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2021-01-08 國學雜談

孔子有一句話說:「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這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論語.學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這段話講的是孝道,怎麼算孝呢?他分了三個方面:第一,這個「父」也包含母親,因為父親是一家之主,所以就只提父親了。父母在世的時候,看看子女的志向是不是和父母的一致,這就是養父母之志,如果違逆父親的志向,總跟父親對著幹,那就不能算孝了。第二,就是父母去世了以後,觀察他的日常行為,能不能做到《弟子規》上所講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對父母有孝心。第三,就是父母過世後,我們能不能依然和父母生前一樣,按照父母的志向去生活,而不去隨意改變,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也算是孝了。

這裡是分為父母在世和不在世兩部分說的,父母在世的時候,如果不能和父母的志向一致,不能聽從父母的教導,這就是不肖子孫了。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能夠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但父母一過世,就改變志向,忘記父母的教導了,這也是不孝。只有無論父母在世還是過世,都能從一而終,始終遵從父母的教導,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這才算是孝道。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有不同意見了,父母正確的教導可以遵從,難道錯誤的也要遵從嗎?假如父母是小偷,難道也要聽從父母,也要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跟著去做小偷嗎?

孔子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三年無改於父之道」裡的「道」,就是正道,而不是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論語.裡仁》裡有一段話: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這就是說為人子女的,不能盲目順從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錯誤了,應該在萌芽的時候及時提醒,不要等父母釀成大錯了,這時候就悔之晚矣。向父母及時勸諫,這本身就是孝順,就是為了父母好,並不是說無論對錯都要順著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不聽勸告,我們也要保持對父母的恭敬心,不能因為父母不聽勸告就看不起父母,更不能譏諷、嘲笑,甚至毀謗父母,要保持勸諫的初衷,有不同意見先保留,等找到合適的機會再繼續勸諫。

現在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豁然開朗了,這確實是至理名言。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聽從父母的教導,和父母的志向一致,看起來很孝順,可父母一旦去世,就把父母的教導甩到一邊,該幹啥幹啥去了,這明顯就是不孝呀!別說是父母了,就是對朋友,也不能人走茶涼,說變臉就變臉吧,那也太勢力眼了,太小人了。

相關焦點

  •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一章夫子講孝,父親在世時候,孩子不得專斷,但觀其心志是否和父親一樣,父親善的地方承順父親,父親不善地方,勸諫父親。父親不在的時候,孩子自己做主,但是要看孩子的行為。孩子要守喪三年,哀思之情要表現在如父親在世一樣,不改父親好的方面的地方,也就是善的地方繼承,發揚光大,能夠這樣做到,就是孝了。觀其志,觀其行。古注的解釋是觀父之志,觀父之行。但也有大儒解釋為觀子之志,觀子之行。
  • 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說「孝」
    那怎樣做才能算是算孝呢?《論語》中的這十句話,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孝的含義,共同學習一下。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朱熹在《四書或問》中對此闡述的很清晰:為人子者,本以守父之道,不忍有改為之心。......其不可改,則終身不改,固不待言。其不可以待三年者,則又非常之變,亦不可以預言矣。善讀者推類而求之,或終身不改,或三年而改,或甚不得已,則不待三年而改,顧其所欲如何?但不忍之心,則不可無耳。
  • 都2020年了,孔子還要讓我們子承父業嗎,這事兒專家怎麼看?
    #新手作者專屬活動#文 | 肆玥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是一句讓孔子備受爭議的話:老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受到父親的約束,也看不出來啥)就看他的志向如何。老父親不在世了,就看他的實際行為怎麼樣。能夠三年不改變老父親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就可以算是孝子了。要理解這句話,我們必須回到孔子的時代,因為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子承父業。
  • 從孔子的《論語》中,讀懂中國人的國民氣質
    子貢說:先生為人溫和、善良、謙恭、簡樸、禮讓,這樣所有人都願意主動告訴他。這段話其實在說明孔子的品行,而這其實也是孔子對自身和學生的要求,這是君子的風度,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狀態下想要塑造的國民基本氣質。即使到了2000多年後的今天,身上有溫良恭儉讓氣質的人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君子的翩翩風度。
  • 孔子的「無違」怎麼解-中新網
    《論語》中孔子在答孟懿子「問孝」時說的兩個字:「無違」。作者釋此二字「就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竊以為與孔夫子的原意有些出入。  孔子所說「無違」二字,出自《論語。為政》。其原文為:「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不難看出,孔子對樊遲所說,即為孔子對「無違」二字的解釋。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父慈子孝——孝的相對性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注釋】①本,基礎。【譯文】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②。」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③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孔子孝道觀的局限
    他說: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見《論語·為政篇》)   這句話中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古來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犬馬」比方的是父母,意思是:人對於犬馬,也都能養著它們;一種認為「犬馬」比方的是子女,意思是:犬馬也能為養活父母而出力。前一種解釋比較合理,因為犬很難為養活人出力。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論語·裡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這裡的道和死的意義。首先這個道絕不是道理的意思,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
  • 孔子一生經典語錄無數,而這三句話,作為國人你一定要知道!
    說到國學經典,就不得不提孔子的經典論著——《論語》。孔老夫子所說的至理名言,都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記錄。作為國人,孔子說的這三句話,你一定要知道!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這段話的大意是: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我太不仁義了!你出生三年之後,才離開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三年之喪,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宰我你給了父母三年的愛了嗎?」
  • 李景林:論孝與仁
    (《孟子·盡心上》)對父母僅有衣食之養,而無愛敬之情,實無異於把他當作畜牲來畜養。這裡,凸顯了「敬」對於「孝」的根本性意義。又《為政》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什麼是「色難」?《禮記·祭義》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這句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色難」的意義。
  • 孔子論學習教育(孔子修己化他之道)
    孔子論學習教育(孔子修己化他之道)孔子說 德慧樂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通「悅」)「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通「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孔子論孝心,句句扎人心,不信,必遭業報折磨心靈
    被褐擁鐮,哭於道旁。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 孔子為何強調居喪三年?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 先帝駕崩,新君應該先守孝還是先登基?走完三道程序才算合法皇帝
    很多人認為,先帝駕崩,新皇帝立刻產生,就應該算是先登基後守孝。其實不然,嚴格來講,應該是先守孝後登基。新皇即位登基,一般要經歷三個程序:靈前即位;登基大典;改元建新。第一道程序:靈前即位國不可一日無主,尤其先皇駕崩之際,正是政治敏感期,新皇及時登基,是政治穩定的必要條件。
  • 孔子與老子之辯:做君子,還是做孩子?
    孔子的回答根據《論語》(英譯:Analects,另譯作Sayings,意為「語錄」,成書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孔子認為,卓越的種子必須及早種下。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學而第一)。這些話說明了一種被稱為孝悌的美德。孩子應該尊敬和順從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