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剛過,山村已涼爽,走進泰順筱村鎮五蒲村,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村口屹立著兩棵古松樹,枝幹虯勁。村落四周青山如黛,竹林掩映,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房屋依山而修建,錯落有序,村道整潔乾淨。
然而幾年前,這個美麗的小山村還是一個連村委會都破破爛爛、村口的古松樹下大煞風景建著房子、村內屋前屋後垃圾成堆、亂搭亂建滿地都是的「髒亂差」村。
乘著鄉村振興建設的春風,五蒲村的村幹部團結帶領全村人幾經思慮,痛下決心,從2017年開始,以「黨建+」旅遊,立「禪意五蒲,山水養心」理念,全力推進全域景區化建設,率先開展農村垃圾分類的「綠色革命」。全村環境優美、整潔有序,終評上全市「五美鄉村」精品村。
2019年,五蒲村結合地理位置優勢及百畝茶園、百棵柿樹、千畝竹林、百工技藝等資源,規劃以五蒲村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底色,繼續推進村莊環境提升整治,深入挖掘百工技藝鄉土文化,以原鄉村體驗為主線,打造集農業創新、生態宜居、特點鮮明於一體的最美鄉愁村,終於破繭成蝶,完成了一次美麗的蛻變。
美麗庭院+美麗風尚戶
五蒲村人口276戶1080人,在推進鄉村振興中,他們找準角色定位,在全村吹響了「美麗庭院」創建工作的號角,推動綠水青山向農家庭院延伸。五蒲村的美麗庭院最大的特點就是全民參與性和自發性,村裡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均布以盆景、鮮花,這些用來種植的花草大多是農戶在山上經過挑選挖掘而來,通過盆景製作定型而成。裝飾的器具也是「五花八門」,農家小院的主人們都把取之無用、棄之可惜的「廢物」搬出來,裂了縫的酒缸、破了口的罐子都在這裡得到了「重生」,組合裝扮,種上花草,竟然也立馬充滿了「藝術範」。
全村婦女積極響應村委會號召,從自家的庭院開始行動起來。五蒲村婦聯牽頭定期組織鄉鎮、村婦聯幹部,開展「美麗風尚」「美麗庭院」評比,誰家的庭院最美、環境最好、家庭最和諧都讓村民自己評。婦女主任翁阿蘭說:「大家在參與評選的過程中發現了先進、看到了不足,相互取長補短,從而增強了大家創建美麗庭院的意識和能力,並促進了鄰裡和諧發展推進風尚美」。
百工技藝+鄉愁記憶廊
五美鄉村的建設不止在於村莊變美,與此同時該村還積極探索把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轉化為美麗經濟的發展路徑,這就是要做活產業提升,通過優勢資源與特色產業的互融互促,實打實的創造綜合效益。目前五蒲村中尚存傳統竹紙產業、五蒲村杮漆、五蒲村木工、石匠、彈棉、裁縫、編織、紅粬等工藝。
從清乾隆以來,五蒲民眾倉廩知禮,百工能富,存「五蒲柿漆白紙房」民謠。就地取材,村民製作簡單實用生產生活工具,衍生的百工技藝,因工業化進程,傳統技藝漸漸退出人們視線。如今為了守護鄉土,守望鄉愁,重拾五蒲村百工技藝,以建設農旅融合發展精品村和打造特色鮮明的鄉愁。
五蒲村四姓聚居,守護鄉土,耕讀知安。都說無窮無儘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時代的變遷,昔日平常的場景已經成為很多人記憶深處的鄉愁。在五蒲村映入眼帘的是鄉愁記憶主題文化廊,他們利用原木嵌入收集而來的老物件,化腐朽為神奇,打造出不一樣的創意空間。「70後」的翁先生說,透過這堵牆,我們似乎能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時代,激起我們內心深處最美的鄉愁。而對於現在的「00後」「10後」,我們也可以帶他看看這面牆,聊聊以前的舊時光,讓鄉愁延續。
美麗菜園+提升鄉村「顏值」
今年以來,五蒲村借「美麗菜園」的東風,發動村民做好田園清理,村民們熱情高漲,都沒閒著,搞起了小康菜園,種上了應季小菜。如今,花園般的小菜園已成為五蒲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菜園的打造不僅讓美麗新農村保留了生態田園和農家情趣,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田園生活」,而且成本低,好看又好吃,老百姓也十分樂意。在村裡的一個菜園邊上居住著一位孤寡老人,村民採收時總不忘提點蔬菜去看望老人家。老人家說:「雖然我一個人住在這裡,可是父老鄉親們的熱情讓我一點兒也不孤單。」菜園還進行劃區,由各村民負責種植採收。村民之間還可以相互交換時令蔬菜,促進鄰裡關係。
五蒲村美麗菜園雖然「小」,內涵卻很豐富,既用好了村民房前屋後的三分空閒地,又因種植的品種多、循環快,改善了村民的膳食結構,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還提升了鄉村的「顏值」,可謂是一舉數得。
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漢祥
通訊員 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