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樓」居民和志願者一起做月餅。
鹹菜大黃魚、鴨子燉芋艿、水溻糕……這是留在85歲的劉素卿記憶裡的中秋家宴上「出鏡率」最高的幾樣美食。而你,最想選擇的是哪一樣?
趕在中秋前,划船社區出了名的「香囊奶奶」劉素卿教社區「思源樓」裡的居民們做中國結,營造節日氣氛。
紅繩在手中來回穿梭,劉素卿關於中秋的記憶,就從傳統中秋家宴上至今令她難忘的幾樣美食開始……
「頂好吃當然是鹹菜大黃魚了。」劉素卿的眼睛一亮,嘴角不由上揚。
鹹菜大黃魚,一定不是中秋家宴的「專屬」。在寧波的一些地方,至今保留有端午吃大黃魚的習俗,從民諺「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中就可見一斑。
不過,號稱能「鮮掉眉毛」的鹹菜大黃魚一定是老底子寧波人的心頭愛。中秋家宴上這道菜,多半是為了解饞。
「那時候5角錢就能買到一條黃魚。」劉素卿說的「那時候」要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或許是聽到「鹹菜大黃魚」這幾個字,一旁埋頭專心做中國結的居民抬頭湊了過來,「那時候的黃魚都是野生的啦」,是炫耀絕對沒錯了。
「鴨子燉芋艿,也是一定要吃的。」劉素卿回憶。其實,這道菜還有另外一個聽起來就很生動的名字:鴨撲芋。
這道菜的重點在於選材。鴨通常要選老鴨,入秋後老鴨一般不生蛋,適合煮食,「而且鴨肉清火,適合乾燥的秋天。」劉素卿說。
至於芋,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要選奉化芋艿頭或芋艿子。
記者在9月27日採訪前,詢問過奉化區蕭王廟街道一些種芋艿的農戶,他們說地產的芋艿頭或芋艿子尚未大規模採收。
在劉素卿的記憶中,「鴨子燉芋艿」中用到的芋,是「水芋」,「生長在水稻田邊上,中秋前後剛好上市。」
中秋吃「鴨子燉芋艿」,除了圖食材的新鮮,還被寄託了美好的寓意:芋艿圓潤潔白,形似月亮,在中秋吃芋艿能夠闢邪消災;鴨子則象徵大雁,有「鴻雁報喜」的好兆頭。
劉素卿對中秋家宴上的水溻糕留有深刻印象,「看我外婆做過,我自己也會做的」。
水溻糕是一種用米粉蒸製而成的糕點。
「大米在磨成粉前要先在水裡浸一夜,訣竅是要在米粉裡加入『漿板』(酒釀)發酵,然後放到鍋裡蒸,熟了之後切成菱形。」
聽著是不是有點像在菜場、超市經常能見到的米饅頭?「水溻糕的水分要比米饅頭多,吃起來更鬆軟。」
或許也是跟它水分多、口感鬆軟有關,水溻糕也被叫做「水拖糕」或「白米松糕」。
別小看這塊糕,過去,在中秋佳節,它可要承擔起「新米蜂糕(水溻糕)紅印添,四親八眷都送遍」的人情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