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紙鶴
礦去校來,省立工專落戶洞山,開啟洞山新面貌。
縱觀淮南煤礦,可以發現,沿舜耕山北山腳下,分別分布有九龍崗,大通,洞山煤礦;而八公山脈以東,則分布有李一礦,李二礦,謝一礦,謝二礦,謝三礦,新莊孜礦,畢家崗礦,李嘴孜礦,孔集礦。唯獨洞山到望峰崗一帶未有煤炭資源。是否可以反證,九大洞是一塊大煤田,到了洞山後,煤炭逐漸變差,矸石漸多。著名地質學家謝家榮先生在其《解放前淮南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質述略》一文提到:自九龍崗至大通之一段,地層走向為東西略偏北,倒轉傾角自60°至70°,雖有若干沿走向之逆斷層及沿傾斜之漲力斷層,但無關宏旨,煤層仍能追索不斷。在大通一段,最為整齊,往東至東礦附近,已較為複雜。自大通往西至洞山,走向幾為正東西,構造漸趨複雜,洞山附近,據鑽探所示,有許多鱗片構造之逆掩斷層,不但使紅色層,抑且使煤系本身,亦轉輾覆壓,煤層之追索,至此已無可捉摸。洞山以西,逆掩斷層更多。其斷距愈西愈大,至羅山附近,因兩個逆掩斷層之掩覆,遂使整個古生代全形消失,煤田至此已不存在矣。
因此,淮南礦路公司放棄繼續開採洞山礦及洞山分礦無疑是明智之舉。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為國內贏得了短暫的和平。國雖破而山河在,百廢待興;飽受戰爭之苦的黎民百姓也亟需重建家園,撫平傷口。一批有識之士紛紛獻計獻策,力爭教育救國,實業興國。新企業,新學校如雨後春筍,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也在此時應運而生。
原本計劃該校建在蚌埠,因為倪榮仙先生的緣故,改建到了洞山。
據倪榮仙(即諢名倪小郎,曾任省政府參議)的女兒倪望英回憶:其父一貫熱心家鄉的教育事業。1946年他了解到,省政府有意讓其朋友畢仲翰辦一所工業專科學校,。但畢說,國大代表孫元甫主張把學校建在蚌埠。於是倪榮仙積極活動,主動找孫元甫及有關人生多方協商做工作,又爭取到其好友淮南礦路公司鐵路局副局長兼淮南礦路公司警察總所所長胡衛中的支持。1947年1月省政府終於下文批准把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建在淮南洞山。為此專門成立學校籌委會,主任馬景常,副主任委員畢仲翰,委員由倪榮仙、程華亭、廖梓英等23人組成。倪還兼任新校舍建築委員會主任,負責洽購土地,建築校舍,籌款事宜。
據1946年11月22日《壽縣簡報》之"壽縣參議會函淮南礦路公司籲請撥讓敵建房舍作為省立工業專科學校校舍"文稱:
省政府依據教育廳發展工業教育計劃並採納地方人士之意見決議在皖北適中地點設立工業專科學校。經過業經迭誌本報,頃聞壽縣參議會亦以田家庵為皖北工業重心設校於此極為適當。經函請淮南礦路公司撥讓上年接受敵建房屋作為工專校舍,派蚌埠高工(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畢仲翰前往田家庵淮南礦路公司接洽校舍業志本報。應建國之需要,爰於前月李主席(註:李品仙,時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出巡皖東北過蚌時,推舉代表常恆芳、馬景常、陳紫楓、陳雁峰等十餘人函陳意見,請就皖北適中地點添辦工業專科學校一所。同人以田家庵為皖北工業重心,設校於此,不僅學生有觀摩實習之便利,即貴公司亦可獲待各項技術人才供應,則教建合作,相得益彰。惟查本省財力有限,建校設備,勢難同時並舉,因憶焦作工業學院系由英人創辦,之福公司資助而成。貴公司熱心公益,諒具同情,除發動皖北各縣募捐外,擬請將上年接收大通車站前之敵建房屋百餘間及其佔用民地全部撥讓以資利用,籲請促其實現雲。"
文中可以看出,建校的原因,為何選址淮南礦區,以及建校模式都做了交代。
選倪榮仙任建築委員會主任是再恰當不過了,倪是本地人(大通倪家瓦房人,今大通居仁村窯神廟一帶),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與威望,同時又非常熱心辦學。接下來的徵地、籌款、建築校舍都要與社會各式各樣的人物打交道,與他來說正是人盡其才。倪榮仙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一一疏通做工作,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確保了學校建設的正常進行。
你可能不會想到,現在的什麼黎明村、林場路、南山村、洞山新村、淮河路、文明村等,解放前是不存在的。當年的地名不僅愚昧有餘且還恐怖十分。來聽聽:小墳地、小老墳、大老墳、東半墳地、荒墳地、窯地...就是這些小地名構成了後來的"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
當年徵地所造清單
建築校舍就是在原淮南礦路公司洞山礦撥讓的基礎上又在上述這些"鬼"地方購置了涉及19戶31處,計109.67畝土地。其原地主分別是趙守先、尹之先、尹良俊、鄭法倫、鄭法宏、尹之儉、尹錫九、鄭法亮、鄭傳花、鄭法權、程殿明、尹之茂、尹之勝、鄭法廷、姚宜雨(姚宜群)、趙文安、趙漢卿、張道先、倪永長,每畝按600元收購,共計花費了62685.5元。
由於遷校及重建所需費用較大,省教育廳撥款甚少,社會力量及集資畢竟有限,加之又購地又要修繕舊房,花銷巨大。為此,倪榮仙又求助於淮南礦路公司,獲先後撥款數萬元,在新購置的地基上建了一幢教學大樓11間教室(即今淮南礦業集團社保中心),一座大禮堂,一座機工廠,併購置了一些教學所用的圖書、儀器和實習設備。同時淮南礦路公司還傾盡其力,派車幫助運送建校用的磚瓦、器材,並無償提供所需原料、燃料,積極支持建校。校本部以淮南礦路公司撥讓的洞山礦遺留的舊平房44間為基礎,又建房屋58間,教職工宿舍(即以後所稱的煤校東村與煤校西村)及員工子弟學校(實際就是三排平房,即工專附屬小學,五十年代中期改稱"合肥礦業學院附屬小學",今洞山中學前身)。學生宿舍區則用淮南礦路公司撥讓的46間舊平房(也即"甲乙丙丁戊己庚宿舍")替代,另建4間廚房,以滿足全校師生之生活基本需求。
1947年8月14日開始招考,首任校長畢仲翰9月9日到職。10月11日新生入校,加上蚌埠高級工業職業 遷來的7個班,共有11個班425名學生。期間又在京滬等地招聘教職員工60餘人。
為方便師生通訊,1947年10月22日至12月6日,學校又分別四次致函田家庵郵局,力陳"在洞山地方設立郵政代辦所,以利通訊"。時任該局局長的金德仁先生親自復函促辦。在今礦務局北大門對面,淮南中燃公司南(現已是洞山中路)設"洞山郵政代辦所",1952年1月18日該所因業務增大,升級為"洞山煤校郵電所"(四等郵局,並配員工三人)。洞山小街也漸趨規模,於是又在今林場路,老軍分區對面路東50米處增設"洞山郵政局",1952年10月電信合併,升級為"洞山郵電支局",緊其東建"新華書店"。
1950年12月7日,由工專郵政代辦所寄往東川隆昌實寄封
1952年1月18日該所因業務增大,升級為"洞山煤校郵電所"。這是工專搬走後,1959年3月6日該名稱仍然在繼續使用,所蓋郵戳就是"安徽淮南洞山煤校(所)"。
1952年10月1日,洞山小街郵政局升級為"洞山郵政支局"。這是工專圖書館當年訂報的清單。
1949年12月底修建的大八鐵路支線(大通到八公山),又專設"洞山火車站"。圖為1960年6月29日火車票。
解放初期,物資匱乏,經濟基礎薄弱,淮南工專也是在艱難中發展。從下面的發票可可窺一斑。請注意看表頭學校名稱的變化,這裡是沿用。
1955年5月掛牌的工專改"合肥礦業學院"(今淮南礦務局大院)(圖中標註文字略小,請自行放大)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中蘇熱戀期。蘇聯派來大批專家支援我國工業建設,淮南礦區也入駐部分蘇聯專家,為回應尊貴的蘇聯客人,1954年,在今洞山賓館建1號樓(市賓館前身),時稱"蘇聯專家樓"。以後為適應當時中央領導人來淮頻繁視察,1960年8月,成立淮南市人民委員會交際處,於是1號樓對外也稱交際處大樓。
1953年7月1日~25日,山東洪山煤礦工業學校遷來洞山,在洞山火車站北原淮南煤礦工人速成中學利用六排舊平房,一座教學樓(即俗稱紅樓主樓),建"淮南煤礦工業學校"(亦即後來的山東礦院前身),始有了以後的淮南礦業學院、1963年該校搬遷回山東。校址留給淮南煤礦學校(亦即現在的安徽理工大學)。
圖為1954年2月1日寄自洞山小街郵局的實寄封(請注意信封的右下角校址的寫法"洞山鐵路北",此時鐵路南的工專仍然還在洞山,這主要是為區別兩校的不同)
1958年,淮南煤校將路西部分校園撥讓給了"淮南一中"。
1955年4月,淮南工專獲準改"合肥礦業學院",5月正式掛牌,1956年8月遷往合肥南郊,1958年改稱"合肥工業大學"。
該校址已由中央燃料工業部答應給"淮南煤校"。淮南煤校計劃搬到"淮南工專"舊校址。本來是鐵板釘釘,哪知此校址早已有人覬覦。1956年8月,夏秋之際,酷暑難耐,位於九龍崗的原淮南礦務局(局長夏際霞)命一批保衛人員強先佔據。時任淮南煤校校長的朱瑞嶺得知情況後,氣憤不已,將狀告到中央燃料工業部。因為兩家都是它的部下,部裡不知出於什麼考慮,鬼使神差的把這個官司推給了安徽省政府,省政府又推給了淮南市委。而市委書記劉廉民也想遷到這個校址。結果的結果就是以後我們所見到的結果了。
1956年8月--1978年3月曾經的淮南市委辦公樓
經協商結果以淮南礦務局給淮南煤校蓋一棟紅樓、一座大禮堂、一座圖書館了結。
中央燃料工業部煤礦管理總局將此校址批給了對面的"淮南煤礦工業學校"。淮南礦務局是否對原本自己的屬地有收回的意思,竟敢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冒犯上之險,搶先佔據,造成既成事實,以至於最後幾層上級居然沒有對淮南礦務局此舉做出明確態度,而是以和事佬的低調處理方式協商解決,不能不讓人心生疑惑。從上述淮南工專建校經歷看,淮南礦務局為建工專出錢出力出地出房舍,是否以此為由而理直氣壯強佔,不得而知了。
不過由此奠定了洞山以後在淮南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倒是事實。
註:因工專在洞山期間,多次改名稱,為避免混亂,以當地口語相傳之"工專"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