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中秋還有不少習俗與背後的故事你是不知道的吧!今天就讓小珠子來告訴你~
在惠東縣平海古城,這個有著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活化石」的地方,中秋之夜,當地有特殊習俗,那就是拜月。
惠東縣平海文化站站長蔡景說:「中秋節以月餅為主,用各種各樣的水果搭配顏色,特別要放柚子,是一種保佑的意思。」
據當地人介紹,拜月這一形式從明朝就開始有了,不論從貢品的擺設還是祭拜的儀式都有特殊的意義。
在中秋節吃糖雞,是陽江市的習俗。古老的手工糖雞,在全國只有陽江特有。製作「糖雞」時,把白糖熬成濃糖,加少許麵粉,然後倒模,可以做出各種形狀和顏色。
做了60多年糖雞的吳阿姨說,糖雞很受歡迎,來光顧的有多年回頭客,還有很多新顧客。她說:「最便宜的五毛錢一塊錢最貴的十八塊。」
市民老張說:「這是傳統的小孩最喜歡這個,又好看又好玩又可以吃。」
在韶關市馬市鎮高水村,這裡的人們過中秋時要燒豆腐、炸花生餅、豆餅和圓餈,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用一個圓形鐵具,上面澆一層薄薄的粉漿和幾粒花生,放入高溫的油鍋裡,粉漿離開鐵具,就成了一塊塊圓形的花生餅。李大伯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炸花生餅)慶祝一下,(寓意)團團圓
圓。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
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過中秋節,沒有一個潮汕人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雖然月餅可以有各種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製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
除了吃的之外,點燈籠也是中秋的習俗之一。
廣州人在中秋節有掛燈賞月的習俗。具有南粵特色的紅木宮燈不僅被各大中式酒樓廣泛使用,還成為了百姓家中的喜慶吉祥物。
紅木宮燈的骨架雕有龍鳳,燈扇上繪有各式人物山、花鳥魚蟲,並寫著吉祥語的紅木宮燈,比起紙燈籠更具有傳統特色。
據了解,中秋節廣州有句老話叫「八月十五豎中秋」。所以人們把彩燈用竹竿豎起,聯成一串,有的掛在屋簷下或天台之上,全屋光亮璀璨,與明月爭輝。小孩們則提著小燈籠滿街跑,一邊唱著「月光光,照地堂」或「八月十五豎中秋,有人快樂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地下皺眉頭」的兒歌。一派祥和喜慶的景象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廣東很多地方還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據相關資料記載,「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燈又被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在佛山市南莊鎮的上元村,有個習俗已經流傳了百幾年,那就是中秋舞火龍。
「火龍」是用草編制而成的,在「龍」身上每隔80釐米處放置一油盞,周邊插上香火,點燃油盞後便開始「舞」了。火龍出場之前,要先插上香燭,再插上頭柱香。村民們手持長壽香,爭先恐後地點火。香火插在火龍身上,寄託著自已的心願。
佛山市南莊鎮上元村村民阿新說:「好意頭年年都好,身體健康。」
插滿香火之後,火龍開始出遊。炮竹和鑼鼓開路。村民將近百米的龍身,高高舉起,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舞起龍尾,翻騰起舞,場面熱鬧。
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於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在一些地區,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看完這些你所不知道的廣東中秋故事,你有沒有漲知識呢!
小珠子是又了解了更多廣東文化啦!
為自己點個讚吧!
來源|百度百科
編輯|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