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既需要積極進取的行動派(外向者),也少不了將能量用於內省的冷靜思考者(內向者)。內向的人的困惑是,「為什麼別人不能聽我們好好說話?」
▌牛瑞華
《內向心理學》【德】西爾維婭·洛肯 著 王榮輝 譯 北京日報出版社
儘管,「內向」和「外向」這兩個概念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樣子(1921年心理學家榮格第一次提出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類型),但這兩種性格特質自古就存在了。在幾百萬年的人類進化過程中,內向者和外向者都沒有被淘汰,相反,兩者的比例還是大致平衡的(根據相關文獻,內向者的比例人口大概佔30%至50%)。
存在即合理。這說明我們這個世界既需要積極進取的行動派(外向者),也少不了將能量用於內省的冷靜思考者(內向者)。
哪怕是叢林時代, 勇敢的外向者和謹慎的內向者也是相互受益的。比如,面臨危險時,勇於進取的外向者會這麼想:「發起進攻吧,我們必須衝出去,否則敵人會用煙燻山洞」;而注重安全的內向者會小心地提醒勇敢的夥伴:「太危險了——能見度太低,等日出後我們再行動吧。」
現代社會也是如此,比如外向的賈伯斯和內向的沃茲尼亞克一起創造了蘋果公司,內向的希拉蕊和外向的柯林頓、內向的歐巴馬和外向的妻子米歇爾一起締造了美國政壇的佳話。
儘管這個世界需要冷靜思考的內向者,但內向者的優勢常常被人忽略,哪怕是內向者自身也常常意識不到。
《內向心理學》一書作者、德國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婭·洛肯博士發現,由於內向者的優勢通常表現得安靜低調,所以常常被忽略,其實它們(內向者的優勢)可以在溝通中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內向心理學》是一本專為內向者打造的溝通之書。在洛肯博士看來,在汗牛充棟的溝通類書籍中,真正對內向者有用的內容恐怕寥寥無幾,例如那些關於「傾聽必要性」的冗長篇章,他們完全不需要。事實上,內向的人往往是很好的傾聽者,他們真正的困惑是,「為什麼別人不能聽我們好好說話?」
那麼,身處喧鬧的環境中,內向者該如何殺出一條血路,讓別人聽取自己的意見呢?
書中給出了有效的建議:將安靜帶入到互動裡,創造一個既舒適又輕鬆的氛圍。安靜的內向者可以通過為溝通減速,賦予傾聽、思考和談話所需要的空間。不過前提是,身為內向者的你,需要將安靜視為一項優勢,而不是相反。
作者發現,安靜可以為內向者帶來三大「溝通紅利」:
(1)安靜可以表現出自信與從容。
當你慢條斯理地說話或行動時,便是給自己留出了空間和餘地,讓自己從容不迫。專門研究「地位信號」的專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發現能保持安靜的人,通常能呈現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尊貴姿態。
(2)安靜能使對話者放鬆。
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大約會有半數的參與者偏內向性格,與安靜的人談話會讓他們感到格外放鬆,因為對方不但沒有壓迫感,當自己需要思考時,對方還會耐心等待。
(3)安靜能保持能量。
對內向者來說,人際互動會大大消耗自身的能量。藉助內心的安靜,你可以達成節省能量的目標。比起漫無目的、慌亂、被動的反應,降低與他人互動的速度與壓力會讓你支撐更久。你還可以通過專注的優勢,將心力更好地聚焦在你認為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上。
除了安靜之外,內向者還有一大溝通優勢,那就是共情能力。
因為,「無論是在交流中還是共同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之後尊重這些需求。」而對於善於傾聽、分析性思考、共情的內向者而言,天生就具有一種特殊的社交能力,會自然而然地去關注周遭的人們以及這些人的需求。
所以,請忠於身為內向者的自己,不僅要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更要誠實地對待自己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性格特徵的溝通策略,你就可以安靜地發揮影響力,達成你想要達成的事情。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tf008