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推恩令會把封土削成渣,中山靖王為何狂生120子,有何原因?

2020-12-14 向東向南看

劉勝真的有120多個兒子嗎?撰寫《史記》的司馬遷和劉勝是同一時代的人,據說這兩個人還認識,司馬遷在《史記》上的劉勝: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位,注意了,枝屬的意思就是連同他的旁系親戚的孩子在內。再者就是班超的《漢書》,撰寫這本書時劉勝已經死了一兩百年了,《漢書》中: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位。大家相信史記還是漢書,我只想說:真是差之一字謬之千裡。為什麼老是講中山靖王劉勝有120子?其實是班超的《漢書》筆誤,司馬遷說劉勝有子屬120人,子屬應該包括旁系親戚的孩子在內。

按照推恩令,爵位由長子繼承,其他兒子封侯,裂土分封,不歸管束。這樣各個分封國肯定是越分越小,而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裂土,改授無土的爵位。中山靖王雖然有一百二十多兒子,但是最終繼承王爵的只有長子一人,另外封侯的有十九人,也就這20人而已。可見也不是每個兒子都有繼承的權利。而中山靖王的嫡脈在第六代(以中山靖王為第一代)時絕嗣,因此被除封。

到漢元帝時期,把漢宣帝的兒子劉竟分封為中山王,重新設立了新的中山國。中山靖王的十九個兒子分走了中山國大多數的土地,一共分走了19個縣。之後,到了孫子輩第三代中山王時期,又有兩個兒子封侯,分走了成、宣兩地。到了曾孫第四代中山王時期,又有一個兒子封侯,分走了一部分土地。中山國就達到了歷史最小時期,到了劉竟重新分封中山王時期,增加了中山國的疆域,達到了14個縣。之後似乎沒有分封,一直到西漢末年王莽篡漢,中山國除封為止。

據說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兒子劉貞的後代,劉貞是十九個封侯的兒子中的一個,不過因為進獻的黃金缺斤少兩成色不足而被除封了。

中山靖王十九個封侯的兒子中,有十二個因為這事兒被除封,封地被收回後,設立了三個郡。這條法令是漢文帝時期頒布的酎金制度,規定了朝廷在祭祀的時候,各地王侯必須進獻一定的黃金。對進獻黃金的重量、大小、顏色、成色都有明確的規定,一旦不符合規定,王削縣,侯免國。在漢武帝時期,規定得更加嚴苛。

所以,實質上是中央政府變相的為難分封王侯,為削藩製造藉口的方式。光漢武帝元鼎五年,就有一百零六名列侯的爵位被廢除,這一年正好是中山靖王去世,十九人封侯的一年,同年就有十二人因為酎金被削去爵位,收回封土。不得不說,漢武帝這明謀玩得還真狠啊!

中山靖王嫡系第六代就絕嗣,劉備祖父還被舉孝廉,做過縣令。不過父親早亡,劉備才過得比較辛苦。即使如此,劉備還是拜盧植為師的,那個年代可不是隨便一個賣草鞋的都能拜師學文化的。劉備出自中山靖王之後,並非是劉備一人的自稱,涿郡劉氏都自認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所出的家系本來就是大家族;

中山靖王雖有一百多子,但涿郡劉氏認定為其二世祖的只是劉勝之子劉貞,劉貞可沒有劉勝那麼多兒子了;三國時期同時代人物都沒有攻擊其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三國志也認為其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拜師盧植,結交名流,其涿郡劉氏為官者不少,劉備的祖父都能為縣令,符合東漢皇族優先為官的傳統,可以參考益州劉焉和荊州劉表,他兩都是西漢景帝子魯恭王之後,對東漢帝系而言,世系和劉備一樣偏遠,但荊州八俊之一的劉表還憑皇室宗親身份躲過黨錮之禍。

漢朝一共設八等爵位,王公侯伯子男以及縣侯、鄉侯,當時生育率新生兒存活率沒有那麼高,劉勝屬於異類,所以一般的封地分個五六代是沒有問題的。話說回來,任何事物都是過猶不及,推恩令雖然削弱了藩王的勢力,卻助長了外戚、公卿勢力,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外戚、權臣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廢立,皇帝卻很難找到有實力的血親來制衡。統治者最重要的技能還是縱橫之術。

劉勝優於文辭的,不然也創作不出《聞樂對》、《文木賦》。而且,他的樂酒好內,難免有政治上為求自保而故意為之的嫌疑。

所以,或許有這種可能性,他是把生兒子當成一項事業來進行的。劉勝生這麼多兒子,而且是在明知道推恩令以後封國要直接碎成渣了的情況下進行的,漢武帝對此非常滿意,認為他非常識大體,是諸侯王裡少數死後可以穿金縷玉衣的(按規章諸侯王只能穿銀縷玉衣,金縷玉衣是皇帝特權,除非皇帝賞賜)。劉勝多生兒子是一種自保行為,將自己的封國變得越來越小,皇帝永遠不會猜忌他。

相關焦點

  • 中山靖王劉勝有120多個兒子,實行「推恩令」後,他如何處置?
    各諸侯王都擁有自己的政治、軍事實力,並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大而成為帝國政權中強大的離心力。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一,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在推恩令之下,諸侯王由原來的只將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變為要求將封地分為幾個部分,分別分給自己的兒子,其受封的領地再進一步分給下一代。
  • 當擁有120多個兒子的中山靖王,碰上了「推恩令」,他能怎麼辦?
    當擁有120多個兒子的中山靖王,碰上了「推恩令」,他能怎麼辦?
  • 面對漢武帝削藩,中山靖王竟然生了120多個子女,絕對是大智慧
    有人說,推恩令是史上最為合理的削藩政策。而對於削藩,各地的諸侯王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是中山靖王卻是個例外。漢武帝的推恩令漢武帝的時候,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利,頒布一項重要的決策,這項決策就是推恩令。推恩令的頒布是必然的,這項命令的本質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的權利。在推恩令的實施下,諸侯國的封地越來越小,就逐漸對朝廷產生不了威脅,漢武帝也就專心致志的轉向匈奴那一外敵。
  • 中山靖王究竟是誰?為什麼一直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呢?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一百二十個包括劉勝的所有兒子和女兒,更有人認為一百二十是劉勝子孫合起來的總數,不一而足,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證明,劉勝是一個」高產「的諸侯王。二、中山靖王之後關於「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這件事,從古至今,歷來有不少懷疑之聲,甚至還有能人異士推出了基因理論來證明「劉備不是中山靖王之後」,實在是大可不必。
  • 有一百多兒子的中山靖王,死後封國被分成多少塊,小的不能再小了
    說起中山靖王,很多人對這個國王有點印象。如果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知道,劉備就一直號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很多人覺得劉備是鑽了漏洞,如果他冒充被人的後代很容易被查出來。但如果冒充中山靖王的後代,可以說根本無法查。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中山靖王兒子非常多,有一百多。
  • 劉備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劉勝是何許人也?
    因為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漢代就對宗親採用了推恩令,王侯的子孫,越往下級別越低,到了劉備這個時候,也就只能賣賣草鞋了。在東漢末年那個紛亂的時代,估計劉備自己都沒想到,這點家譜上的記載會成為一條翻身的捷徑。
  • 嚴密論證劉備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的後代!
    因為漢朝的皇族遠支沒有什麼特殊待遇, 因為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之後,近枝的皇親權利都被逐步瓦解,更何況好幾代以後的遠親,可想而知就算劉備假冒自己是皇親,也沒有任何意義!他的皇叔名號還是漢獻帝確認後才被叫出來的,之前所有人都沒把他這個中山靖王之後當回事。中山靖王一百多個兒子,實在無法確定!
  • 劉備是靖王之後,為何一度混到了「織屐販席」的地步?
    劉備雖然幹過織屐販席的營生,但他是有據可查的「漢室宗親」。他這個「漢室宗親」之所以混得看起來比較差,從時代背景來說是受到國家政策影響,從直接原因來說是因為他的父親去世早。《三國志》較為簡單的記載了劉備的出身情況「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會不會是在造假
    中山靖王名字很熟悉吧,三國時劉備就自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為啥姓劉的都喜歡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呢。因為不太容易證偽。中山靖王是誰呢?經過挖掘,很快證實了墓主人是第一代中山靖王劉勝。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他是個太平王爺,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玩,他的名言是:王者當日聽音樂,御聲色。劉勝有一百二十個兒子,女兒的數量沒有記載,這哥們成年後,每年都在生孩子。因為孩子多,後代也就開枝散葉多的不可計數。
  •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為何被稱為最強陽謀
    推恩令被稱為最強陽謀,無解。漢武帝用的得心應手,最終將強大的諸侯國拆的稀巴爛。所以,推恩不過是個幌子,最終讓諸侯國「四分五裂」,苦不堪言是真。公元前177年,漢文帝侄子濟北王劉興據趁匈奴入侵漢邊之際發兵長安,前174年,漢文帝兄弟淮南王劉長也準備舉兵。二人雖然很快被漢文帝拍死,但是諸侯王威脅朝廷已成定局。之後,漢文帝聽從賈誼「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策略,將劉興據的宗國齊國分為六份,將淮南國一分為三。這便是推恩令的雛形,但不是精髓。
  • 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居然有120個兒子!這是真的嗎?
    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九子,在他十歲那年被封為中山王,封地在今天的河北境內。作為西漢時期的一個諸侯王,劉勝的名聲那是相當響亮,因為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就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勝這個人非常好色,《史記·五宗世家》中記載:「中山靖王勝,以孝景前三年用皇子為中山王。十四年,孝景帝崩。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
  • 漢武帝的推恩令,到底有何特別之處,為何會被稱為史上最強陽謀?
    進而有了漢景帝的削藩,但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削藩的直接結果是導致了「七國之亂」,可見,一刀切式的強制裁撤是行不通的,這樣勢必會引發諸侯的一致反對。漢武帝吸取先帝削藩失敗的教訓,接受大臣主父偃的意見,推出了一個史上最厲害的陽謀,所謂的陽謀就是你明知這是個陷阱,你還非得往裡跳。
  •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藩,一王爺立刻生了120多個孩子,他傻麼?
    如果搞不好,便會激起藩王叛亂,令國家生靈塗炭。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如此,建文帝時期的靖難之役也是如此。漢武帝在繼位後,吸取了父親的教訓,採取了一種相對柔和的辦法削藩,那就是推恩令。什麼是「推恩令」呢?簡單來講,就是讓藩王將自己的封國劃分成若干個小塊,每個兒子都繼承一部分。原本按照之前的嫡長子繼承制,繼承藩王封國和土地的,只能是嫡長子。
  • 三國名場面:劉備總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那麼神秘的中山靖王是誰?
    在三國演義當中有這樣一個名場景,劉備在見到別人的時候,總是只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而不對自己織席販履的身份進行過多闡述,那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感到好奇,劉備口中神秘的中山靖王究竟是何許人,而劉備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的後人呢?先來說說中山靖王究竟是誰,中山靖王本名叫做劉勝,在整個漢朝當中,他的名字或許不夠大氣,但是他哥哥的名字卻是震耳欲聾,他的哥哥就是漢武大帝劉徹。
  • 推恩令為何成為諸侯王們的噩夢?號稱最強陽謀,你根本無法拒絕
    主父偃的推恩令,絕對諸侯王們的噩夢。堪稱史上最成功的陽謀一點也不為過。耍陰謀詭計的手段有很多,可是耍陽謀還讓人家有種啞巴吃黃連的感覺,那水平就高了去了。大漢朝建立之初,諸侯王雄霸一方的局面也就開始了。所謂推恩令,也就是改變諸侯王們的世襲規則。過去諸侯王只能將自己的封國傳給自己的嫡長子,跟皇位很類似。這樣一來不管傳多少代,諸侯王的實力都不會削弱,甚至會越來越強大。可是推恩令卻下了命令,諸侯王死後,諸侯國必須要讓諸侯王的所有兒子們平分。
  • 淺談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利弊
    這也是分封藩王的最初原因。下面我們從最初的分封制開始,看看漢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推恩令的實施:分封制漢初時期,劉邦鑑於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訓,廣建王侯。先封「異姓七國」(韓、趙、楚、淮南、燕、長沙、梁),繼而在消滅異姓六國(長沙除外)的過程中建立「同姓九國」(楚、荊、代、齊、趙、梁、淮陽、淮南、燕),實行了郡、國並存制。
  • 劉備就是一個小商販,自稱靖王之後,為啥
    劉備就是一個小商販,自稱靖王之後,為啥沒人拆穿他?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登上了至高無上的寶座,大放異彩,但誰會想到,早年,他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日子過得十分清苦,靠賣草鞋謀生,就只是一個小商販而已,養家餬口都很困難,這次,我們不談劉備皇帝的功過,我們只想談談劉備的出身。劉備一直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而且在許多史料中,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也僅此一句而已!
  • 劉備淪落到織屐販席是因為推恩令的影響?你想多了,反而得到好處
    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但話說回來也只是名頭好聽,畢竟那都是祖宗時代的事情,和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都說每個人往上刨五代都是農民出身,往上刨十代或多或少家族都有人做官,按照一般的觀點來看,劉備之所以混的如此慘是受到「推恩令」的影響。
  • 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們為何不拒絕?完全是無解的陽謀
    說實話,清朝及其以前的封建王朝中,最讓我佩服的政策,那就是推恩令。這玩兒絕對是史上最出色的陽謀,你明知道是陷阱,卻還偏偏不得不往裡面跳。你看看歷史上其他政策,如果大家都知道是坑的話,大家會願意主動去執行嗎?
  • 最強陽謀:推恩令!精準的引導人性的欲望,讓諸侯無可抵擋!
    這一措施的出臺,直接從根本上解決了漢朝初年諸侯王割據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一、《推恩令》的內容推恩令的實質內容是,要求各地諸侯王在傳承封地的時候,要改變原先由嫡長子繼承全部封地的情況,轉而要求諸侯王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的庶子要在原封國內封侯,而這些庶子的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