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良、王賀、王續超一家三代從警。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亞明
題記:2021年1月10日,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人民警察隊伍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隊伍,也是和平年代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隊伍。「中國人民警察節」是在國家層面專門為人民警察隊伍設立的節日,是對人民警察隊伍為黨和人民利益英勇奮鬥的充分肯定。向所有中國人民警察,致敬!
在蘭州市公安隊伍中,有這樣一家人,祖孫三代從警,書寫了不同時期的警察故事,他們不同的經歷記錄著不同時期人民警察的風風雨雨,彰顯出一代代公安人世代不變的忠誠和初心。
這個「警察世家」的故事,要從爺爺王友良說起。
儘管已經退休多年,但刻在王友良的身上公安印記依然鮮明。雖然年事已高,他身板依然挺拔,目光依舊堅定、言語仍然有力。
1941年出生的王友良大學畢業後,起初在蘭州市稅務系統工作。1969年,因工作需要,他服從組織安排,穿上警服,開啟自己35年的公安生涯。
王友良因精通財務,一直在蘭州市公安局行政處、裝財處工作。他見證了蘭州公安事業的變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無論是辦公條件還是警用設備都還十分簡陋。」王友良清楚記得,由於警用設備十分匱乏,同事們出警只能靠自行車和雙腿,記錄信息也只能用紙、筆。
如何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王友良不得不時刻仔細地「算計」。「一分錢也不能亂花,也不敢亂花,都要最大限度地用在一線民警身上。」
「我沒有上過一線,但我一直在為一線民警操著心。」2002年底,王友良退休。退休前,他特意翻出自己第一次穿上警服的照片和隨後不同時期的照片仔細對比著,「這一張張照片、這一身身警服,是歲月的見證,是公安事業的見證。」
王賀接過了父親王友良手中的接力棒。
1985年,王賀從部隊轉業到當時的蘭州市公安局白銀區分局,懷著懲惡揚善的抱負,開啟了自己警察生涯。
相對於父親,王賀的職業生涯更為熱血澎湃。
1989年,王賀從白銀區公安分局調任到蘭州市公安局七裡河分局治安大隊。
「我當時具體負責小西湖片區的治安,這是一塊硬骨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西湖片區因外來人口多,周邊環境複雜,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王賀毫不退縮。
上街巡邏、擒抓小偷,化妝偵查、智擒毒販……偵查設備有限,王賀憑藉一股子拼勁,不但加大街面巡查頻次、力度,而且經常喬裝打扮,深入犯罪嫌疑人窩點當臥底。
漸漸,在小西湖片區,「王警官」的名號越來越響亮,這個片區的治安環境也逐漸好轉。
「這絕不個一兩個人的功勞!」王賀說,治安環境由亂到治,是綜合施策的結果。
今年56歲的王賀擔任蘭州市公安局七裡河分局巡邏防控大隊中隊長,依然堅守在公安一線,每天,和其他年輕民警一同出警。
2014年8月,王續超成為這個家庭的第三代人民警察,這個家庭流淌在血脈裡的奉獻精神也得以傳承。
「我從警,毫無疑問受到了爺爺和爸爸的影響。」王續超至今腦海中還時常會浮現小時候在街頭看爸爸巡邏的情景。
2013年6月,正在大三實習期的王續超在爸爸的帶領下,到西站一網吧追拿一名逃犯。
「當時逃犯正在上網,爸爸和我也假裝上網,一左一右坐在逃犯兩側,乘其不備將其制服。」短短兩個月的實習期,在爸爸的帶領下,王續超抓捕了3名逃犯。
2014年8月,王續超入職白銀市公安局白銀分局刑警隊,成為一名正式的人民警察,和犯罪分子鬥智鬥勇成了常態。一年間,他參與破獲省督盜車案件、冒充軍警系列通訊詐騙案等各類刑事案件4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0餘人。
2016年,王續超調入白銀市公安局刑事技術偵察支隊工作,截至2020年底,協助破獲案件66起。2017年6月10日,參與破獲公安部部督「6·10」製毒專案,榮立個人三等功;2017年10月,參與破獲省公安廳「10·11」專案、抓獲該案主要嫌疑人;2020年12月,在蘭州市公安局合成作戰中心舉辦的比武中,王續超榮獲「高級研判師」稱號……
一家三代人從警,他們經歷過警服的演變、設備的更新、技術的飛躍,唯一不變的,是早已刻進生命裡的正義感,以及對警察職業懷有的榮譽感。
【來源:每日甘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