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世界上最兇猛的動物,很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老虎、獅子、獵豹之類的,不僅體型壓制,速度也非常快,再加上尖牙利爪的加持,穩穩的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按理說,這些動物除了《狐假虎威》裡的那隻狐狸,也沒其他動物敢招惹吧,畢竟一個不留神,就會把自己的小命搭進去。
然而有一種動物卻偏不信這個邪。
這種動物你要說他體型有多大,倒也不是,平均體長才98釐米,和獅子打架時對方還得低頭看它。
但是「兇猛」這兩個字,在它身上可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管你平時多威猛,野獸之王又如何,一不高興就開打。
看我平頭,白髮,黑西服,就問在座各位還有誰不服,不服出來打一架,我就自己,你們隨意。
這種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的性格,也讓它們被金氏世界紀錄評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
這種動物就是我們的「平頭哥」蜜獾(huan第一聲)。
對於蜜獾來說,似乎就沒有會怕的東西。
怕?呵,什麼叫怕。
蜜獾的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
它們之所以叫蜜獾,可並不是因為它們有多甜美,而是因為它們喜歡吃蜂蜜。
對於一般的動物來說,就算再喜歡甜食,也會對蜂巢有所忌憚,哪怕是人類,受過專業訓練的養蜂人,也不敢徒手從蜂巢中掏出蜂蜜來。
畢竟一個不小心,就會遭受蜜蜂的瘋狂攻擊。
但我們的平頭哥卻不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蜂蜜好吃,掏就完了。
如果蜂群的攻擊太過猛烈,蜜獾就會停下來甩甩腦袋,繼續掏蜂蜜。
而且掏出一塊蜂蜜之後,也不會立刻拿著勝利的果實逃走,躲開蜜蜂的圍攻再慢慢享用,而是就當著蜂群的面,狼吞虎咽的吃起蜂蜜。
獾可忍蜂不可忍。
但是蜜獾堅厚的皮膚和粗糙的毛可以抵禦蜂群的攻擊,就算有小部分蜜獾被蜜蜂蟄死,也無所謂。
畢竟對於它們來說,蜂蜜實在是太太太太好吃了。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但吃不到蜂蜜的獾生是不圓滿的。
當然,除了蜂蜜,蜜獾也愛吃其他的東西。
作為一隻生活在熱帶雨林或者草原地區的動物來說,雜食就意味著比別人多一分生存的可能。
蜜獾就是如此,它們幾乎什麼都吃,各種小型哺乳動物、爬蟲、螞蟻、腐肉、野果、樹葉,葷素不挑,能吃就行。
實在不能吃的,想想辦法也能咽下去。
在蜜獾的眼裡,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能吃的,和不能吃的。
眼鏡蛇夠不夠兇,夠不夠毒,很少有活物能在眼鏡蛇的攻擊下活下來的。
但是很少,並不意味著沒有,蜜獾就是其中一種。
它們不僅不怕蛇,反而很喜歡吃蛇,它們食物的四分之一都是毒蛇,這種別人避之不及的動物對於蜜獾來說,就像是可口的辣條。
它們吃掉一條1.7米長的蛇只需要15分鐘。
哪怕它們被毒蛇咬了,只要睡上一覺,立刻生龍活虎。
而這至今在科學上都是一個謎。
蜜獾不僅英勇無畏,而且還非常聰明。
曾經有人想用帶兩個門閂的網格鐵門關住蜜獾,但是很快它們就想出了開門的方法。
先一隻踩在另一隻身上打開底下的門閂,再爬到高出打開另一個門閂,兩個門閂都被打開之後,另一隻就會把門推開,然後兩隻蜜獾一起「越獄」。
就算碰到了對付不了的門,它們也會另想方法。
四周都是水泥牆,唯一的門還帶了鎖,怎麼辦?
爬到樹上再倚到牆邊爬出去。
樹被砍斷,被關押的「監獄」裡又沒有其他高物怎麼辦?
挖石頭。
把這些挖出來的石頭用後腿推到牆邊,直到堆得足夠高。
再一次「越獄」成功。
石頭也沒了怎麼辦?
沒事,還有樹枝。
就像是在玩密室逃脫的遊戲一般,不論人類想用什麼辦法囚禁住它,它總能想出辦法逃離出去。
所以它們幾乎沒有被任何的動物園飼養過。
就算有人有心想要養一隻蜜獾當寵物,也會被它們的拆家能力嚇到退縮。
畢竟論蜜獾的拆家能力,哈士奇都要甘拜下風。
它們會自己開門、開窗跑進主人家,然後把家裡弄得一團亂,毀掉肉眼可見的所有東西。
而且還會自己打開冰箱,從裡面翻東西吃。
對於這一切,沒有人敢阻止,你只能眼睜睜的任由它亂來。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一個獾要像一支隊伍吧。
曾經有澳大利亞科學家分析了39類滅絕和倖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測試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係。
結果發現,蜜獾是現有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爪子和牙齒成為了它們有力的武器。
而且它們皮膚堅硬到可以承受數次刀擊、射箭和矛擊,真正的皮糙肉厚。
但是對於它們為什麼如此天不怕地不怕,還有一種說法是蜜獾的眼瞼是弧形的。
這就導致它看到比自己大很多的動物時,感覺也就和自己差不多,既然和自己差不多,那又什麼可怕的,幹就完了。
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蜜獾看到它們所挑釁的動物的真正體型,還會不會如此的英勇無畏。
不過也正是因為此,讓蜜獾成為了動物界裡遠近聞名的「瘋子」,大型食肉動物除非是真的餓瘋了,否則絕不會輕易去招惹蜜獾。
一隻非洲豹要想單獨殺死一隻蜜獾需要一個小時左右,花這麼長時間搞定這麼一隻小動物,得不償失,還有失顏面。
蜜獾的一生,唯有戰鬥和美食不可辜負。
因為它們的懟天懟地,再加上經常同類間自相殘殺,一半數量的蜜獾活不過幼年,於是生生把自己逼成了瀕危物種。
無論如何,對於蜜獾來說,與其成為晝伏夜出的普通動物,不如痛痛快快的戰鬥。
畢竟獾生一場,不過一二十年罷了。
資料來源:
《蜜獾之破壞大師》
還想看?那是要加關注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