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更細分」的唐朝官制

2021-02-13 伴讀學文


唐朝(618年—907年,歷時290年)基本承襲隋朝官制,但有所改進。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是朝廷核心機構。尚書省負責執行經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最後由皇帝批准的各項詔令。尚書省下設六部,長官是尚書;中書省長官是中書令,而負責起草詔命的是中書舍人;門下省長官為侍中,有「封駁權」。「封」是封還詔書使不下行,「駁」是駁正百司奏抄公文失誤之處,執行封駁職事的是給事中。

唐初,在門下省設政事堂,為宰相議事之所。宰相由兩類人構成,一類是三省長官,一類是他官加「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銜,由皇帝指定為知政事官者。唐朝宰相不同於秦漢時期,主要區別是宰相集體議論朝政,而不以個人尊官獨掌相權。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決策機構。唐高宗時,政事堂改設在中書省。玄宗時,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下設五房,分曹處理日常行政事務,這樣原來僅是宰相議事處所的政事堂便發展成一個宰相的辦事機構。

「九寺五監」與隋朝「寺監製」相同,承接尚書省政令而辦理所屬事務。三省六部、政事堂、九寺五監的設立,實現了決策、政令和負責事務機關的分離,分工更為細密,反映了唐朝中央政府職能範圍的擴大。

御史臺作為最高監察機關,唐玄宗時體制逐漸完善,分臺、殿、察三院。三院御史共司監察,各有側重,反映出唐朝監察體制比前代更加完備。

唐朝官制的特點,在一般行政系統外,另有使職差遣。即臨時派某官辦某事,事畢則罷。唐中後期,一些使職差遣演變成中央重要官職,比如翰林學士和樞密使,對唐中後期政治及宋朝官制產生一定影響。

翰林學士: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唐玄宗時設翰林院,置翰林學士,以備皇帝諮詢,代擬詔書。自此,中書舍人制詔之權被分割。由於翰林學士常隨侍皇帝左右,參與謀劃,唐中後期,翰林學士一職不斷侵奪宰相權力。

樞密使:唐代宗時設樞密院,置樞密使,由宦官任職,掌接收奏疏及向「中書門下」傳達帝命。唐中後期,樞密使權力膨脹,直接與宰相共參國政。

唐朝為管理周邊地區,設置都督府和都護府。都督府初稱總管府,都督府設官與州(府)相仿,惟長官稱都督。總領所管諸州軍事防務,同時兼任所在州刺史,安史之亂後廢除。都護府與都督府不同,都督府主要任務是掌督所轄州的軍事,都護府具有管理羈縻府州的職責。羈縻是籠絡的意思,所謂羈縻府州是指仿內地府州而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行政單位。

唐朝地方還有道的設置,前期為監察區,中央不時派出各種使節巡省。安史之亂後,道逐漸凌駕於州(府)之上,又稱方鎮。道設節度使或觀察使(初稱採訪使)。中唐以後,節度使權力擴大,成為一方軍政首腦。

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並確定每年定期舉行。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好店選好書 / 好書選好店

相關焦點

  • 超級詳細的唐朝官制介紹,一篇文章帶你弄懂唐朝官制!
    提起唐代的管制,大家可能隨口就來「三省六部」嘛,其實,這個說法並沒有把唐朝的官制完全囊括,講究起來,應該這麼念:「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臺九寺五監」。挺長的,是不是看了有點暈,沒關係,只是看起來長而已,只要把它細細分開,就能弄得一清二楚。
  • 唐朝地方官制
  • 互相監督,制約皇權: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幫助唐朝走上巔峰的?
    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也是最基本的官僚機構設置形式,它是在西漢以後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到了唐代才正式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其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標誌著唐朝時期政府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整個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與成熟。唐代的三省到了唐代之後,三省六部製得到了進一步的改良發展,三省和六部的職權與職能到了更加細化的發展。
  • 三分鐘看懂秦朝官制
    近日,電視劇《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秦國及秦朝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各位聊聊秦朝官制。在《大秦賦》中,李斯得到相邦呂不韋的舉薦被任命為郎,然後李斯就天天手持長戟在宮中站崗值宿。那麼問題來了,郎究竟是什麼官職?
  • 公基備考||唐朝實行什麼官制和兵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在唐代曾一度稱為內書省、西臺、鳳閣和紫微省,最重要的是負責詔令起草工作,要由中書舍人實際負責,因此中書舍人被視為文學之士擔任的最高職務。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唐朝政治制度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唐朝政治制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一、唐朝官制   (一)中央官制   1. 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
  • 公司職能部門,難道就沒法考核?
    企業的總體目標一定要分解和反映在職能部門上,落實到具體人員身上。這樣職能部門工作才會有效地支持企業目標的達成,才不會與企業發展方向偏離。文:文建波公司職能部門的考核一直是困擾高層的管理難題。對於職能部門來說,每天的工作大都是些基礎管理、業務支持等事務性工作,沒有具體、明確的業務指標,難以用數字來衡量。那麼應該用什麼標準考核職能部門,又應該用何種組織安排來保障考核的有效性呢?
  • 淺談大唐官制
    由於唐朝初期人才濟濟能徵善戰,大大的擴大了疆域面積,而邊境則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因而設立了都護府,建立了我國早期的民族區域管理制度。  唐朝都護府一共有六個,分別是安北都護府、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和單于都護府。其中安北都護府和單于都護府關係十分密切。
  • 唐朝的千牛衛大將軍,僅僅只是三品官兒,李元芳憑什麼那麼得瑟?
    千牛衛是唐朝特有的一支禁衛部隊,屬於唐朝禁衛軍「十六衛」中的一種,主要是負責宮殿裡面的侍衛以及皇帝儀仗的管理。左、右千牛衛大將軍·將軍之職,掌宮殿侍衛及供御之儀仗,而總其曹務。而「千牛衛」就是唐朝負責管理這些千牛備身的機構。雖然其他朝代也有類似的軍隊,但要麼名字不同,要麼徒有其名,名不副實。只有唐朝的千牛衛才是正宗的千牛衛,名氣與實力相匹配。眾所周知,唐朝早期軍制乃是府兵制,府兵乃是兵農合一,閒時為農,戰時為兵,以折衝府為府兵的選拔、訓練以及日常的戶籍管理工作。
  • 「獎勵功勳」和「明確軍功」二者兼備,唐朝勳官為何只專酬戰士?
    唐朝是中國古代史上較為繁榮昌盛的朝代,其政治制度更是一大特色,"勳官"制度是在唐朝時期定型的一種新的官員品階制度,這項官職的主要責任就是對已經取得的軍功人員給予一定的酬勞和賞賜。在歷史的記載中,勳官一詞由來已久,勳官的職能從原先的"漸及朝流"到"專酬戰士",簡化了官職,突破了在獎勵時按官職劃分的限制,成為唐朝時期眾多政治制度的一大亮點。
  • 小縣官、大權力,聊一聊古代一縣主官的變遷、職能和考核
    此時的縣令同時存在著,京畿附近的縣令品級為正五品(上)至正六品(上),其他地方的縣令為從六品(上)至從七品(下),知縣更低一級。 宋朝時,縣令這個官職名義上依然保留,但實際上已經沒有了。朝廷派京官任職某縣,「知某縣事」,稱呼就是知縣。 明清時期,「縣令」徹底取消,「知縣」成為正式官名。
  • 在唐朝,皇帝的聖旨和國家的法律,誰更牛?
    中國人在海外被稱為唐人,海外的華裔聚居區更叫唐人街,即可知這個強大王朝,見證了國人多少驕傲記憶。而這樣一個驕傲年代,是靠什麼撐起的?比較出名的,是帝王將相甚至文豪墨客,但不太出名的裡面,更是有一個無名英雄:法律。在中國古代司法史上,《唐律》以其完備的體系和依法治國的精神,早早確立了無可爭議的偉岸形象。
  • 為什麼唐朝的太監敢殺皇帝?
    可是在唐朝後期,卻出現了太監殺皇帝的現象。唐肅宗末年,皇后張氏與李輔國爭權失敗被李輔國當著肅宗的面處死,病重的肅宗受驚去世;唐敬宗在寢宮換衣服時被宦官弒殺;文宗也被宦官軟禁致死。皇帝受制於權臣已經夠慘了,誰能想到大唐朝的皇帝會受制於家奴?
  • 唐朝的「三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唐朝官制眾所周知,唐朝的官制體系主要是「二省六部」制,而官員的品級是「正一品」至「從九品下」。其中從「正四品上」到「從九品下」,每個品級又有「上下」之分,因此唐朝品級共分為30個等級。比如正四品分為「正四品上」和「正四品下」。當然所對應的官職也不一樣。正四品上的官職有「親王府長史」、「內侍」等。而正四品下著有「下州刺史」、「尚書右丞」等。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唐朝官制是在繼承隋朝官制的基礎上一步步完善成熟起來的,其核心就是三省六部制,即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六部轄二十四司。而在官員的設置上,宰相是唐朝時期輔佐皇帝、統領百官、協調政務的百官之首,是真正擁有實權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