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強調居喪三年?

2020-12-22 麟開祥趾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但整個春秋戰國至秦及漢初,除了孔子弟子曾為孔子守喪三年外,並無一例守滿三年者。即便是孝子,如齊國晏嬰為其父晏桓子、吳子諸樊為其父吳子乘、刺客聶政為其母,也都是安葬後即結束居喪,時間一般為三個月或百日,稱為"既葬除服"。儒家的三年喪制度還遭到其他學派的抨擊,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墨子,見於《墨子·節葬下》篇。

本章宰予說改變"三年之喪"的做法,有三種解釋。一是因為當時三年喪禮不再被人採用,宰予怕禮會失傳,才用當時流行的說法來引出孔子的責備,是通過孔子對自己的責備來給天下人指明大道。見皇侃疏引繆播語。二是宰予在討論重新制訂禮制的時候,見當時三年喪禮不被採用,認為存其虛名,不如順從世俗而改成一年喪禮,並非宰予自己想要縮短守喪時間。見錢穆《論語新解》。三是宰予的話是出自本心。如朱子《論語集注》等。其中第一種解釋最為可取。

三年之喪,在《禮記·雜記下》中有詳細的說法。守喪期間,因為喪父母之痛太深,所以,君子不忍心稻米飯,穿錦繡的衣服,即使聽到音樂,不僅不會感到快樂,而且會更增悲痛之情,這本是出於人之常情。假如父母去世,子女卻無動於衷,心安理得地去享樂,我們還能說他有仁愛之心嗎?把父母去世都不當一回事的人,還能有淳樸之心嗎?執政者自己不守三年之喪,是對父母失去仁愛之心;執政者在國內廢除三年之喪,是不尊重人情。因此,三年之喪,不是為了守喪而守喪,其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不能輕視。因此,不能說孔子的做法是保守。

其實在孔子之前,華夏族就已經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經過儒家在這個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襲到今天。這是以「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的。

相關焦點

  • 君子居喪期間該怎麼做?
    林放曾經向孔子請教禮之本原。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本原。」孔子說:「你所問,意義大了。一切的禮,與其過於奢侈,寧過在節儉上。喪禮與其過於治辦,寧過在哀戚上。」)孔子將喪禮作為例子,講解給林放,可見喪禮在孔子禮說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 古人守孝 | 三年,是個什麼概念?
    百善孝為先,古時候以孝治天下,若父母去世,子女一般要守孝三年。這三年裡,不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須停職返鄉居喪,即「丁憂」。娛樂和交際活動皆停止,以示哀悼。聽起來不太適合現代社會。畢竟如今是高速發展的時代,若這么半封閉三年,許多事情都會變得大不一樣。但在多數古人眼裡,這樣的「自苦」很有必要。
  • 「壞學生」的好榜樣: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死後為何能封侯、封公、被稱先賢,還從祀孔廟?
    孔子說:「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這樣做吧。(只是,我還想告訴你,君子們為何能守孝三年,那是因為)君子守孝期間,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覺不到甜美,聽到動聽的音樂也感覺不到高興,所以君子才不這樣做呀。」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論語·陽貨篇》)
  • 孔子病逝,其弟子守墓三年便紛紛離去,為何子貢還要再守三年
    按照儒家禮法,這些弟子必須在孔子墳前為孔子結廬守墓三年,也就是在孔子墳前建一個「茅草屋」,停止一切娛樂社交活動,專門為孔子披麻戴孝三年。後世封建政權官僚體系中的「丁憂」制度便因此而來,即無論官職多高,離家多遠,只要得知父母或至親去世的消息,就必須得辭官回鄉為親人守孝。
  • 父母離世後,兒女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話道明了緣由
    古時候,當父母死後,遊子需歸鄉守孝三年。即使入朝為官的官吏,也必須遵守這個原則,直到守孝過了以後才可以回京做官。如果不遵守這一原則,時人將視之為大不孝。為什麼古人守孝的時間要三年呢?這裡有沒有講究和內涵?「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宰我問。
  • 三年守喪的原意——日習論語第449天
    範氏曰:「喪雖止於三年,然賢者之情則無窮也。特以聖人為之中制而不敢過,故必俯而就之。非以三年之喪,為足以報其親也。所謂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特以責宰我之無恩,欲其有以跂而及之爾。」    《四書蕅益解》:難道三年之喪。便報得三年之愛。且就人情真切處。點醒之耳。陳旻昭曰。宰我答安。真有調達入地獄的手段。得他此答。
  • 孔子被學生氣得說了句髒話,卻傳了2500年,現成老師常說的口頭禪
    現實生活中的老師,總有被學生氣壞的事情出現,而即便是孔子,也不能免俗,他有一次被學生氣得說了一句髒話,卻傳承了2500年,成為老師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宰予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被列為了「孔門十哲」以及「孔門十三賢」,他能言善辯,也隨著孔子周遊列國,然而孔子對於這名弟子,卻並不怎麼喜歡。
  • 孔子唯一說過的一句髒話,竟然還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
    一、人物介紹1、孔子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父親名叫叔梁紇,在他父親六十歲的時候娶了他的母親,那個時候孔子的母親顏徵在,那個時候還未滿二十歲,孔子的父母便居住在尼山,所以有的野史也說孔子是野合(野合:古人說法老夫少妻)而生
  • 陳生璽:孔子孝道的人性思想
    (《尚書·舜典》)堯逝世後百姓如死了爹娘,三年斷絕各種音樂。殷代的高宗武丁,父親死後:「王宅憂,亮陰三年。」(《尚書·說命上》)為父守喪三年,住在兇廬中,將政事交給冢宰(丞相)。由此可見遠在商代以前,就有三年守喪的習慣和制度。周代周公制禮作樂,規定無論是帝王和老百姓,父母死了都要守孝三年,三年之內,不婚嫁,不舉樂。春秋時禮崩樂壞,有些諸侯已不服三年之喪,孔子對此極為不滿。
  • 他位列孔門十哲,才學不讓子貢,卻氣得孔子罵出千古名句
    宰予像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 陽貨》宰我剛剛拜在孔子門下的時候,有一次和孔子討論起守孝之禮的問題,他問:「一個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敗環。
  • 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墨子的學說為何可以成為春秋顯學?
    為何當時墨家學說可以與儒家學說並稱與世?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墨子發現孔子所傳的儒家學說過於強調厚葬,過於強調奢靡的禮樂。因此,墨子遂從儒門而出,自己潛心學習遂創立墨家學說。孔子像與儒家的仁愛不同,墨子強調要兼愛。所謂的兼愛則是指要像愛自己的親人一樣去愛天下其他人。因為此墨子常常受到儒家學派的攻訐。
  • 孔子自己活了73歲,為何還會惡罵他人「老而不死是為賊」?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 他的思想主張是「仁者愛人也」,按此理解,孔子是不會輕易貶低女人與小人的。要想準確理解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原意,必須回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了解孔子的說話對象。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翻譯成現代漢語,其字面意義即為:「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難培養自己的心性的,親近了,就會不守禮儀,疏遠了,又會埋怨你。」
  • 南楚君主馬希聲酷愛吃雞,即使居喪期間也未停止
    史書記載:「居喪無戚容。庚申,葬武穆王于衡陽,將發引,頓食雞數盤,前吏部侍郎潘起譏之曰:『昔阮籍居喪食蒸豚;何代無賢!』」 阮籍是風流名士,不遵從世俗成例有情可原,可你馬希聲是新君王,怎麼能在居喪的時候吃葷呢?潘起這是借古諷今諷刺馬希聲不孝。不過,馬希聲也明白不了,繼續執著地完成他的吃雞大業。這也成了當時的一個笑柄。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第一年時,他覺得比孔子強,第二年時,他覺得和孔子水平差不多,第三年起,他自認不如孔子,甘拜下風。要知道,子貢並非普通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也就是說,子貢能夠審時度勢,根據市場的行情做出預測,從而積累了萬貫家財。而且,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後人將誠信經商的做法,稱為「端木遺風」。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前提:「南子」是誰?孔子為何見她?南子是衛國國君的婦人,長得非常漂亮,但傳言裡說其「失德」。其實就是因為南子長得太過好看,以至於衛靈公比較迷戀她,很多朝政上的事情都會和她講。
  • 孔子簡介 孔子家世 孔子身世 孔子生平
    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
  • 朽木不可雕也:「壞學生」宰我上課睡懶覺,氣得孔子罵出古名句
    宰予,春秋時期魯國人,算是孔子的老鄉。名字很有意思,字子我,亦稱「宰我」,你要按照今天的意思來理解,那就是「宰了我吧」,估計父母給他取名字的時候,也沒想到這一層。宰我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宰我比老師孔子小了二十九歲,所以在孔子眼裡,把他當兒子看待。當然,在古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宰我同學即使把老師孔子當成父親那樣對待也不過分。
  • 孔子在西方:伏爾泰書房掛孔子像,愛默生視孔子為哲學中的華盛頓
    孔子何以圈粉無數老外?又是如何走進西方人視野的呢?孔子思想傳播到西方至少已有400年的歷史。16世紀,利瑪竇等早期傳教士乘風踏浪而來,他們在中國發現了孔子。此時,孔子在他們心中主要是以哲人的形象出現的。利瑪竇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說:「中國哲學家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於我們古代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