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句話說:「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這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論語.學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這段話講的是孝道,怎麼算孝呢?他分了三個方面:第一,這個「父」也包含母親,因為父親是一家之主,所以就只提父親了。父母在世的時候,看看子女的志向是不是和父母的一致,這就是養父母之志,如果違逆父親的志向,總跟父親對著幹,那就不能算孝了。第二,就是父母去世了以後,觀察他的日常行為,能不能做到《弟子規》上所講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對父母有孝心。第三,就是父母過世後,我們能不能依然和父母生前一樣,按照父母的志向去生活,而不去隨意改變,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也算是孝了。
這裡是分為父母在世和不在世兩部分說的,父母在世的時候,如果不能和父母的志向一致,不能聽從父母的教導,這就是不肖子孫了。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能夠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但父母一過世,就改變志向,忘記父母的教導了,這也是不孝。只有無論父母在世還是過世,都能從一而終,始終遵從父母的教導,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這才算是孝道。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有不同意見了,父母正確的教導可以遵從,難道錯誤的也要遵從嗎?假如父母是小偷,難道也要聽從父母,也要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跟著去做小偷嗎?
孔子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三年無改於父之道」裡的「道」,就是正道,而不是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論語.裡仁》裡有一段話: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這就是說為人子女的,不能盲目順從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錯誤了,應該在萌芽的時候及時提醒,不要等父母釀成大錯了,這時候就悔之晚矣。向父母及時勸諫,這本身就是孝順,就是為了父母好,並不是說無論對錯都要順著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不聽勸告,我們也要保持對父母的恭敬心,不能因為父母不聽勸告就看不起父母,更不能譏諷、嘲笑,甚至毀謗父母,要保持勸諫的初衷,有不同意見先保留,等找到合適的機會再繼續勸諫。
現在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豁然開朗了,這確實是至理名言。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聽從父母的教導,和父母的志向一致,看起來很孝順,可父母一旦去世,就把父母的教導甩到一邊,該幹啥幹啥去了,這明顯就是不孝呀!別說是父母了,就是對朋友,也不能人走茶涼,說變臉就變臉吧,那也太勢力眼了,太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