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文/化/傳/承/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創始 年來的文化傳承,儒家思想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作為龍的傳人,我們也有義務將國學經典、文化瑰寶傳承光大!
說到國學經典,就不得不提孔子的經典論著——《論語》。孔老夫子所說的至理名言,都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記錄。
作為國人,孔子說的這三句話,你一定要知道!
01孔老夫子罵人都用修辭手法,盡顯文化底蘊
《論語·公冶長第五》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朽木不可雕也。」這是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老話了。這句話傳了幾千年,我們聽了幾千年,也說了幾千年。
幾乎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會聽過老師對學生唉聲嘆息之時發表的這句「肺腑之言」。
可是我們上學那會,又怎會知道這句話竟然是孔老夫子用來罵學生的經典語錄呢?
這段話翻譯為現代語大概意思是:
宰予(這個學生)大白天的睡覺,孔子說:「真是腐朽的爛木頭很難精雕細琢,髒泥巴牆也沒有必要塗抹修飾了啊!我能又能跟宰予說什麼呢?」
孔子又說:「以前我對於人的認識,聽他說什麼我就信什麼;現在我對於人的認識,不但聽他怎麼說還要看他怎麼做。這是宰予讓我改變了。」
孔子不愧為是文化人,就連批評學生都要大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
先是將學生比喻成「朽木」,接著用排比引出第二個比喻,說不知進取的學生又好比是「糞土之牆」。
現在大家知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句話的來龍去脈了吧。
以後我們也可以學習孔老夫子的腔調,罵自己不聽話的寶貝兒子了。這樣「訓斥」孩子既顯文明,又有教養,兩全其美啊!
02孔老夫子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好學」
《論語·雍也第六》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
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誰能算得上好學呢?」
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他很好學,他從來不遷怒於人,不犯同一個錯誤,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現在來看卻沒有了,沒聽說還有更好學的人了。」
這裡說到的學生顏回可很不簡單,看看孔子對他的評價你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孔子對顏回做出的最高的評價: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說:「顏回的行為能長時間的不背離「仁」,而其他的學生也就能堅持一天或者一月的時間為仁而已。」
這句話是孔子和弟子討論「仁」時,對顏回的讚譽。
孔子的弟子裡面,只有顏回達到了「仁」高度。也只有顏回這個學生實現了「成賢成聖」的夢想,被後世尊為「復聖」。
我們常說:「聰明人不犯同一個錯誤。」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們經常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
比如丟三落四,再比如重複忘記每天必做的事兒,總靠別人提醒。
而這個顏回,卻能從孔子的口中得到高度的認可——「不貳過」。
這說明顏回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他平時對自己的要求都很嚴格。
一直以來,孔子都把顏回作為學生的榜樣,不止一次的表揚和稱讚顏回,勤奮好學是顏回的最大的優點。
而且顏回還將一生所學都致力於「仁」,規範自己的言行,修養自身的德行,給我們幾千年後的莘莘學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我們學習知識、學習文化,也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好學」的表面上,還應該像顏回一樣「知行合一」,這樣才是真正的「好學」。
03孔老夫子教你孝之根本——守「三年之喪」
《論語·陽貨第十七》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這段話的大意是:
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我太不仁義了!你出生三年之後,才離開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三年之喪,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宰我你給了父母三年的愛了嗎?」
孔子對於弟子的教誨,講究「裡仁為美」。想像顏回似的長期與「仁『』相伴,孝順當然是首當其衝的。
對於像宰我這樣不孝之徒,孔子的批評還是很嚴厲的。
宰我之所以受到這樣的批評,是因為他跟老師孔子說,三年的喪期也太久了,禮壞樂崩,鑽燧改火,日子也得正常過啊,守一年的喪足夠長了。
孔子問宰予,你這樣做的話覺得安心嗎?宰予回答說:「安。」可見孔子對宰我理解的孝道很不滿意,並且直接批評他不仁。
孔子退修詩書故事場景雕像
仔細想想,我們哪個人可以三歲之內離開父母的懷抱啊?即便是成家立業了,還大有「啃老一族」存在,我們守"三年之喪」難道不應該嗎?
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恪守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年之喪」正是我們為人子女的人之常情,更是子女之愛的人之常理。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孔子再評價》一書中評價道,孔子能將「三年之喪」寓情於理,正是仁學思想和儒學文化的關鍵所在,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然而如今對於「孝」,我們又有幾個能完全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呢?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應該感恩先賢的大智慧,教誨我們如何為仁,如何為孝,如何為人子女。
04寫在最後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是我們心目中的聖人。他給我們留下許多傳世的經典語錄,不勝枚舉。
以上幾句話,只是眾多經典之中的滄海一粟。相信孔老夫子的話一定會給我們一些人生啟迪。
希望這幾句耳熟能詳的孔子語錄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國學,傳承我們的經典,更好地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孔子語錄#
作者簡介:
心若兮,噹噹《若兮書話》專欄作者,一個追逐夢想的二胎寶媽。希望通過文字傳遞溫暖,跟喜歡閱讀的朋友一起成長!歡迎關注,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