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2020-12-22 騰訊網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一般在感情上受過傷害的男人比較喜歡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講述的是相處之道,大概意思是:

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

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

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裡的「為」是動詞。

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並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以德報怨

誤解:這句話出自出自《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論語》裡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

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同樣被人誤解的名句還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這個詞表達情感,卻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真可謂是南轅北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秦伯》,一般人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

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

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

但問題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真相: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讀」的過程。

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

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斷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舉以下二例再次強調:

「一男子揚言要整成都教授,成都教授紛紛搬家」,

「草帽路飛說要當上海賊王,上海居民加緊防盜」。

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愚不可及

誤解:「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是這個意思。

真相:我們來看原句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讚一個叫寧武子的人,他說:「寧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

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很有名的大夫,經歷諸多變故,但寧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於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下次再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就笑著給他講這個故事。

老而不死,是為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很多不願贍養老人的不孝子女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有人用這種話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那麼,孔子的意思是什麼呢?

真相:此句原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大意是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用網友們的話來表示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試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義」的人怎麼可能說出那種被千夫所指的話來,自古最悽涼者,莫過於英雄末路,美人遲暮。

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多少人唏噓不已。

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實與孔子的想法相左。

這句話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沒有錯誤,但大家卻都不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後半句的意思就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子。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

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

因此孟子同學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誤解:「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都將文中的「立」理解為成家立業。

十一長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這句話來說事兒,下面小編來告訴你真相是什麼。

真相:孔子還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

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

所以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後再有人用這句話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學而優則仕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視為家訓:

「你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公務員!」

「讀好書才能有好仕途!」

「讀書就是為了做官!」這些理解都不對。

真相:這句話的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優」指的是悠閒,學有餘力。

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習」不是複習,而是演習,實習的意思。

出仕就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我們現在所翻譯的,把「知」(智)和「仁」分開來說,說什麼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真相:這句其實是互文見義。

其實原意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

多少人還在洋洋得意:我喜歡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公眾號:國學傳承

(id:gxchuancheng)

國學傳承

弘揚國粹

■ 本文轉自網絡,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國學】這10句名言,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道濟禪師(活佛濟公)  釋義:這句話其實背後有個故事,元朝末年,張獻忠攻打成都,在城外廟裡駐紮,還強迫和尚吃肉,有個叫破山的和尚說:"只要你不屠城,我就吃肉。」然後張獻忠就答應了,破山和尚一邊吃肉,一邊念這句話。  濟公認為只有大神通的聖人在特定情況下,為了普度眾生才能吃肉,其他人還是要嚴格齋戒的。
  • 《周易》中的這句話,人人都聽過,可惜大多理解錯了
    天地與君子,這顯然說的是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語句出自《易傳》的《象傳》篇。《易傳》是孔子為方便後人便於讀懂《易經》而做的解釋,共分十章,自漢起又被稱為「十翼」。「翼」就是翅膀,有了「十翼」就等於給《周易》插上了十副翅膀,學習起就會容易得多。
  • 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專家們都不同,卻跟孔子一模一樣
    我們在前天2020年11月22日所寫的《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一文中,我們已經根據《繫辭》的論述,明確論證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把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事務之後,又對六十四類事務,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再對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
  •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孔子有一句話說:「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這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論語.學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這段話講的是孝道,怎麼算孝呢?
  •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文·段宏剛知書明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男女老幼,還是達官貴人,抑或是平民百姓,在對待道理、禮節、禮儀等展現自我修養的問題上,都要求以道德服人,以道理贏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見人愛。
  • 八個字總結孔子一生,聖人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都在這句話裡
    這句話是城門官赤裸裸的嘲諷,文中沒有記載子路怎麼接過話頭的,但可想而知的是子路肯定有些尷尬的。這件事發生的時間應該在孔子周遊列國時期或者之後,不然人們也不會這麼評價。2、「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句話對孔子以及孔子的學生們有多重要?
  • 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在被人欺負或吃虧時,世人往往會用「以德報怨」克制、安慰自己,並說這是孔聖人的名言,肯定錯不了。其實,這是對孔子關於德與怨觀點的曲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孔子主張的做法。無獨有偶,千古名言「春宵一刻值千金」,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僅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看,貌似是古人對洞房花燭的描述,當弄清它的出處和後面一句話之後,會發現壓根就不是這麼回事。
  • 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在幾千年中,和孔子一樣,老子的思想和學說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
  • 孔子揭露人性的6句話,流傳了兩千多年,至今仍然讓人受益匪淺
    孔子是我們中國古代的聖人,說到禮義廉恥就不能不提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但是隨著近幾年的創新思維興起,很多人都開始調轉槍頭來指責孔子的儒家思想,認為是因為它的迂腐思想導致了中華文明的落後與衰敗。
  • 都2020年了,孔子還要讓我們子承父業嗎,這事兒專家怎麼看?
    這是一句讓孔子備受爭議的話:老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受到父親的約束,也看不出來啥)就看他的志向如何。老父親不在世了,就看他的實際行為怎麼樣。能夠三年不改變老父親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就可以算是孝子了。要理解這句話,我們必須回到孔子的時代,因為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子承父業。
  • 我們可以從孔子這句話裡找到方法
    (為了照顧到所有人,我翻譯一下這句話:女人和小人就是最難伺候的,你親近他,他不把你當回事;你疏遠他,他又心生怨恨。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絕大部分權威專家都認為「女子」指的就是女人,一個人通讀《論語》後也不會反駁這種說法。那些說「女子」是「汝子」的,要麼沒有文化常識,要麼刻意維護孔子聖人形象,要麼就是刻意討好女性。)
  • 很多人理解錯了
    很多人理解錯了!想必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些人經常拿這句話出來,把小人和女子並列在一起,用以詆毀女人,歧視女性,說女人就和小人差不多,很難伺候。事實上,那些詆毀女人的人,不過是斷章取義罷了,這句話根本不是這麼理解的,很多人都錯了。出處及用意「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但並不是詆毀女性。
  • 「言必行,行必果」的後面,其實還有6個字,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作為博學多才的孔子,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古代被尊為「萬世師表,天縱之聖」,諸子百家之中,沒有哪一家能像儒家這麼知名。孔子一生教出不少弟子,在他去世之後,弟子將他曾經說過的話整理成書,也就是世人說熟知的《論語》。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這裡的道和死的意義。首先這個道絕不是道理的意思,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你怎麼理解孔子的「無友不如己者」
    你怎麼理解孔子的「無友不如己者」我們都知道《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籍,裡面透露了很多孔子關於學習、做人、交友的觀點。在《論語》中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仔細一想這不是一個悖論嗎,你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麼肯定有一方是不如對方的,那還怎麼交朋友呢?這也成了大家爭議的話題。大致有三種解釋。我更贊同第三種,你們呢?
  • 《論語》裡的「君子不器」,如何理解?為何孔子說君子不器?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這簡短的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來的,很多人也是眾說紛紜。我來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器】是什麼意思?古代的哲學類似於一種形上學,在《易經》裡的這句話就是一句哲學話語,這裡的【道】指的是宇宙本源,是形而上。而裡面的【器】指的是所有的存在,是道的載體。君子不器如何理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為證篇。直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
  • 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說「孝」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根基。那怎樣做才能算是算孝呢?《論語》中的這十句話,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孝的含義,共同學習一下。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是君子要追淑女,很多人天天念卻理解錯
    上學時,老師總告訴我們,品詩詞不能望文生義。但總有調皮的孩子拿出陶淵明的一句詩來說事,他們表示五柳先生都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人家照樣成了文壇巨匠。然而就連這句話的真意他們也理解錯了,這句話應該結合後兩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起來讀。
  • 孔子最經典的6句話,如今仍是真理,你知道哪些?
    孔子最經典的6句話,如今仍是真理,你知道哪些?說起孔子,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曾學習過關於孔子的經典話語,而孔子也是歷史上儒家學創始人,但是關於孔子的一生,有很多不好的事情,也有很多好的事物,所以說起孔子也算是歷史上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