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是古代的坦克,步兵是戰場上的皇后,皇后同樣可以克制坦克

2020-12-16 騰訊網

騎兵崛起後,似乎主宰了戰場,步兵成了魚腩,任憑騎兵欺負。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步兵用的好,至少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反敗為勝,擊敗騎兵。如果說騎兵是古代的坦克,步兵則是戰場上的皇后。皇后同樣可以克制住坦克。

步兵嚴密的方陣,人牆林主,盾牌相接,本身就是騎兵衝擊的障礙。如果敵方不願意損耗過多的精銳而又昂貴的騎兵,往往就不肯直接衝陣。遼軍就有宋軍列陣不戰的慣例,輕易不肯拿騎兵換步兵。不過,這種步兵都是訓練有素的精兵,能面對騎兵迎面衝來而不動,用自己的性命換取騎兵的減速,為戰友殺敵提供條件。如果是烏合之眾,在排山倒海般的鐵甲騎兵面前,基本上連對抗的勇氣都不會有。歷史上幾萬、十幾萬人被幾千騎兵擊潰的例子數不勝數。

碰上不要命的騎兵怎麼辦?步兵也有辦法。我們常見的拒馬便是用來防備騎兵的。戰場上還有更簡便的方法,把槍矛斜插在地上就可以阻礙敵騎衝擊,後排的弓弩負責殺傷騎兵。有時,騎手願意強衝槍陣,馬都不一定願意。到了燧發創時代,步兵的空心方陣,外層士兵用上了刺刀的步槍斜插地面,就能阻止騎兵衝擊。裡層的士兵開槍射擊騎兵,能夠很好的瓦解騎兵的攻擊。

古代戰車也是防禦騎兵很好的兵器。不過這種戰車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衝擊戰車了,而是大型大型運輸車,防騎兵是它的一項功能。漢軍在草原上經常用武剛車圍成一圈,車與車用鐵鏈相連,車上有擋板防敵人射來的箭只。漢軍還能從擋住的孔隙中發射弩箭,構成攻防一體的工事。匈奴的騎兵對此基本上無可奈何,只能用圍困方式等待漢軍箭盡,再硬攻。

步兵對騎兵也不是只守不攻。東晉時,南朝步兵常常利用夜間偷襲北軍騎兵的大營。北軍以騎兵為主,騎手也不願意幹築牆挖戰壕這種粗活,所以他們的營壘大都沒什麼防禦力。晚上睡覺時,馬的鞍轡都是解下來的,重新武裝需要一定時間,這就給了步兵可乘之機。這種戰術被稱為斫營。

和評書小說不一樣的是,在大規模夜間劫營面前,騎兵是沒有還手之力的,再怎麼防備也沒用。除非有步兵給騎兵建造堅固的營壘,但這樣做,騎兵會喪失了機動性優勢,只能跟慢慢騰騰的步兵一起行軍。

後來,騎兵想出個辦法,夜間宿營時,躲得敵軍遠遠的,有時要拉開上百裡的距離,步兵一晚上的時間無論如何也趕不過來。騎兵還可以在步兵摸營的半路上設伏。不過,在黑夜中大規模作戰,是非常考驗騎兵訓練水平的,很少有人能做到。蒙古軍隊就喜歡在晚間遠離敵軍紮營,既防止敵軍偷襲,又可以在次日大範圍包抄敵軍,在出乎敵軍意料的方向上實施進攻。

相關焦點

  • 旨在支援步兵進攻的步兵坦克?步兵坦克在戰場上價值幾何?
    但偏偏在戰爭爆發前,有這麼一種被用於掩護步兵存在的坦克,也就是所謂的步兵坦克,而且這種模式在當時還大行其道,戰爭中英國更是一路把步兵坦克走到了底。那麼步兵坦克到底是如何出現,在戰場上又到底有沒有用呢?而當時對付塹壕,雙方也實在沒有什麼好辦法,基本上只能用人命去填,直到英國人把他們的馬克Ⅰ型坦克扔到了戰場上。當時英國人開發出坦克,主要目的就是用來突破塹壕,讓自己的攻擊效率能夠更高一點。
  • 淺談古代戰場上的人形坦克,衝鋒陷陣一錘定音的精銳部隊──重騎兵
    重騎兵的特點我們來講講重騎兵的特點,重騎兵也屬於騎兵的一直,其配備最優質的戰馬,最精銳的戰士,最厚重的戰甲以及鋒利的武器,在古代戰場上就像人肉坦克一樣,通過戰馬衝鋒的速度產生巨大的動量,對地方陣地造成壓制性的突破,打開局面。
  • 唐朝的步兵如何克制重騎兵?
    文/王凱迪 騎兵與步兵的相互克制,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軍事史的進程。南北朝時代,重騎兵的強大衝擊力與防禦力讓整個中原大地為之震撼。然而,進入唐朝之後,以府兵為主的唐朝步兵卻發明了各種足以克制這一「古代戰場坦克」的戰法。
  • 二戰日軍的騎兵聯隊是什麼樣單位,97式輕型騎兵坦克在諾門坎戰場
    二戰時期日軍的野戰師團中經常會出現日軍的騎兵聯隊單位,那麼日軍騎兵聯隊與步兵聯隊有什麼不同,裝備上又與步兵聯隊有什麼差別呢。
  • 主戰坦克戰場叫慘,步兵戰車說我比你更慘!
    其實戰場上的主戰坦克還有一個長期的「伴侶」,在現代戰場上面臨的局面比主戰坦克本身更「悽慘」,這就是步兵戰車,簡稱步戰。步戰為何說比主戰坦克更慘呢?根本原因就在於步兵戰車不論防護力度和火力都無法和主戰坦克相提並論;但是偏偏步兵戰車的主要戰術作用,各主要陸軍大國都大同小異,這就是需要時刻伴隨主戰坦克進行戰場上的越野突擊,保護坦克的側翼和後方不受對手的襲擊,同時也具備為坦克指示目標,掃清對手的單兵或者班組反坦克火力點的作用。
  •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騎兵對於古代的步兵來說,無異於現代的空軍對陸軍,其戰鬥力對比,毋庸置疑。蒙古帝國的崛起正是佔盡了騎兵的優勢,其領土疆域最北方到北冰洋,最南方達波斯灣和西沙,最東方至朝鮮半島,最西方在波蘭境內(部分匈牙利),蒙古帝國總面積達到三千五百多萬平方公裡,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而這,都是蒙古帝國仗著蒙古鐵騎打下來的,那麼古代的騎兵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達到如此恐怖的戰鬥力?
  • 被顛倒的「騎兵砍坦克」真相:波蘭騎兵團帶著坦克,德軍反而沒有
    在二戰歷史上,有一場被世人熟知的奇特戰鬥——就是「波蘭騎兵刀砍德軍坦克」。一些二戰類書籍經常引用這個戰例,比如說「宣告騎兵時代的滅亡」,或者是「波蘭騎兵不學現代軍事知識的下場」,甚至誇張為「波蘭騎兵沒見過真正的坦克」。然而事實上,這個所謂「騎兵砍坦克」的故事才真的是一個神話。
  • 中國古代步兵為何總是對騎兵無解?
    這段時間,看見網上很多朋友總是在討論中國古代步兵總是被遊牧民族騎兵打敗,許多網友指點江山,恨鐵不成鋼,總覺得中國古代將領太窩囊,竟然想不到破解騎兵的方法,恨不能穿越回去,代為指揮。孰不知,大家是想當然了,中國古代將領智商並不比我們低,甚至比我們大多數人更要聰明,我們能想到的,他們早已想到,只是他們面臨的困難,不是我們這些拿著書本就能理解的。
  • 波蘭騎兵刀砍德軍坦克,原來是德國人請義大利人編的段子
    圖片:巨大的羽翼安裝在馬鞍上,奔跑時發出呼嘯可以驚嚇敵人馬匹,也能防止敵人用索套將騎兵拉下馬。到了19世紀,波蘭騎兵的傳說仍然在不停譜寫。上校命令第一分隊指揮官尤尼茲·思維希阿卡(Eugeniusz Świeściak)於19點時發動一個騎兵衝鋒行動,以兩個分隊約250人進行。另外兩個分隊的大部分兵力,以及他們擁有的 TKS與TK-3小坦克則作為預備隊留下。衝鋒的行動相當成功,德軍步兵驚慌失措逃跑,波蘭騎兵佔領了一塊林間空地。
  • 鼓吹坦克殲擊車,堅持坦克反步兵,火炮反坦克的麥克奈爾將軍
    可是這款坦克的研發方向則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雖然從歐洲戰場上傳回的情報顯示,坦克已經真正成為了左右戰爭的力量。可是美國陸軍畢竟是久疏戰陣,所以說美國陸軍內部對於坦克的性能側重點就成了問題。幾乎是整個美國陸軍都對於坦克是應該進行裝甲作戰,亦或是讓坦克掩護步兵而爭論不休。這一情況完全就是不了解實戰導致的,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言論。
  • 宋朝「坦克」,掛搭如城壘,原始狂暴的步坦協同作戰
    現代坦克在完全的陸戰中,坦克以其絕對的火力優勢和厚重的裝甲完全有能力主導戰場,無論是作為移動的堡壘攻堅還是步坦協同掩護步兵充分,都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冷兵器時代如果擁有一輛坦克,那恐怕就能完全主宰戰場了。超遠的射程是冷兵器時代的遠攻火力所不能比擬的。另外重達幾十噸的裝甲更是會讓各種冷兵器顏色盡失。
  • 理念落後的步兵坦克在二戰表現如何?曾生擒虎式的「邱吉爾」坦克
    除了裝甲還可以外,這輛坦克幾乎毫無亮點,而且顏值也不是很容易被人接受。但以步兵坦克的角度來看,邱吉爾系列坦克身為最後一種步兵坦克,還是打出了它應有的風採。英國的步兵坦克就坦克誕生之初來看,它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步兵充當移動掩體,以便突破鐵絲網和戰壕等防禦工事。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戰場偵查專業戶」九五式輕型坦克
    在坦克世界閃擊戰中,輕型坦克一般執行戰場偵查任務,從而確定對方各種坦克的位置,從而為我方坦克順利展開攻擊提供保障。但是在大多數的偵查任務中,由於輕型坦克裝甲防護力弱,火力不夠強大,特別容易受到攻擊,戰損率是非常高。但有一款坦克由於它的車身小巧,機動性能高,即便在偵查任務中被對方發現,也很難被擊中。
  • 二戰時坦克的瞄準鏡和步兵的望遠鏡誰的倍數高?步兵望遠鏡
    資料圖自始至終,望遠鏡在戰場上是個十分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戰士們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好的看到遠處,更精準的打擊目標,但是,許多人認為望遠鏡在任何地方,都是倍數越大越好,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知道,二戰時,各個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在二戰中,坦克的出現就十分的重要,它在剛出現時,幾乎是無法被摧毀的,它憑藉其強大的火力以及堅不可摧的外殼迅速佔領了戰場,我們在影視劇中也時常見到,士兵在坦克中,用潛望鏡、望遠鏡來觀察目標,用強大的火炮來給予致命的打擊,但其實,坦克的望遠鏡倍數遠遠比不上普通士兵的望遠鏡倍數,為什麼呢?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當時英法都把坦克的職能拆開看,對付坦克是一種目的,支援步兵是另一種目的,這就需要兩種不同思路的坦克。於是英國人就劃分出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也劃分出了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用來滿足這兩種不同的目的。古德裡安看了一眼英法的思路,覺得這個思路不錯,然後自己也鼓搗出一個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來。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 二戰時期的步兵火炮與反坦克炮的區別解密二戰各個國家的經典火炮
    實際上在1941年東線戰場,該型火炮擊毀蘇軍坦克數量是要超過德軍的37毫米42倍徑戰防炮的,也是德軍第一個型號的輕型反坦克炮,那麼反坦克炮與步兵炮的區別在哪呢,最顯著性能差別就是,反坦克炮只具備固定平射能力,其火炮倍徑和火炮打出的炮彈初速要高於步兵炮至少兩倍,其強大衝擊力,可以瞬間擊穿敵軍的土木結構碉堡和擁有高強度裝甲防護敵軍坦克,但隨著二次世界大戰愈演愈烈德軍反坦克炮口徑也在逐步增加
  • 在對抗金國的戰場上,木華黎比嶽飛更像名將
    女真族建立的騎兵就類似於連環馬,它的名字叫「鐵浮屠」,這個兵種的騎士從頭到腳都是重甲,只露出兩個眼睛,戰馬同樣如此,遠遠看去好像一個個移動的鐵塔,鐵浮屠因此而得名。普通的重騎兵都是一層甲,而鐵浮屠的裝備是雙層甲,雙甲之間配有特製的蒿草減震,所以普通的刀矛弓箭,鐵錘狼牙棒都無法傷害到鐵浮屠,它的衝擊力無人能擋,在「以人為本」的古代戰場,「鐵浮屠」可以媲美坦克,在不斷的實踐中,金國大將金兀朮,靈活地改造了這支重裝騎兵,他把三個鐵浮屠用皮索勾連在一起,讓其攻擊面積更大,還給它的側翼配上了輕裝騎兵,也就是南朝人俗稱的「拐子馬」。
  • 美軍瘋狂增援砥平裡,步兵騎坦克上強衝志願軍防線,全成了活靶子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重新組織一支坦克特遣隊,利用部隊23輛坦克,讓一1個步兵連騎在坦克上,再配4個工兵必要時排雷,另以一輛卡車跟在最後收容傷員。這一任務落到了3營L連身上,但立即遭到了營長特雷西和連長巴雷特的反對,這樣做,騎在坦克上的步兵都成了活靶子,無異於去送死。
  • 戰車:美軍加速研發新一代坦克裝甲車輛 第四代坦克真的要來了?
    在海灣戰爭中,以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M2/M3「布雷德利」步兵/騎兵戰車、M551「謝裡登」輕型坦克為代表的美軍裝甲力量將伊拉克陸軍打得一點脾氣也沒有,戰場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除了美軍佔有絕對制空權外,地面裝備技術性能的跨代碾壓也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