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雕塑 、雕塑家分享、盡在當代雕塑
中國雕塑文化領域垂直網際網路推廣平臺
1、箱根彫刻の森美術館
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位於神奈川県箱根町,成立於1969年,是日本第一家戶外美術館。該館由日本富士財團贊助,以「雕塑的庭園」為美術館設計理念。在佔地面積7萬㎡的綠色庭園中,展示著世界著名雕塑大師們和日本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多達幾百件。遊客可在清新怡人的大自然環境中,邊放鬆心情邊欣賞難得一見的藝術作品。
咱們從JR小田原站換乘小田急線箱根湯本線,再換乘箱根登山鐵道線,在「彫刻の森」站下後走2分鐘即到彫刻の森美術館。乘坐電梯進入館內,眼前是豁然開朗的偌大一片自然起伏的山地庭園。順著步道緩緩地往前走,一座一座世界雕塑大師的作品展現在面前。這些雕塑與周邊自然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給觀賞者帶來愉悅的美感。
2、「彫刻の森」
3、《Chimera con Ali》1963 (Italy)Mercello Mascherini (1906-1983)
一進美術館,牆壁上這件帶翅膀的半人半獸作品首先映入眼帘。這是義大利雕塑家馬爾切洛 · 馬斯切利尼的作品,將古典題材用現代藝術形式予以完美詮釋。
4、《飛人與帕伽索斯》1949 (瑞典-美國)Carl Milles (1875-1955)卡爾·米勒斯是瑞典最富盛名的雕塑家,早年在瑞典技術學校學習木工雕刻。1897年前往巴黎,曾為著名藝術大師羅丹的助手。1906年重返故土,開始探索屬於自己風格的藝術之路。1929年移居美國。米勒斯的雕塑融合了諸多美學元素,古希臘、哥特及巴洛克風格都滲透其中。米勒斯想像力十分豐富,誇張的造型使他的作品更加富有藝術衝擊力。這件作品姿態自由奔放,以天空為背景,更襯託出其光彩奪目。
5、《樹人》1971 岡本太郎(1911-1996)
6、岡本太郎在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半年後便退學,1929年赴法,參加了巴黎的抽象創造運動。岡本太郎在追求生命之源的情感和生動的表現之後,離開抽象世界,開始接觸超現實主義。1936年,他在國際超現實主義展中展出了繪畫作品《受傷的手腕》,1940年回國,於戰後開始提倡對極主義,在理論方面也領導了日本的前衛藝術。岡本1959年開始正式創作雕塑,1970年製作了大阪萬博會的標誌作品《太陽塔》。這件《樹人》作品自由奔放,不斷繁殖,充滿強勁的生命力,在巴黎的萬塞納也有一件同樣的作品。
7、《戰士》 1959-1960 (Italian) Marino Marini(1901-1980)馬裡諾 · 馬裡尼是義大利當代雕塑的代表藝術家,「馬」和「騎士」是馬裡尼創作的重要素材,他喜歡將這些素材做出各種變化。1935年他的雕塑裡開始出現馬和騎士,初期的作品表現的是一種寧靜平和的氛圍。1950年開始,馬裡尼的創作風格開始發生巨大變化,開始表現一種緊張氣氛。1956年開始,馬和騎士融為一體,已無法分辨,表現的是一種絕望的悲情。
8、《Grande Striptease》1967 (Italy) Giacomo Manzù (1908-1991)
賈科莫 · 曼祖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貝加莫,父親是教會中的修鞋匠。曼祖10歲時便開始在木雕、電鍍、油漆等各工種匠人手下工作,學得了一身好技藝。在對造型的濃厚興趣驅使下,他開始獨自揣摩學習雕塑。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唐納泰羅和近代伯特蘭 · 羅素、奧古斯特 · 羅丹、阿里斯蒂德 · 馬約爾等人的影響下,他以精湛的技藝加上卓越的洞察力,將人物刻畫得簡單明了,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9、《嘆きの天使》(La Pleureuse)1986 Francois-Xavier and Claude Lalanne (French)希臘神話中,英俊青年那爾基索斯某日在河邊看見自己水中的倒影,無法自拔地迷戀上了自己的容貌,愛上了自己卻又得不到自己的愛情,使他鬱鬱而終,死後化作水仙顧影自憐地默默開放。《嘆息天使》描繪的就是像那爾基索斯一樣的天使,伸著臉頰,看著水中的容顏。水裡的戀人沒有回應,流下的淚水灑落在水面,水裡的戀人消失了。作者弗朗克斯 · 沙維爾和克洛德 · 萊蘭夫婦,長期共同創作了很多動物形狀的家具以及其它領域的作品。
10、《巴爾扎克》1891-1898 (French)Auguste ROdin (1840-1917)
1891年,奧古斯特·羅丹受法國文學家協會的邀請,為法國大文豪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製作紀念雕像。羅丹以納達爾(法國攝影家1820-1910)拍攝的照片來作為創作素材,分別製作了裸體、穿著睡衣、頭像、半身像等多件試驗模型。1898年,穿著睡衣的巴爾扎克石膏像在一個美術沙龍上面世,出人意料的是該作品遭到猛烈攻擊,大家嘲笑這尊雕像像一個雪人、一堆熔巖、一個怪胎等,法國文學家協會以「這是在侮辱我們法國偉大作家」為由拒絕接受這件作品。於是,羅丹將這件作品收藏於家中,再未對外展示過,直至他離世。1939年,這件作品亮相於巴黎,羅丹運用誇張手法,將巴爾扎克披著睡衣徹夜寫作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11、《眩驚—V》1990 土田隆生(1943— )
12、《風韻》1988 土田隆生
13、《雨の山》1982 (American) Lsamu Noguchi (1904-1988)
野口勇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父親是詩人野口米次郎,母親是美國人。作者幼時生活在日本,1918年赴美,1927年赴法。《雨之山》是用舊鋼鐵浸入炙熱的亞鉛中電鍍製作而成。在沸騰的亞鐵電鍍過程中,鋼鐵表面隨機生成如巖石般的自然肌理效果。
14、《海辺の人タ》1984(CostaRican) Francisco Zuñiga (1912-1998)弗朗西斯科 · 祖尼加出生於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24歲移居墨西哥。作品《海邊的人們》描繪的是墨西哥的梅斯蒂索人(西班牙人和美國印第安人的混血)的母親、女兒、壯年男子,三人站姿筆挺,表現出堅強的生命力。
15、《鬥篷女》1968 佐藤忠良 (1912-2011)
16、《海》1062 高田博厚 (1900-1987)
17、《將軍の孫》1918 北村西望 (1884-1987)
18、《斷絕》1969 伊本 淳 (1915-1984)
19、《小丑》
20、《Woods of Net》2009
21、木結構屋裡是兒童樂園
22、《銅像》
23、《預言者》1933(Spanish) Pablo Gargallo (1881-1934)
24、雕刻之森美術館內的畢卡索館,是展出從畢卡索女兒那裡收購的188件陶藝作品為主,另外還有少量的畢卡索繪畫、版畫、雕塑等作品。館內不能拍照。
25、《妖精》2005 岡本 覚
26、《網目の球體》1962-1963 (French) Francois Morellet (1926-2016)
27、《A Moment of Movement》1981/2015 宮脇愛子 (1929-2014)
28、公園一景
29、光影之塔
30、幸せをよぶ《ツンァォニ一彫刻》(交響樂的雕塑)
31、陽光透過光影之塔的圓弧形牆壁上的彩繪玻璃,仿佛讓人置身於一個五彩斑斕的萬花筒中。
32、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
33、《Reclining Figure : Angles》1979 (UK)Henry Moore (1898-1986)亨利 · 摩爾在英國接受美術教育,開始了創作生涯。在立體派、超現實主義、墨西哥藝術和族群藝術的影響下,建立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的雕塑風格,獲得了世界的高度評價。在他的帶動下,英國的雕塑界水平在世界上保持著較高水準。
34、《Reclining Figure》1969-1970 (UK) Henry Moore (1898-1986)雕刻之森美術館共收藏26件亨利 · 摩爾作品,是世界上少數幾家大規模收藏亨利 · 摩爾作品的美術館之一。這些作品的創作時間在1948年至1984年間,是作者創作的輝煌期。
35、《Fugue Fusante》 1982-1983 (France) Antoine Poncet (1928- )
36、《銅人》
37、《Close》1993(UK)Antony Gormley (1950- 安東尼 · 葛姆雷起初在牛津大學學習人類學,後來轉學美術。1981年開始,他將自己的身體為模型創作成雕塑。這件作品是以作者自己的身體為原型,伸展四肢,緊緊地趴在地面上。這類作品通常的製作方法是用石膏翻模,再用玻璃纖維和強化的薄鉛板包裹製作而成。而這件作品則是採用直接鑄造,人物的眼睛、鼻子還有個性全部被弱化,就是一個簡單的人形存在。
38、《禮拜堂》2012 田窪 恭治 (1949- )
39、《Miss Black Power》1968 (french)Niki de Saint Phalle (1930-2002)妮基 · 桑法勒出生於巴黎,3歲時移居紐約。她結婚生子後,1951年因重度抑鬱症而返回巴黎。為了釋放自己壓抑的意識,開始創作作品來治療抑鬱症。1960年,她用槍掃射自己的繪畫及浮雕作品(射擊藝術),子彈射出,塑膠袋爆裂,顏料如血一般流滿了畫面,控制著她的潛意識的各種東西被立體呈現在浮雕上。通過射擊,自己得到解放。1965年,隨著《娜娜》系列作品的登場,妮基具有攻擊性的抑鬱風格完結。《黑色力量小姐》是《娜娜》系列作品,是用搭建骨架,以紙黏土、毛料和布料填充骨架表面,中間內部留空的手法創作。
40、《神の手》1954 (Swedish-American ) Carl Milles (1875-1955)
41、《仰天者》
42、《勝利》1965 (French) César (1921-1998)
43、《偉大なる物語》(Grande Racconto)2004 (Italian) Giuliano Vangi (1931- )
44、潔白的大理石上,印刻著人們各種姿態。一個古代的男人抱膝蜷曲在洞窟裡,男人背後是他記憶中女人的面龐,如風一般的輪廓。一株年輕的橄欖樹枝繁葉茂,它的旁邊就是人生的入口,進去後道路慢慢變窄,寓意人生的各種艱難困苦。一棵古橡木樹粗枝繁茂,葉子輕撫在熱戀的情侶們臉上,表現的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重要性。往前是一個抬著頭的男子,即便有再多的苦難,現代的男人也抱著希望努力向前。
45、朱利亞諾 · 梵吉是一位專注表現人類生存尊嚴的雕塑巨匠,作品裡的人物都是平凡的小人物,雖然有著不安、苦惱、擔憂、傲慢、惡行等等,但仍然保持著人類的尊嚴,藝術家通過作品歌頌了這種美德。
46、《交叉する空間構造》1978 後藤良二 (1951- )
某一天,後藤良二無意中發現金屬網格子看起來就像人重疊連接著的疊影,從而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1977年現代日本雕刻展展出了他的作品《鑽石構造》(美原高原美術館),鑽石的內部結構用人體來表現,人體為分子,手足四肢為碳原子。這件《交叉的空間構造》是其姐妹作品,72個黑色的男性和72個紅色的女性伸展著四肢,彼此手足相連。通過幾何學的組合,人類的敏感脆弱消失了,一群人手拉手一起高歌、舞蹈,充滿著積極向上的力量。
47、《16本の回転する曲つた棒》1969 伊藤隆道(1939 - )
48、《16根迴轉彎折棒》描繪的是一個整體列隊之美。作品利用馬達傳送動力,帶動不鏽鋼鋼棒旋轉,毫無機械運動般的僵硬。伊藤隆道早年在東京藝術大學學習金屬工藝,從事不鏽鋼工作,後來開始創作雕塑。他的作品多設置在車站等公共空間。
49、《Sturm》1980 (German) Martin Matschinsky (1921 - )
50、沙灘
51、《Spheric Theme》1976(Russian - American) Naum Gabo (1890-1977) 1920年,加入了蘇聯構成主義的諾姆 · 加博與佩夫思那(Antoine Pevsner)兄弟聯合發表了作品《現實主義宣言》,與塔特林(Vladimir Tatlin)重視實用的構成主義背道而馳。因當時的蘇聯政府重用實用構成主義派,於是,加博和佩夫思那兄弟決定前往柏林發展。宣言中的「要捕捉到真正生命感的造型,必須以基本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為基礎」這個理念也一直貫穿他們終生。《球形主題》這件作品是加博晚年的作品,加入了螺旋、柱子、扭曲等諸多造型,中心的扭曲面上連接著無數根細弦,使得這個最基本的球狀形體,從不同角度呈現給觀賞者不一樣的表情。
52、《終りのなぃ對話》 1978 新宮 晉 (1937 - ) 53、將布繃緊成帆,隨風上下浮動如額首點頭。將風速和阻力經過縝密計算後,藝術家將作品設計成流線型,無論多細微的風都可使作品永無停息的旋轉。《無終極對話》作品與風融為一體,仿佛為其注入了生命的動力,向觀賞者展露各種活潑的表情。
54、《Reclining Figure : Arch Leg 》1969-1970(British) Henry Moore (1898-1986)
55、《魚の骨》1966(American) 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魚之骨》是一件高3.4米的巨型鐵件作品,如剪紙藝術一樣,在平面鐵板上切割出流暢的線條,輕盈自由,感覺不出一絲的笨重感。固定鐵板的螺絲排列整齊有序,成為作品的點綴之物,與作品融為一體。作者亞歷山大·考爾德出生於美國費城,父親和祖父都是雕塑家,母親是畫家,他25歲開始接受美術教育,1926年赴法,之後在美國和法國創作。
56、《Arborescence》1971-1980 (French) Jean Dubuffet (1901-1985)1962年的某一天,讓 · 杜布菲正在邊打電話邊拿著紅色原子筆在紙上亂畫,然後用藍色原子筆將形狀勾勒出平行線,意外地覺得十分有趣。杜布菲用紅、藍、黑、白四種限定顏色,將輪廓線和裡面的平行線通過對比的手法,創作出連續的線條圖案組合,猶如迷路的路線。他將用這種手法表現的作品命名為毫無意義的「Hour Loupe」(」烏爾盧普」風格),之後的10多年裡他都在創作這個系列的作品。1960年代後半期,杜布菲不僅在繪畫,還在陶器、聚酯、環氧樹脂等材質的雕塑、浮雕、大型紀念雕塑、建築、園藝設計等領域都有設計創作。《使者們》是雕刻之森美術館邀請他專門創作的作品。
57、花崗巖、金《Florentia》2008 (Italy) Giuliano Vangi ( 1931- )
58、《花束女》1952 (French) Fernamd Léger (1881-1955)
59、雕刻之森美術館票價1600円,合人民幣100元。與國內那些動輒幾百元門票的展覽場館相比,性價比實在太高了。
60、臨出館前,一個全息投影展室又把咱們的腳步給留住了。遊客站在指定的位置上做出肢體動作,屏幕上的那個「雕塑」也會做出同樣的動作。
投稿 / 合作:微信號 dsysart
聲明:當代雕塑及下屬各平臺發布的任何文本、圖片、圖形、音頻和視頻資料產權或版權均歸屬各自的創造者或業主。如果你擁有版權的信息資料顯示在了當代雕塑及或下屬平臺中,且你並不喜歡這樣,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點擊【好看】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