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為「嘎鬧」的丹寨苗族被譽為中國最後的鳥圖騰部落。相傳,上古時代,驍勇善戰,兵器的發明始祖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我想牛代表一種農耕文化和無所畏懼的力量勇毅,鳥代表一種風一樣自由的嚮往和神馳天外無限美好思想的無疆)。一個出現在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塵埃之中顯得古老而神秘。有史可究,苗族即是蚩尤部落「涿鹿中原」戰敗南遷演變而成的民族,苗族至今仍尊奉蚩尤為始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滄桑中,鳥圖騰作為一種原始精神寄託的宗教信仰,已深深積澱融入一代又一代丹寨苗人的生活。苗族古樸、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中無不閃爍著它神秘的蹤跡。古老文明在現代文化渲染拉動下,鳥圖騰文化獨特的魅力倍受人們親賴。
卡拉鳥籠——手工藝術的魁寶
隨苗族遷徙的歷史,滲入血脈的文明、文化、信仰也沿襲下來。大部分在顛簸坎坷流離中丟失,於是貴州丹寨苗族成了中國最後的鳥圖騰部落依存,能鮮活的覓見蹤影,像一部傳唱的史詩,像一部活的化石。苗族沒有文字,於是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記載在全部的生活中、風俗中、慣性中、記憶中、信仰中。貴州丹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各種形式的鳥圖騰文化元素。從這些文化元素裡能清晰地看見鳥圖騰的歷史蹤跡。其中鳥籠文化也是它影響、衍生的後裔。丹寨的卡拉村,被譽為「鳥籠編制藝術之鄉」,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絕妙得展現著鳥圖騰藝術的精粹,並淵源流長的影響著苗人的文化生活。又賦予了現代的氣息,糅合了時代的特徵、新意、活力和朝氣。
看見心靈手巧美麗的苗家姑娘,嫻熟地編織著一個個精緻的鳥籠,一件藝術珍品通過一雙手的靈動呈現在面前,越發感覺無比驚嘆和美好。心底裡總以為傳統的手工藝品是有靈性的,是心與手的傳遞。那個掛在屋簷上的鳥籠裡一定還留著心靈的溫度,編織人心底裡對未來的想像。當竹篃在一雙纖柔的手中舞動,一定有一隻畫眉鳥的呢喃,有一隻百靈鳥清脆、悅耳、動聽的歌聲盈滿心田。在黔東南,時時處處能看見苗族人拎著鳥籠,形影不離,不管田間地頭,還是門前屋後;不管蒼髮佝僂的老人,還是天真童趣的孩子。這麼喜歡鳥類的民族還真讓人新奇,好像鳥兒是他們心中無憂無慮,怡然自得生活的折射;好像沒有了鳥兒,說不上丟失了什麼,心裡一下子就慌了空了;好像有了鳥兒,生活的美好就有了寄託安放。不管經歷過什麼樣的艱辛,什麼樣睏乏,有了鳥兒似乎就有喜悅,悠閒了平靜了。這也許就是鳥圖騰得以完美無損保留最隱秘、最神聖的心結和情感。
(圖文來自今日頭條)
動動手,為黔東南美景轉一個!
如果有想推薦的秀美村莊,可在微信右下方或者後臺「留言」告訴我們,小編將會收集文字與資料分享給大家……
您想每天收到這樣的文章嗎?
點「秀美黔東南」可一鍵關注哦!!!
這裡是秀美黔東南公眾微信號:xmqdn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