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鄉愁:打陀螺
作者:李成秋
11月18日,安仁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周濟平在全縣編纂《安仁年鑑》動員會上舉例子時說到了小時玩過的陀螺,勾起了我對小時玩過的陀螺的回憶。
陀螺是中國傳統民俗體育遊戲,流傳甚廣。陀分平陀、錐陀和鐵陀三種,我們小時候玩的都是木錐陀螺。陀螺為木製的圓錐形,上大下尖。將尖頭著地,以繩繞螺身,然後旋轉放開鞭繩,使陀螺旋轉;或用手直接旋轉陀螺,待陀螺著地,以繩抽之,使之旋轉。待陀螺轉到一定時候,接著抽一鞭,使陀螺不停地轉,不停地抽,周而復始。
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國是陀螺的故鄉,至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陀螺是民間最早的娛樂玩具之一,也叫陀羅。閩南語稱「幹樂」,海南語源於閩語,古人稱為「得樂」,多少與閩語沾邊。玩陀螺在中國範圍較廣,北方人稱陀螺為「冰尜」「打老牛」。
打陀螺,是兒童的一種玩具,是一種極為普及而又深受歡迎的傳統娛樂項目,尤其是青少年。打陀螺最受小孩子的追捧,不僅能玩,還能和別人比賽,享受競爭的快感。無論是在曬穀場,或是在學校操場,自家廳堂或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看到一隻只陀螺,在一條條皮鞭似的陀螺繩(一條竹杆,綁一條小繩子)的打掃下,不停地,美麗地旋轉著,看誰的陀螺旋得好,旋得久。在節假日或下課、放學時間打陀螺,氣氛壯觀熱烈。那情景,可消除一個人緊張的學習氣氛,也可陶冶人的思想情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並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孩子玩具不多,我們玩的大都是原始性的東東。「打陀螺」是很原始的,我們玩得較多。而那時玩「打陀螺」,大都是以繩或爛布條纏繞打,即打一鞭,靜看著它轉,再打一鞭,又看著它轉。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其樂融融。
陀螺製作十分簡單,我們小時候都是自己製作的。方法很簡單,取一段粗點的樹枝,一般是圓松木,在上面截一個平面,再在下面5釐米處用刀慢慢削成圓錐形,即可。削的時候要細心,不能削成一邊大,一邊小,那就不平衡了,那樣陀螺轉起來就時間不會太長。再在圓錐形底下尖處釘入一根鐵釘,鐵釘起到耐磨的作用。截一段一米長的小竹(木)棍,木棍一頭纏上一根一米左右長的布條,就可以拿出來與小夥伴一起玩了。
放學後,幾個兒時夥伴相約著到禾坪或廳屋玩陀螺。我們村屋後有一塊丹霞地貌的紅朱石山坡,收割季節是生產隊曬穀用的,農閒時就成了兒童的樂園。要進行打陀螺比賽一般都是到石禾坪上進行。
打陀螺比賽有好幾種比法,有比定陀螺的,即看誰的陀螺停著不動轉的時間久,誰的久誰贏;看誰的陀螺能準確地穿過障礙物,還有看誰的陀螺能上坡、下坡。最有趣的比賽是「鬥角」。可兩個或蠻多夥伴一塊參加比賽,一聲「預備——開始!」各人轉起各人的陀螺,向別人的陀螺鬥去,誰的先倒下去了,誰就輸了。到最後只剩下兩個人鬥時,才是高潮。大家都停下自己的陀螺,看冠、亞軍爭奪賽,吶喊加油聲,歡歌笑語聲,陀螺鞭子的抽打聲,聲聲震天響,有時喉嚨都喊嘶啞了,玩得一身大汗,用衣袖揩一下,沒人覺得累。特別是比贏了的夥伴,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真有點像將軍打仗打贏了凱旋而歸的樣子。
現在小朋友娛樂工具多了,玩陀螺的原始玩具玩的人少了。即使有玩的,也是別出心裁的玩陀螺,那是電視上看到的大人們玩幾十斤、上百斤的大陀螺,獵奇而已。
陀螺,承載了一代人甚至世世代代人的兒時美好時光,現在要其退出歷史舞臺,還總有些不甘、不情、不願。願現如今的小朋友,在玩高科技玩具的同時,重拾一下我們那時玩過的陀螺,給我們這些年過花甲、古稀的老人,一些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