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洞天鑄劍馭風雷—新聞—科學網

2021-01-19 科學網

科研人員在0.6米×0.6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現場進行測試(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餘江 攝)

新華社成都6月27日電 題:洞天鑄劍馭風雷——記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

李國利、徐青、於傑

洞天鑄劍馭風雷,舞動人生風洞間——

幾十年來,有「空氣動力事業國家隊」之譽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胸懷祖國、勇於創新,自主設計建成世界級風洞群,我國幾乎所有的飛機、飛彈、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都在這裡進行過空氣動力試驗研究。中心在幾乎所有涉及空氣動力學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從大國向強國邁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忠誠

風洞,是以人工的方式產生並且控制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或實體周圍氣體流動情況的大型試驗設施。

看似高深莫測,卻事關國家戰略安全、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飛機、飛船、火箭、飛彈、汽車、高鐵,乃至建築、橋梁,都要在這個被稱為「地面的人造天空」的風洞裡開展大量試驗研究。

1968年,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在川西北組建。各地匯聚於此的數千名科技幹部和建設者,在亂石荒灘上建成了亞洲最大風洞群,使我國空氣動力技術走向蓬勃發展,滿足了武器裝備研製和經濟建設需求。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迫使風洞群停止轟鳴。

災難,從來壓不垮他們的豪情壯志。地震兩周年之際,以多功能結冰風洞破土動工為標誌,科研試驗新區正式開工。1600多個日夜後,一個包括20多座風洞在內的「世界一流新型國家氣動中心」拔地而起。

冰花,晶瑩剔透、純潔美麗,卻是飛行器的潛在殺手。

因為沒有自己的結冰風洞,我國飛行器研製工作被迫進行調整,甚至不得不冒險在自然結冰氣象條件下試飛……

年逾七旬的風洞設計專家劉政崇帶領團隊從零起步,全力投入結冰風洞的設計建設攻堅戰。

噴嘴,是風洞噴霧系統的核心設備,國外買不來、國內無參考,況且如何實現上千個噴嘴的合理調節控制,確保水滴粒徑、均勻度等達到試驗需求,堪稱世界難題。

多少個清晨,他們都在沉思中迎來了東方曉白。多少個問題的破解,都伴隨著黎明的朝霞孕育發芽。最終,他們迎難而上,攻關千日,一舉攻克了噴霧系統等多個關鍵技術難題,掃清了結冰風洞建設的技術障礙。

2013年10月,均勻的水霧從上千個噴嘴中噴湧而出,溫度曲線不斷下降,從20℃到0℃,再到零下20℃、零下30℃,試驗模型上的冰凌從無到有,慢慢變白變厚……

中國冰花,首次在這座世界先進的結冰風洞裡成功綻放。

噪聲,不僅是影響先進飛行器適航性能的一個關鍵指標,也是衡量聲學風洞試驗能力的重要指標,風洞背景噪聲越低,氣動噪聲測量數據就越精準。

2006年,大型航空聲學風洞立項論證工作啟動,對氣動噪聲測量技術的深入系統研究也隨之開始。

博士陳鵬和他的團隊從理論研究入手,深入分析論證噪聲測量方法,有效提高噪聲源空間解析度和測量精度,終使聲學風洞首次驗證性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模型飛行試驗與飛行員試飛相比,可以測試飛行極限、降低試驗成本,但要求專業面廣,涉及20多門學科。

從事模飛事業近10年的張利輝和他的團隊,經過艱辛探索和努力,自主設計建設模型飛行試驗基礎平臺,成功破解總體設計、飛行控制、飛行仿真等難題,保證了每個模型都是精品。

2013年5月,大西北某機場,某飛機模型首次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隨即,國內首次帶動力失速/尾旋模型飛行試驗成功……

奇蹟,就是他們用無悔忠誠拼命幹出來的。

科研人員在高頻等離子體風洞試驗現場研究課題(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餘江 攝)

創新

用浴霸幫助突破紅外熱成像技術中的故事,在中心流傳很廣。

10多年前,在風洞試驗中,由於機翼表面的氣流流動是看不見的,一種方法是採用在表面貼電熱絲的方法加熱模型,再用紅外熱成像技術進行機翼表面邊界層的測量。

「這個方法費時費事不說,有時還受模型表面彎曲的局限,沒有辦法貼電熱絲。」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勳年說。

這一天,王勳年在洗澡時突然發現頭頂的浴霸照燈熱度非常高。靈光閃現,他一下激動起來:用這種燈加熱機翼行不行?

說幹就幹。他和團隊採用燈光照射的方法加熱模型,很快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創新,不怕小,怕不為。

近年來,中心科研創新群體超前布局,超前謀劃,不斷提高我國在空氣動力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十二五」以來,成功解決了新型戰機、大型運輸機、遼寧號航空母艦等上百個重點型號研製中的大量關鍵氣動難題,為武器裝備建設和國防科技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國每一種新型飛機的首飛成功,不僅是我國飛機設計製造技術的一大跨越,也是對我國先進空氣動力試驗研究能力的一次展示。中心因在某新型戰機研製中完成大量攻堅任務而被評為「首飛突出貢獻單位」。

32米/秒,是12級颱風的速度。

這裡的風速,是625米/秒。

在這個世界先進的高速風洞裡,如何支撐模型不受幹擾地在「風中」飛起來,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

他們知道,傳統風洞試驗的尾支撐、腹支撐無法滿足要求,唯有闖新路,才能破解這個難題。為此,他們不斷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絞盡腦汁,仍一籌莫展。

創新,往往是厚積薄發後的一閃念。

一次出差,科技人員師建元和毛代勇看見機場候機樓頂部的吊式鋼架,靈機一動,能不能採用吊式鋼架方式呢?

支撐問題的順利解決,僅僅是萬裡長徵邁開第一步,緊接著還需要研製一套系統來進行操控。可誰也沒有想到,構建這麼一個看似簡單的系統會如此艱難。

關鍵時刻,31歲的助理研究員楊海泳站了出來。他一頭埋進海量的數據堆裡,不知疲倦地進行推演。

無數個不眠之夜,數十種方法,成千上萬次的計算,楊海泳找到了一種全新信號處理方法,一舉解決了難題。

5.5米×4米航空聲學風洞開展C919全機模型氣動噪聲測量試驗(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融合

全國高鐵每年的耗電量約為300億度。若能節電1%,每年就是3億度,這可是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一年的居民用電總量。

讓高速列車跑得快、消耗低,正是中心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早在多年前,他們就開始逐步對我國「藍箭」「中華之星」、250公裡動車組和CRH6城際動車組等十餘項高速列車開展空氣動力學試驗。

為讓高速列車跑得更快,他們先後對高速列車外形進行了大量的數值模擬計算,成功讓「長客400型」高速列車氣動減阻1%;

為降低列車運行時產生的噪聲,他們經過300餘次的風洞試驗,為進一步優化列車的外形設計、有效降低噪音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為進一步提升列車在惡劣環境下行駛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他們研究提供了大量消除列車側翻、脫軌等重大安全威脅的科學數據,為「中國製造」的高速列車迎來了世界口碑和國際訂單。

這僅僅是中心從事工業空氣動力學相關研究的一個縮影。事實上,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首都機場新候機大廳、北京奧運會火炬塔等20多座大型建築物、30多座橋梁,都在這裡經過「風」的洗禮。

融通軍民助推發展。

大型低溫風洞建設所需的特種超低溫鋼材在我國應用極少,為了國家利益,國內相關單位紛紛組建專門的研究團隊,從最基本的材料機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測試工作入手,解決了低溫鋼材在原料生產、加工製造工藝等方面的一系列技術問題。

此外,中心還與國內十餘家科研機構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針對大型設備建設面臨的關鍵難題,舉全國之力開展聯合攻關,引領我國在能源動力、裝備製造、機械加工等相關產業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是中心的責任擔當。

長期以來,我國飛機研製始終受制於航空發動機這個「短板」。中心科研人員聯合8所高校,論證提出「面向發動機的湍流燃燒基礎研究」項目,列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並啟動實施。

過去,風洞試驗高速攝影存在幅頻低、曝光時間長等技術缺陷。為滿足高速度、高精度成像的需求,中心科研人員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支持下,成功研製10納秒級序列雷射陰影成像儀,在國內首次獲得高速碰撞過程高質量碎片雲陰影照片。

大飛機是世界工業製造的王冠明珠。

作為C919大型客機全國聯合工程隊的主要成員單位,中心全程參與了總體布局論證、設計、評估、氣動試驗規劃等總體工作,聯合承擔了超臨界機翼、增升裝置等關鍵部段設計,完成了國內風洞試驗任務總量的75%,研究掌握了多種故障狀態下的全機氣動特性。

2015年11月,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

向全國開放共享一大批研究型風洞,向全國同行免費發布共享兩款流體力學數值計算軟體,向全國發布飛行器標模布局方案……這一項項回報國家、回報社會的融合舉措,恰好展現出來了他們富國強軍的大擔當。

而那一面面醒目懸掛在每一座風洞試驗廠房裡的五星紅旗,也時刻在提醒著他們:祖國在心中,使命擔肩上。(原標題:洞天鑄劍馭風雷——記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記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
    他們自主設計建成世界級風洞群,成功構建起風洞試驗、數值計算、模型飛行試驗「三大手段」齊備的世界一流空氣動力試驗研究能力體系,在幾乎所有涉及空氣動力學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就是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今天,我們來到巴蜀腹地的一座座風洞,感受他們用創新驅動的陣陣風雷。
  • 空氣動力研究「國家隊」洞裡有乾坤:竟能駕馭閃電
    洞天起風雷 ——記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上)▇本報記者 王通化 鄒維榮 通訊員 徐 青 於 傑
  • 中國風洞 中國驕傲——來自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最新報告
    2008年,汶川地震使得距離震中100多公裡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遭受損失。7年後的今天,中心涅槃重生:數十座現代化風洞星羅棋布,100餘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全面鋪開,數十個關鍵氣動難題取得突破……  新使命:邁向世界一流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郭永懷倡議和規劃,於1968年在川西北正式組建。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2009年博士研究生招收計劃   說明:1.2009年博士生招生為一次,招生人數為8名。報名時間:2009年10月8日-12月31日;報名地點:研究生部辦公室。
  • 中國空氣動力學會副理事長張新宇逝世,長期研究超聲速發動機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空氣動力學會方面獲悉,中國空氣動力學會副理事長張新宇同志於2020年4月27日13:39因病去世,享年60歲。公開資料顯示,張新宇,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第七屆副理事長。1960年2月生於吉林長春。1991年4月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畢業,1998年12月通過中科院人才引進計劃進入研究所工作、聘為研究員。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招聘信息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按照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錢學森、郭永懷教授構想的藍圖,於1968年組建的我國最大的空氣動力學研究、試驗機構,擁有50餘座風洞和專用設施,規模亞洲第一。
  • 綿陽市與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舉行工作交流座談會
    範召林張源明劉超元方出席昨(12)日,我市與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舉行工作交流座談會。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範召林、黨委書記張源明,市委書記劉超,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元方出席並講話。市委副書記胡濱出席座談會。範召林、張源明向綿陽市委、市政府多年來給予中心建設發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向綿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用創新促發展
    新華社成都6月28日電 題:創新就是「打勝仗」——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用創新促發展記事  王楠楠、孟昊翀、蘭小紅  2016年5月,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新建成的每秒千萬億次計算機系統正式投入運行,極大提升了我國計算空氣動力學能力。
  • 在豬瘟致病與天然免疫研究方面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嶺南現代農業科學和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陳金頂課題組在豬瘟致病與天然免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噬》。
  • 中國零排放空氣動力汽車展望
    據趙氏記載,周登榮被捕後,祥天控股有限公司,暫時由周翔天接管,針對國內外,世界各國在空氣動力領域,時有外國報導,或科學應用研究,相關科學和大專院校,國際學術交流,此時,周祥天以自己名字命名,原公司改名為翔天控股有限公司,由於資金極度缺乏,周祥天以個人名義,從央視斡旋,最終將**中央自1949年---2015年,六十餘年,所有黨費18億元,用於翔天公司空氣動力科研經費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舞動人生風洞間
    舞動人生風洞間  ——記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供圖)   □本報記者 熊潤頻  在巴蜀腹地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忠誠使命,自主設計建成世界級風洞群,成功構建起風洞試驗、數值計算、模型飛行試驗「三大手段」齊備的世界一流空氣動力試驗研究能力體系;他們勇於擔當,我國幾乎所有飛機飛彈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都在他們手中進行過空氣動力試驗研究,他們在幾乎所有涉及空氣動力學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南開大學首次頒發科學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於2019年設立,2020年首次頒發。包括重大成就獎、傑出貢獻獎和青年創新獎三大子類獎項,今年總獎金為500萬元,其中重大成就獎獎金為每人100萬元。 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一般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重大成就獎不超過2人,傑出貢獻獎和青年學者獎各不超過10人,其評審、授予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 研究揭示水稻花粉發育中胼胝質積累分子調控機理—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4月9日在線發表於《實驗植物學期刊》。 胼胝質層在減數分裂四分體階段的積累對植物雄配子發育至關重要。胼胝質合成代謝的異常會導致花粉敗育,但人們對胼胝質生物合成代謝的調控機理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胼胝質積累異常的水稻雄性不育突變體oslecrk5,進而克隆了一個編碼質膜定位的凝集素受體激酶基因OsLecRK5。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手性結構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
  • 第二屆「所史研究與所志編纂高級研修班」舉辦—新聞—科學網
    12月2日,第二屆「所史研究與所志編纂研修班」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舉行開班儀式。
  • 北京腦中心「科研開放合作計劃」啟動—新聞—科學網
    近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腦中心)組織召開「科研開放合作計劃」啟動溝通會,北京腦中心將圍繞「小核心,大網絡」的四級合作體系,落實「雙聘雙培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 「綠色用車 環保出行」科普展在北京開展—新聞—科學網
    根據已經公布的數據,2018年,北京全市PM2.5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四項主要汙染物指標持續下降,藍天數量增多,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但是,以機動車尾氣排放為主的移動源排放,依然是影響京城空氣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京市空氣品質距離國家目標、公眾期待仍有不少差距,特別是秋冬季,空氣重汙染仍然時有發生。」
  • 研究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擴展至北緯34°—新聞—科學網
    中國境內牛科動物的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研究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前沿和熱點科學問題。雷初朝團隊研究結果顯示,全世界家牛至少可以分為5個明顯不同的祖先類群,中國地方黃牛品種來源於其中的3個血統,其中中國瘤牛擁有極高的遺傳多樣性,近緣牛種的滲入是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的主要貢獻源頭,相關成果發表在2018年的《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