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中,五月是除了暑假最期盼到來的一個月,這時候天氣還不太熱,各種水果成熟,麥田的麥子也到了收成的時候,兒時的我們五一長假是跟各個小夥伴在歡鬧中度過的,也忘不了山上各種的野果,我的家鄉是攀枝花的小山村,今天來盤點一下兒時我們最愛的野果。
01覆盆子,黃泡兒
每當下午放學約上兩三同學要走一小時的路回家,少不了路邊的刺泡這些,黃橙橙的小果實或長在山林中,或立在小溪兩旁,或吊在崖壁上。特別是崖壁上的黃泡兒,你又摘不到它,偏偏還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誘人,一串串的果實都把枝頭給壓彎了。正因為帶刺,一般沒有特殊工具是摘不完的。都會留一部分在枝頭,這些我們摘不到的果實都是大自然給其它動物們留的美食。
路上哪兒有果樹我們都很熟悉,當快到的時候夥伴們都爭先恐後地跑著,想著能佔一個好方位。果實熟透後很容易捏壞,都小心翼翼的摘下放在飯盒裡。有些等不及的夥伴就摘一顆吃一顆,我是覺得不過癮,要等摘完了一把一把地放進嘴裡。口感酸甜醇厚,有明顯的顆粒感,回味無窮。摘完果的我還不捨得吃,想帶回家給外婆嘗嘗。小心翼翼地端著,生怕碰壞了不好吃了。小夥伴們有時候還會跟我開玩笑要搶我的,但每次都會幫我摘一些放進飯盒裡。
除了我們那兒的黃泡兒,還有黑泡兒,味道也差不多,酸甜口感,果子上面還帶有白色果霜,枝頭上有紅色黑色的兩種果實,紅色的沒熟透,吃著酸的,黑色的最好吃,幾乎純甜口感,顆粒感也很足。在我們那兒感覺都長在河邊,經常去摘的時候還遇見水蛇,後來看見黑泡兒都有陰影了,就像仙果的守護神一樣,但也阻止不了我們對美味的欲望。
02貓兒瓜,茅瓜
咱們先鄉下現在都很少見了,最開始還不知道學名叫什麼,咱們那邊的土名字都叫貓兒瓜,小時候看見這種野果很開心,即使沒成熟都一直惦記著,沒兩天就去看一看,果實成熟後顏色很鮮豔,所以經常人們沒惦記著,倒是被鳥或者松鼠給吃了,有很多年沒吃到茅瓜的味道了。
記憶中茅瓜表皮有絨毛一樣的東西,成熟後顏色鮮豔,味道香甜,籽兒也特別多,雖然可食率不高,但在記憶的童年是必備的野果了,茅瓜根也能入藥,可能也是現在少見的原因,記得兒時玉米地旁邊都有那麼兩三株茅瓜掛著紅彤彤的果實,也是每年夏天揮之不去的記憶。
03野地瓜,地枇杷
每年到地枇杷成熟的季節,生長有地枇杷的的山坡都會被扒拉一遍,都是因為它誘人的味道與口感,成熟後果皮會變紅變軟,生長在土裡,掰開裡面跟無花果一樣,但兩者的口感天差地別。
咱們家旁邊的山坡就有一片野地瓜,放假的時候我都會帶著妹妹去扒地瓜,還約定好扒到最大的一個要平分著吃,每次找到成熟的果子都迫不及待的吹吹上面的泥土就塞到了嘴裡。伴隨著泥土的氣息,果子的香甜縈繞在舌尖,果子內的籽兒一顆顆的爆開,帶著沙沙的顆粒感。就是這平凡的野果在市場被炒到了百元一斤的價格,當我得知這消息的時候仿佛錯過了幾個億啊,咱們那邊遍地都是,因為野地瓜的藤繁殖能力也比較強,有時候會生長到莊稼地裡,被除草劑打死的也不少。不過現在在鄉下也很常見。
04野黃瓜,
野黃瓜的來歷跟它的味道是有較大關係的,外表一點不沾邊,綠色的果實,表皮還帶軟刺兒,味道跟口感都跟黃瓜一樣,野黃瓜比其他的黃瓜口味都要清脆可口些,但野黃瓜味道很酸,是比較開胃的野果了。
在鄉下遇到它都會摘一些回去涼拌來吃,健脾益胃,酸酸的口感現在想著都引得唾液分泌。此果比較喜陰,喜歡生長在靠水的地方。
篇幅有限,這期野果介紹就到這兒,下期繼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