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鳳冠霞帔是古代皇后為代表的高等級命婦所穿戴的品級服飾,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服制金字塔上最頂端的衣冠,男性的是皇帝的冕服,那女性的就要數皇后的鳳冠霞帔了。而我們看到鳳冠霞帔,更熟悉的是婚禮場景,無論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新娘裝扮,還是親朋好友拍婚紗照、舉辦婚禮時的中式禮服,常常用的都是鳳冠霞帔。那鳳冠霞帔是怎麼從高等級命婦才能穿戴的品級服飾流傳演變到民間女子的婚服的呢?
自古以來,婚禮上的新娘都是衣裝隆重、極盡奢華,但平民女子和后妃的身份、地位差距豈止是「九品十八級」,難道真的能夠在婚禮上穿著和命婦禮服一模一樣的的「鳳冠霞帔」嗎?而且,鳳冠、霞帔絕對算古代女性的奢侈品,無論其制式、工藝還是價值都非同小可,普通百姓有怎麼可以負擔得起呢?
那麼古代的新娘們在婚禮時究竟穿的是什麼呢?
先秦的昏禮
自先秦以來,婚禮就是儒家禮儀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儀禮》是儒家的十三經之一,記載了周代的士冠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覲禮、士喪禮等各種禮儀規定,其中「士昏禮」部分,記錄的就是先秦士大夫階層舉行婚禮的各種禮俗。
為什麼稱「昏禮」,而不是「婚禮」呢?在傳統的觀念裡,一男一女的結合,不僅標誌著一個新的小家庭的誕生,還是一個大家族擴充人丁,延續血脈的重要節點。《儀禮》中說:「……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婚禮被看作社會倫常的基礎。按照先秦人的世界觀,男為陽,女為陰,婚禮意味著陰陽相合;而白天為陽,夜晚為陰,黃昏是陰陽相交的時間,所以為了使人的陰陽相合與天地萬物的陰陽相交同步,婚禮就選在黃昏時舉行,也稱之為「昏禮」。
「昏禮」上,新郎在迎接即將成為他妻子的女性時,要有「親迎」的儀式。《儀禮註疏》記載:「天子親迎當服袞冕」,「卿、大夫通玄冕」,「士變冕為爵弁」,總之,新郎是要穿著盛裝,鄭重其事地進行這個儀式。而婚禮上的新娘,則「純衣纁袡」,就是穿通身黑色的禮服(即純衣),裝飾有深紅色的邊(即纁袡,纁指絳色,袡指邊緣)。
這男子的「爵弁」和女子的的「純衣纁袡」,實際上都是越級的穿著。玄冕、爵弁是士大夫們參加君王主持的國家祭祀活動時的穿著,結婚是私人的典禮,本不應當穿用;而純衣纁袡本是王后之服,士庶之妻除了在助祭時穿著之外,在婚禮的親迎當日穿著也屬特例。除了衣服,婚禮最後的士人還可以乘坐日常大夫以上才可以用的墨車(不加紋飾的黑色車乘),也是超越規格禮儀的現象。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注釋《儀禮》時將這些情況稱為「攝盛」,即為了顯示婚禮的貴盛而臨時性地超越了日常禮制規定。
所謂「攝盛」其實很好理解,因為這種習俗流傳千年,時至今日,在婚禮的大喜日子裡,也仍然有一些可以稱之為「攝盛」的做法。例如今天迎娶新娘的婚車,大多數新郎是不會開自己平日裡代步的車子的,或租或借總是要用些「高級車」。這「高級」,其實就是超越了新人自身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水平的意思,也就是「攝盛」。如果新人平日裡開普通家用車,婚禮當天可能會租借「名牌車」;如果平日裡就開「名牌車」,那婚禮時估計就要用「豪車」了。總之標準就是要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級,否則就好像失去了婚禮隆重、慎重的意味。
既然是「攝盛」,是暫時性的,就僅限於在婚禮進行的過程中才能使用,婚禮一旦結束,一切就要變回日常的樣子。先秦時婚禮結束後的第二天早上,新婦沐浴更衣,穿著「儷笄、霄衣」去拜見公婆,而那身婚禮時的「純衣纁袡」就不能再穿了。對此,鄭玄解釋:「不著純衣纁袡者,彼嫁時之婚服;今已成婚之後,不可使服,故退從此服也。」
唐代的攝盛
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七年頒布的《武德令》中,對各個階層的女性盛服都做了明確規定,皇后有褘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禮服,皇太子妃有鞠衣和細釵禮衣,內外命婦在儀典場合,五品以上服花釵翟衣,七品以上服禮衣,九品以上則「大事及尋常供奉並公服」,但士庶女子婚禮時也可以穿花釵禮衣。按照《舊唐書》記載,五品命婦花釵翟衣的構成,包括了頭上裝飾的花釵、花鈿各五樹和兩博鬢,身上穿的繪有翟紋的青色衣、裳和蔽膝、大帶、革帶、襪、舄、珮、綬等。而庶民女子的婚服,依《新唐書》的記載:「庶人女嫁有花釵,以金銀琉璃飾之。連裳,青質,青衣,革帶,襪、履同裳色。」正因為唐代婚禮時新郎無論身份,都可以穿本是五品服色的絳色紗袍,新娘穿青質連裳,所以才有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如何能看一看唐代的婚嫁場面和當時的新人衣飾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所幸在敦煌壁畫中發現的四十六副婚娶圖,讓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婚禮風採。可是由唐至宋,建造敦煌石窯的人除了雕刻、繪製被供養的菩薩、出資修建的供養人之外,為什麼會在壁畫中繪製這些婚禮圖景呢?
敦煌壁畫的婚禮圖,並不是修建洞窯的人為了讓後世可以看到當時的婚禮景象而繪製的,它們不是世俗的紀實性繪畫主題,而胡思來源於《彌勒下生經變》的佛教主題繪畫。《彌勒下生經》講述彌勒降生成佛,說法度眾出家,並描繪了彌勒世界的太平景象。在《彌勒下生經》中記載:「人壽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爾乃行嫁」,就是說彌勒世界裡人的壽命有八萬四千年,女子要到五百歲的時候才到婚齡,才會行禮出嫁。於是,石窯中那些描繪佛國世界的壁畫裡,就有了彌勒世界的婚娶場面。當然,佛經裡也沒有具體描述佛國世界裡的婚娶場面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與人世間的婚禮有哪些不同,所以那些在敦煌繪製壁畫的畫工們,就只有以現實生活中的婚嫁習俗為藍本去創作,也就為後世留下了唐代敦煌地區婚娶風俗的珍貴圖像。
在唐代婚禮中,「攝盛」之俗仍被繼續使用著。例如敦煌文書中發現婚嫁詩詞一首《封鎖詩詠》「鎖是銀鉤鎖,銅鐵相絞過,暫請鑰匙開,且放刺史過。」詩中「刺史」說的就是新郎,但又不是確指新郎的官職是刺史,而只是一種尊稱,以抬高身份,表明婚禮當日新郎的重要地位。《下女夫詞》是唐代敦煌地區有關婚俗的詩歌,其中反覆提到新郎是「馬上刺史,本在沙洲」,「馬上刺史,本是敦煌」,「馬上刺史,望在秦州」,這些個馬上刺史們都只是婚禮當日的「一日刺史」而已。同樣,在婚禮當日,新娘也是盛裝打扮,花釵、鳳冠是常見的首飾,只為享有一日的榮耀。
宋代的女性婚服
宋代女性婚嫁禮服的形制是身穿大繡衫,下著長裙,外披霞帔。霞帔是宋代正式成為命婦服制的一部分,是宮廷命婦的日常著裝,外命婦只能在祭祀典禮等重大的正式場合穿著,而平民女子則只有在婚禮出嫁這個特殊的時間場合下,才可以穿用,不算是擅越。
宋代婚服的用色也與唐代大致相同,女子仍以青色為主。例如宋代皇后像中皇后穿深青色翟衣,、腰帶、蔽膝、鞋襪也都是青色調的,領口。袖口、下擺有紅色雲龍樣的鑲邊,這便也是宋代女性婚服的配色色系。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婚禮前男方送女方的催妝禮為「冠帔花粉」,而女方則回贈「公裳花幞頭」之類,說明這就是當時婚禮上男女穿著的衣飾。宋末元初吳自牧在其著作《夢梁錄》中,記錄了當時臨安城(今杭州市)富貴之家婚嫁時為女兒準備的嫁妝:「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若鋪席宅舍,或無金器,以銀鍍代之。否則貧富不同,亦從其便。」可知雖然宋代朝廷明文規定,只有命婦可以佩戴金銀玉飾件,霞帔非恩賜不能使用,但在現實生活中,經濟實力才是決定新娘會使用何種材質嫁妝的最主要因素。富貴人家女子就會在婚禮時用霞帔,佩戴金或鍍金的霞帔墜飾和其他飾件,而家貧的女子則只能放棄這個展示榮耀的機會。這可能也就是宋代士族墓葬多出土金、銀材質帔墜的原因。
明清時期:深入民間的鳳冠霞帔
中國古代的婚禮禮服服色,自周代的玄纁開始逐步演變,南北朝時一度出現了白色的婚服,到了唐宋用青色,最早在明代變為大紅色。並在民間盛行開來,明初律令裡還明確規定,民間女子的禮服不許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等淺淡的顏色,不可以使用大紅,鴉青(黑而泛著紫綠)和黃色,所以普通百姓就算是婚禮、壽誕等大喜的日子裡,也不能穿大紅衣裳。但到了明末,規定以及逐漸鬆動。
清初葉夢珠的《閱世編》中記載了明末婚禮的隆重場面,稱在崇禎朝初年,婚事當天的禮服還用的是藍色綢緞,只在喜轎的四角掛上桃紅色彩球以示喜慶。之後不久就開始突破了服制禁忌,先是在婚服上使用刺繡,然後開始有人用紅色綢緞做婚服,再之後甚至使用大紅織錦和滿繡的大紅紗綢了。於是,先前對民間婚禮禮服用紅和用刺繡的禁忌被全部打破,此後「真紅對襟大袖衫」加「鳳冠霞帔」的裝扮,成為至今國人對「喜慶」「中國式婚禮」「中國新娘」的標準認識。
在清代,雖然服制變更,但關於服飾的「十從十不從」原則裡,有一條:「男從女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即民間婚嫁時漢族的婚禮服飾,仍可沿用明代傳統。根據彙編清代掌故逸聞的《清俾類鈔》記載:「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相傳謂出於明初馬後之特典。然《續通典》所載,則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於典制實無明文也。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正如清代小說《紅樓夢》裡,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見到十二釵正冊裡李紈的畫像,也穿著鳳冠霞帔:「後面又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還有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惲來與鹹水妹「擇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樂彩輿,鳳冠霞帔,花燭拜堂,成了好事」。可見那時候鳳冠霞帔已經是民間新娘的標準。
後記
當然民間婚禮時穿戴的鳳冠霞帔,也不是真就可以照著皇后娘娘的制式肆意妄為,就算是「攝盛」,也還是要有一定之規的。自明末至近代的四百年間,男子娶妻俗稱「小登科」,這一天依照慣例,新郎可以穿九品官服,新娘可以用九品命婦之服。所以,雖然自明清以來,就習慣把民間女子婚禮時的冠服通稱為「鳳冠霞帔」,但那其實只是「借名」而已,完全不是真正的皇后鳳冠的樣子。就算民間新娘完全照搬九品命婦服飾作為嫁衣,這所謂的「鳳冠」上也沒有鳳,最多可以稱之為翟冠。至於那些不是出身富貴人家的新娘們的冠飾,連翟釵也用不起,只能叫做花冠。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