步兵破掉鐵浮圖?
    與冷兵器時代的主力步兵相比,騎兵的優勢十分明顯。 騎兵行動敏捷,來去如風,具有強大的機動性,能夠充分運用在攻擊、襲擊、擾亂、圍攻、斷後等戰術上。不僅如此,騎兵在對步兵進行分割、夾擊時,廝殺聲和戰馬的鳴叫聲纏繞在一起,會給步兵形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 騎兵是古代的坦克,步兵是戰場上的皇后,皇后同樣可以克制坦克
    騎兵崛起後,似乎主宰了戰場,步兵成了魚腩,任憑騎兵欺負。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步兵用的好,至少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反敗為勝,擊敗騎兵。如果說騎兵是古代的坦克,步兵則是戰場上的皇后。皇后同樣可以克制住坦克。
  • 在古代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是什麼?騎兵當之無愧
    在古代戰爭中,軍隊也分很多種,例如步兵,騎兵,水軍等等,其中最強的當屬騎兵了,騎兵在行軍過程中都是走在最前端的,就像現在的坦克一般,騎兵走在最前端,是因為在速度上就可以造成威脅,每一個朝代都有一支非常厲害的殺手鐧軍隊,這也是他們鎮守國家必備的軍隊,騎兵無非就是一個人騎在馬上戰鬥,不過不要小看這個搭配
  • 古代騎兵威力巨大,為什麼嶽飛能用步兵破掉鐵浮屠和拐子馬?
    了解金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金國靠著鐵浮屠和拐子馬迅速崛起,在短時間內滅掉了遼國和北宋,可以說在冷兵器時代,當鐵浮圖和拐子馬聯合使用時,幾乎無人能擋,金國因此能橫行天下。那麼後人也有個疑問,在冷兵器時代,步兵與騎兵相比,騎兵的優勢十分明顯,尤其是像鐵浮屠和拐子馬這樣殺傷力大的騎兵,那麼嶽飛為何能夠靠著步兵大破騎兵,創造這個軍事奇蹟呢?
  • 講座|中國古代戰爭的神話、想像與細節
    我想先說說《紙上談兵》這本書的緣起是什麼。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唐》《說嶽》這些演義小說,其中對古代戰爭談得還是比較多的,我就對中國古代戰爭產生了一些啟蒙式的興趣。中國歷史上的演義談兵是很不靠譜的,在這些古典小說所建構的「平行世界」裡,中國古代戰爭大約就是由「計謀」和「單挑」構成的。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縱觀我國古代戰爭史,就不難發現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表現是多麼的耀眼!自北方遊牧民族熟練地掌握騎射技能後,他們的騎兵部隊往往都會對中原王朝造成極大的殺傷和破壞。因為騎兵部隊機動靈活、來去如風,他們可以做到勝則擴大戰果、敗則迅速後撤,而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往往是勝則難以追擊,敗則難以撤退,如此一來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就很難與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周旋匹敵了。
  • 射人先射馬,為何騎兵方隊輕鬆擊潰步兵?弓箭手怎麼不先攻戰馬
    騎兵方陣,應是所有古代兵種中,進攻突進能力最強的一支。通過古代戰爭片大家應該能清楚的看到,每次只要騎兵一出手,那些步兵通通都會被衝擊得七零八落。唐代詩人杜甫曾明確的寫出"射人先射馬"。可為何冷兵器交戰時期,步兵弓箭手不先攻擊戰馬?這樣不就能減少本方的損失,更能逆轉取勝嗎?
  • 靠一種兵器,唐朝步兵打敗了騎兵,瑞士人也成為了歐洲「兵王」
    在古代歷史中,中原王朝與遊牧部族王朝之間的和平與戰爭,是一條承襲數千年的主線。
  • 戰爭事典中國古代重騎兵最輝煌的瞬間:邙山之戰中的」百保鮮卑」
    會戰過程中,在初戰衝破周軍防禦後,蘭陵王又兩次突擊,才衝破周軍封鎖,直達金墉城下。通過會戰的過程也可以看出,單純的騎兵衝擊還是難以有效擊破嚴整的步兵軍陣。蘭陵王在金墉城下被圍時,北齊騎兵更有可能是下馬步戰的。
  • 古代遊牧騎兵最畏懼的三個步兵陣法:2000步兵就可以絞殺數萬鐵騎
    在眾多的兵種中,唯一能給騎兵造成重創的也只有騎兵,漢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建立不世之業,唐朝名將李靖掃平突厥,安定北疆都是靠騎兵野戰稱雄。但由於中原地帶不盛產良馬,所以很多時候中原王朝仍然以步兵為主,那麼怎麼才能做到以步制騎成了擺在中原軍事將領面前的一道難題。於是,歷史上一些名將就發明了各種陣法,運用不同兵種間的相互配合來克制騎兵。其中要數以下三種陣法最為厲害,讓遊牧騎兵聞風喪膽。
  • 古代戰爭史上,騎兵的戰鬥力是不是被誇大了?真的那麼強嗎?
    我們先來說下騎兵的發展進程,騎兵早在商代就有,在殷商出土的廢墟中,就有多個騎馬帶有隨身武器裝備的騎士和馬坑,在用甲午文記載的文獻中有相應的記載。戰國時期,各個國的早期騎兵,是為輔助步兵斷敵人運輸糧草的道路,追擊敵方敗兵而存在。
  • 中國軍隊曾下轄19個騎兵師,一個騎兵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但是,進入50年代中後期,騎兵的數量就已經逐步縮減了。進入1985年,在新一輪的軍事改革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撤銷了。那麼,騎兵為何會被撤銷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騎兵的作用。在世界古代戰爭歷史上,騎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騎兵既可以長途奔襲,又能近距離突擊。由於機動性很強,與步兵相比,擁有天然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